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隨口一說,寶媽卻心驚不已,孩子真能看到我們看不見的東西?

"孩子的眼睛是最乾淨的,他們能看到大人看不見的東西。"

相信很多人也聽到過這樣類似的坊間傳言。"孩子到底是否看見了?"

這在古代的時候不容易去考證,因此很多人對孩子這一"特性"深信不疑,便流傳下來了一些關於孩子有靈性的傳說。

那麼,現在這樣的說法是否可信呢?

孩子隨口一說,寶媽卻心驚不已,孩子真能看到我們看不見的東西?

現在都2020年了,當然還是得用科學依據來解釋。

正好,去年小周女士的孩子身上就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整個經過大概如下:

小周女士去年5月份才生下花花(化名),在今年春節前,外省的二舅和舅媽來家裡拜年,花花一見到二舅就開始哭鬧不止。

剛開始大家都以為是幾個月沒見了,孩子認生,但孩子見到舅媽卻不會這樣,讓她抱著也不哭不鬧的。

由於疫情影響,二舅他們回程受阻,就決定在這邊多住一段時間,可是幾天過去了,花花還是非常"害怕"二舅。

孩子隨口一說,寶媽卻心驚不已,孩子真能看到我們看不見的東西?

這時候奶奶就和小周說;"他可能在外面工作的時候帶了什麼'不乾淨'的東西。

幾個月的小孩眼睛有靈性,可以看到這些東西,所以花花才哭鬧。按照我說的做,在屋外有紙錢和蠟燭送走這些'不乾淨'的東西就好了。"

小周並不相信這個,她還是決定問問自己的醫生朋友,看看到底是什麼原因。

經過一番討論之後,發現原因居然是二舅在上次見過花花之後,因為工作原因曬黑了,而花花正處於視力"可塑期",知覺恆常性不夠穩定,把二舅誤認成了陌生人。

科學證明,嬰兒只是看不懂成人看得懂的視覺差異而已,並非如坊間傳言所說的靈異。那麼,嬰兒為什麼看不懂這些視覺差異呢?

心理學家羅伯特·範茨進行了一個稱為"注視小屋"的實驗來研究嬰兒的視覺發展。

通過觀察發現,出生幾天和幾個月大的嬰兒都會對人臉或者有顏色的東西進行10~40秒的注視,時間的長短和屋內亮度以及物體背景有一定聯繫。

這說明嬰兒一出生就有了簡單的視覺以及知覺。

孩子隨口一說,寶媽卻心驚不已,孩子真能看到我們看不見的東西?

事實上,

1週歲的嬰兒看到成人看不見的東西,都是因為他們視覺以及知覺沒有發育完全造成的,

具體原因有以下三個:

1、視覺敏度發育不成熟

視覺敏度其實就是"視力",是指嬰兒對所看到的物體的體積和形狀的差別辨別能力,這種能力主要是靠晶狀體的變化調節的。

美國學者阿斯林等人的研究表明,嬰兒的晶狀體調節能力是隨著年齡成長的,出生1天的嬰兒大約只有視力表0.01~0.02的視力;

到了4個月嬰兒開始建立立體視覺,對物體的形狀差別的辨別能力加強

到了6個月的嬰兒,開始雙眼同時看物體,視覺敏度相當於正常成人的20%,到達嬰兒視力的"可塑期"。

由於嬰兒視力沒有發育成熟,在看到物體時,可能會完全無法辨別,從而出現哭鬧等反應,表達自己對未知事物的"害怕"。

孩子隨口一說,寶媽卻心驚不已,孩子真能看到我們看不見的東西?

2、顏色視覺發育不完全

嬰兒的顏色視覺體現在顏色差異的辨別與掌控,顯然,剛出生的嬰兒並不能辨別顏色,顏色視覺是逐漸發育成熟的。

根據權威學者研究證明,出生10周左右的嬰兒開始識別顏色,4個月左右的嬰兒顏色知覺接近成人。

但是對於顏色細微差別的掌控卻遠遠不如成人,因此,對混合色還不具備區分能力。

由於嬰兒顏色視覺發育不完全,對物體的顏色辨別能力不夠,在某些時候看到相同顏色的物體會形成辨別差異,從而導致嬰兒看到成人看不見的東西。

孩子隨口一說,寶媽卻心驚不已,孩子真能看到我們看不見的東西?

3、知覺恆常性不夠穩定

知覺恆常性,是指知覺對象在一定範圍內發生了變化時,知覺形象並不會跟著發生變化。

例如,前文的二舅雖然變黑了,但是小周她們還是能認出他和曬黑前是同一個人,而幾個月大的花花卻認不出二舅了,這正是成人知覺恆常性與嬰兒的差別。

西方學者普萊爾《幼兒的感覺和意志》一書中表明,嬰兒的知覺恆常性還與視覺適應、視覺對比和視覺後效有關。

視覺適應包括"明適應""暗適應",即嬰兒對物體在不同亮度情況下的辨別能力;

視覺對比分為"同時對比"和"繼時對比",即嬰兒同時看到或者先後看到不同物體的辨別反應;

視覺後效是指嬰兒在看到一個物體之後,腦海中這個圖像並不會立刻消失,而是能保留一段短暫的時間,也可分為

"正後像"和"負後像"。

大多數嬰兒正是因為上述因素的知覺恆常性不足,才會經常看到大人看不見的東西。

其實,這個東西大人也可以看見,這是大人的視覺系統會直接過濾掉這個差別,而嬰兒直接就確認了這個差別,從而產生不良的反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