“鼓勵教育”靠譜嗎?與其盲目鼓勵,不如幫娃建立“成長型思維”

“鼓勵教育”靠譜嗎?與其盲目鼓勵,不如幫娃建立“成長型思維”

近十年大家都比較崇尚“鼓勵式教育”,因此有許多孩子從小到大就一直活在家人們的誇獎中,“你真棒”、“你真厲害”對這些孩子來說早已司空見慣,但是被“光環”包裹著成長的他們多多少少會出現性格、心理上的缺點。

“鼓勵教育”靠譜嗎?與其盲目鼓勵,不如幫娃建立“成長型思維”

每位家長在鼓勵孩子之前,都是抱著“讓孩子更有自信”的心態的,但是家長們往往會把握不好誇獎的度,盲目的稱讚,會使得孩子無法客觀、正確的認知自身的真實水平,以及現實的規則。

久而久之,就會變成“玻璃心”,在事情中稍微遇到一點挫折就會迷失方向,沮喪失落,然後自信心一落千丈,這也是與父母當初的初衷相違背的。

因此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會逐漸形成一種“固定型思維”,具有這種思維的孩子一種固化眼光看待自己的能力,一般習慣於“原地踏步”、“不思進取”,他們不願也不敢去嘗試新事物、挑戰難題。

因為他們恐懼失敗,以打破自己在別人眼中原本優秀出色的模樣。所以對孩子“成長型思維”的建立就很重要了。

“鼓勵教育”靠譜嗎?與其盲目鼓勵,不如幫娃建立“成長型思維”

“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是什麼?

卡羅爾·德韋克教授認為

影響孩子成長的有兩種思維模式。第一種是固定型思維,另一種是成長型思維,顧名思義,固定型思維類似於“故步自封”的原始思想觀念,而成長型象徵著孩子正在隨著周遭人事以及環境形式的改變而不斷的自我調整,是一個自我否定,自我進步的過程。

有些孩子可以坦然以待即將來臨的挫折,並且在與困難對抗的過程中絲毫不放棄一個機會,而能夠有足夠的勇氣從失敗中站起來。但是有些孩子在面對困難時往往一蹶不振,恐懼新挑戰的來臨,這也正是教授疑惑的地方。

為什麼同齡人之間,在性格、心理狀態方面有著如此大的差異呢?

“鼓勵教育”靠譜嗎?與其盲目鼓勵,不如幫娃建立“成長型思維”

於是卡羅爾經過數十年的研究發現:

固定思維的人,認為能力與智力是一個固定值,他們認為自己的限度就只能如此了,因而他們也就沒有主動去發展去進步的意識了。而成長型思維的人認為自己一直是處於發展的過程中的,是不斷成長進步的。

“男孩子從小就聰明”、“女孩原本就心細懂事”,諸如此類的誇讚,在孩子心中形成了一種錯誤的觀念:我不需要努力就很聰明,我無須進步就能拿到第一名。而這樣的想法正是阻礙他們進步發展、成長的絆腳石。

“鼓勵教育”靠譜嗎?與其盲目鼓勵,不如幫娃建立“成長型思維”

“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有什麼不同?

一、對自己的評估有所差異

固定型思維的人對自己的評價往往是片面、主觀性的,他們認為自己永遠是一成不變的,不管是在能力上,亦或是外貌、條件等等,如果經常被別人誇聰明,那麼他們就會認為自己會一直聰明下去,而相反亦然。

他們認為“天賦至上”,對努力並沒有特別深刻的概念,並且也不承認努力的意義非凡。這類孩子一般會十分注重外界對自己的看法,並且他們的思想也不會隨著外部環境的改變而改觀。

就好比即使有人質疑他們的能力,但是他們並不會去努力,然後證明自己的實力,而是繼續故步自封的認為,自己依舊是聰明的,那只是別人的原因。

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在對自己進行評估時就會

從全面的、客觀的層面去判斷,這種孩子會很容易對靜下心來,分析自己成功失敗的原因。

並且會有條理的從中做出總結。他們認為自己。的某次失誤一定是施加的努力不到位,他們還會一直處於進步成長的道路上。

“鼓勵教育”靠譜嗎?與其盲目鼓勵,不如幫娃建立“成長型思維”

二、面對挑戰的態度不同

固定型思維的孩子一般都是迴避挑戰的,他們偶爾在自己能力承受範圍內去贏得成功,而他們的目的並不單純,是為了取得他人的認可,向他方顯示自身的優越之處。而他們因為害怕在挑戰中失敗而失去原本的“榮譽”就自然不敢正面積極的去迎接挑戰。

成長型思維的人,大多都是以自我成長,充實自己為目的去接受挑戰的,他們不畏懼因失敗而惹來的質疑,他們認為只要自己足夠努力,就可以取得成功。他們更有勇氣去突破,而不是呆在舒適圈。

“鼓勵教育”靠譜嗎?與其盲目鼓勵,不如幫娃建立“成長型思維”

三、對學習的態度

前者是為了學習而學習,對學習本身興趣不大,因為他們是被動的接受知識,而並非主動探索,同樣缺乏探索精神和求知慾。

後者則恰恰相反,他們對學習會產生濃厚的興趣,因為他們學習的目的便是充實自己,不管是課前課後,他們都會為課程做好充分的準備與總結,他們對學習的總體感受是享受而樂觀的。

“鼓勵教育”靠譜嗎?與其盲目鼓勵,不如幫娃建立“成長型思維”

應該怎樣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呢?

一、學會正確的表揚孩子

表揚過程與努力程度,而非摸不到、看不清的“天賦、智商”。大多數家長因為長時間表揚孩子,就會很自然的脫口而出一句話:寶貝你真聰明!

聰明,顯示是在誇讚孩子的智力,而孩子為了再次得到家長誇獎自己的“聰明”,就會不願意去挑戰疑難,始終處於舒適圈,這樣就可以一直保持著特定圈子裡的“聰明”。

而有些孩子甚至為了博得家長的表揚,而投機取巧,最終的結果只能是永遠的原地踏步。

而如果孩子被誇獎:孩子你真努力!那麼他們以後也必定會朝著父母讚揚的方向去發展——更加努力,更願意接受挑戰。

“鼓勵教育”靠譜嗎?與其盲目鼓勵,不如幫娃建立“成長型思維”

二、讓孩子多多面臨各種小失敗

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養成“金剛不壞”體質,即便有再大的困難、挑戰,他們也會不畏艱險的向前進。生活中處處會遇到各種小困難:不會繫鞋帶、飯菜太熱吃不下、洗臉時夠不到洗漱臺等等。

這些雖然都是司空見慣的小事情,而有些父母卻認為,孩子既然做不了,那做父母的不如幫他們一把,反正也“無所謂”,而這一幫,可能就“一幫到底”。

“鼓勵教育”靠譜嗎?與其盲目鼓勵,不如幫娃建立“成長型思維”

孩子會在冥冥之中養成固定型思維,到時候家長犯愁都來不及了。

若家長換另一種方式來引導孩子,比如當他們遇到挫折即將放棄時,父母可以說一句鼓勵的話語,緊接著可以先示範給孩子看,抑或是口頭引導孩子,最後一定不能忘記要讓孩子親自動手自己完成。

用切實的行動告訴孩子,做不好沒關係,從錯誤和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下次就能夠做的更好。

“鼓勵教育”靠譜嗎?與其盲目鼓勵,不如幫娃建立“成長型思維”

三、讓孩子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問題

讓固定型思維的孩子少用“我做不到”去搪塞問題,一旦他們形成習慣,就很難變更。“成長型思維”的提出者Carol Dweck教授給了家長們一個有效的建議,就是多使用“尚未”

千萬不要小看這樣一個連接詞,家長們多用“尚未……,還在……”,教會孩子使用“尚未……,還在……”,就能幫孩子塑造成長型思維,遠離固定型思維。

這些詞可以讓孩子明白:當下的困難與挫折,只是學習過程中會經歷的正常階段而已,只是成長過程中的一部分而已,積極和努力會令他們取得更豐厚的成果。

“鼓勵教育”靠譜嗎?與其盲目鼓勵,不如幫娃建立“成長型思維”

四、父母努力成為成長型思維的人

即以身作則,有了好的家庭引導,孩子的思維方式就不用擔心了,因為家長的言行舉止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和觀念。

“鼓勵教育”靠譜嗎?與其盲目鼓勵,不如幫娃建立“成長型思維”

表揚不及教會孩子成為一個成長型思維的人,這樣,在今後成長道路中再遇挫折就不會只想著該如何逃避,而是要怎樣突破難點,變得更加優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