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為人,在於信仰,淺談《長安十二時辰》中的人物信仰問題


人之為人,在於信仰,淺談《長安十二時辰》中的人物信仰問題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雨果說:“信仰,是人們所必須的。”


雨果還說:“什麼也不信的人不會有幸福。”


確實,生而為人,我們需要信仰,需要一些超脫生存之外的更深層次的東西,這也是我們區別於動物的最本質所在了。


但信仰這個東西並不是固定的,每個人由於出身、性格、經歷的不同,他們的人生信仰也各不相同。不僅如此,信仰本身也有好壞之分,正確的信仰能把人引向光明的坦途,錯誤的信仰則會讓人墮入無邊的罪惡。


那麼在《長安十二時辰》這本書中,劇中幾個關鍵人物所秉承的人生信仰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就來詳細解說一下。


人之為人,在於信仰,淺談《長安十二時辰》中的人物信仰問題

《長安十二時辰》封面



張小敬:我不是好人,但我堅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人之為人,在於信仰,淺談《長安十二時辰》中的人物信仰問題

雷佳音飾演張小敬


張小敬是全書的主角,卻也是最沒有主角光環的一個人。


從外表上來看,他長像普通,還是個獨眼,全身上下透著一股匪氣;

從社會地位上來說,他當過兵,做過官,殺過人,也蹲過牢,總之是一個十足的小人物;

從為人處事上來講,他誅殺長官、背叛兄弟,為人兇狠,行事乖張,人送外號“五尊閻羅”。


作為這樣一個“反英雄”的人物,張小敬確實算不上好人,甚至就連他本人也這樣認為,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張小敬又的的確確是一個好人。


為了保家衛國,他願意馬革裹屍,戰死沙場;

為了給戰友聞無忌報仇,他不畏強權,以命相博;

為了守護長安城的萬千百姓,他不懼危險,九死無悔。


作為一個無數次瀕臨死亡的底層人物,張小敬當然見過當權者的邪惡,他當然也知道朝廷的本性。說實話,張小敬又何嘗不想毀了這看似繁華卻早已腐爛的大唐呢,只是他也明白“興,百姓苦,亡,百姓更苦”的道理,而他也更加清楚自己的人生信仰,那就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作為一個大丈夫,他有責任、有義務去守護那些他所愛的人。


偷偷攢錢買河魚喂小貓的小沙彌;

專做畢羅餅的回鶻老頭;

夢想在長安娶妻生子的馴駝手阿羅;

賣紙船替孫女治病的瞎眼老阿婆。

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生活在他身邊的人,也是萬千生活在長安城的普通人中的一員。


為了他們,張小敬願意站出來,願意犧牲自己,願意拼盡全力去守護長安太平。


因為只有保長安太平,保天子太平,百姓才能太平,否則天子不再,諸侯紛爭,最後受苦受難的依然還是這些可憐的無辜百姓。




蕭規:生活吻我以痛,我便以痛還之


人之為人,在於信仰,淺談《長安十二時辰》中的人物信仰問題

週一圍飾演蕭規


蕭規和張小敬一樣,都是來自底層的小人物,卑微、平凡,卻也有著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


烽燧堡之戰後,蕭規帶著榮耀而歸,那時的他年輕、單純、善良,對生活充滿了美好的嚮往。


但遺憾的是,命運偏偏沒有給他這樣的機會,姐姐一家的慘死,他被誣陷入獄,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拜他所保護的朝廷所賜。


從那之後,蕭規的整個人生觀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不再想要精忠報國,他不再相信善有善報,仇恨讓他變成了一個眼裡只有殺戮和鮮血的惡人。


為了給姐姐報仇,蕭規聯合一眾和自己有著同樣遭遇的底層百姓,成立了浮游組織,決心要給予這個萬惡的朝廷以沉痛一擊。


從這方面來說,蕭規並沒有做錯什麼。面對親人被殺,自己成為亡命之徒的悲慘遭遇,試問芸芸眾生中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輕輕鬆鬆地放下仇恨,淡然處之呢。


所以,從情感上來說,這樣的蕭規是可憐的,值得同情的。可是,從另一方面來說,蕭規雖然可憐,但也是可恨的。


他口口聲聲說自己為的是黎民百姓,他整天把替天行道當作自己的人生信仰,但事實上,他只是一個被仇恨矇蔽了雙眼的人。


為了報仇,他不惜和突厥狼衛同流合汙;

為了報仇,他瘋狂製造猛火雷;

為了報仇,他發誓要把整個長安城付之一炬;

為了報仇,他甚至要用萬千無辜百姓的生命來做陪葬。


所以說,蕭規早已成了一個毫無信仰的人,他曾經所信奉的真善美,早已破滅殆盡。


如果他真的有所信仰的話,那麼他所堅信的也只是“生活吻我以痛,我便以痛還之”罷了。




李泌: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人之為人,在於信仰,淺談《長安十二時辰》中的人物信仰問題

易烊千璽飾演李泌


李泌在書中是一個高大全的形象。


他年輕有為,才華出眾,相貌家世樣樣都好,不僅如此,他還深受皇恩眷顧,和太子更是情同手足。按照這個趨勢發展,未來的前途無可限量。


但遺憾的是,李泌本人卻是一個對功名利祿沒有太多欲望的人,與官場上的得意相比,他更渴望的是遠離塵世,潛心修道。


只是身在官場,李泌有太多的身不由己。


面對早已腐爛的朝廷;

面對官員之間的蠅營狗苟;

面對水深火熱中的黎民百姓;

面對當下即將爆發的恐怖襲擊。

他無法做到揮一揮衣袖,說走就走。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的區別,這是道教的思想精髓,也是李泌的人生信仰。


但無奈,當今朝廷只知道魚肉百姓,欺壓百姓。李泌厭惡這樣的朝廷,他想改變這一切的不公,他渴望創造一個人人平等的太平盛世。


所以,不管是李泌執掌靖安司,還是他扶持太子,亦或者是他私自調取張小敬來協助破案,說白了為的都不是他自己升官發財,也不是為了他所依賴的朝廷,而是為了天下蒼生。


所以,從這方面來說,李泌的信仰並不是簡單的愛人愛己,他的愛不是小愛,而是慈悲為懷的大愛;他為的我也不是小我,而是心懷天下的大我。




賀東:天下百善,以孝為先


人之為人,在於信仰,淺談《長安十二時辰》中的人物信仰問題

書中的賀東在劇中名為何孚


賀東是賀知章的養子,外表木納老實,在書中幾乎沒有什麼存在感,出場次數更是少得可憐。


因此最後得知賀東才是整個事件的幕後真兇時,很多讀者都覺得不可思議。但如果從賀東是出了名的孝子的角度來看,這一切又有它的合理之處。


賀東知道父親忠於太子,一心想在有生之年看到太子即位,但無奈自己年老體弱,有心無力。為了實現父親盡忠的心願,賀東決定用自己的方式盡孝。恰巧,賀東任虞部員外郎一職,主要負責的就是工程修建之事。於是,賀東就利用自己的職務之便,扶持浮游組織,企圖在上元節當晚的拔燈大會上刺殺天子,然後扶持太子上位。


只是沒想到計劃不幸失敗,為了不連累父親和家族,賀東只得選擇自殺身亡。


從賀東的行為動機來看,他並不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壞人,相反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為了一個“孝”字。


“天下百善,以孝為先”,這是古往今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賀東始終堅信不移的人生信仰。


孝順父母固然沒錯,但如果一個人的人生中只剩下孝道,為了盡孝無所不用其極,那麼這種孝反成了吃人的禮教。


它看似感天動地,實則愚昧至極,害人害己。




元載: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人之為人,在於信仰,淺談《長安十二時辰》中的人物信仰問題


元載是一個小人,而且是一個聰明絕頂的小人。


別人出個計謀,能夠一石二鳥已實屬難得,而元載的計策卻可以做到一石多鳥,讓人不得不服。


不僅如此,元載這個人做人做事從來不講原則和道義,他就像一棵牆頭草,哪邊對他有利,他就往哪邊倒,可以說是把一個見風使舵的心機男形象發揮到了極致。


在元載看來“人性從來都是趨利避害的,人們可以背叛忠義仁德,但絕不會背叛利益。”富貴險中求,局面越險,富貴越多,所以只要是對自己有利的事,他都來者不拒。


正是憑著自己的聰明,以及對機會的把控,家境貧寒的元載年紀輕輕就做了大理寺評事,並一路高升,直至爬到了相位。

但也正是因為自己的聰明,元載成了一個唯利是圖的小人。他不講情義,把“利益至上”視為自己的人生信仰。

可是,人性是貪婪的,利益至上的人,也終會被利益所吞噬。


小說的最後,元載因貪腐過度,而被代宗賜死。


誰能想到一生機關算盡的元載,但最後也依舊逃不過家破人亡,人財兩空的悲慘結局呢。


可見人活一世,近於心計,未必就好過難得糊塗。




總結:


人之為人,在於信仰,淺談《長安十二時辰》中的人物信仰問題


漫漫人生路上,有些人走著走著就失去了信仰,於是他們選擇了隨波逐流;

但也有些人始終不忘初心,堅持走正確的道路。

但不管是隨波逐流也好,不忘初心也罷,

也不管最後的結果是好是壞,是對是錯

人生只有一次,

我們每個人唯一能做的就是自己選擇的路,自己承擔後果,

自己對自己負責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