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约法:从天下苦秦到汉承秦制,再到天下大治,看西汉之国治

汉文帝刘恒是西汉初年一位开明仁厚的君主,他在位23年,期间尊崇黄老,无为而治约法省禁,节俭爱民,倡导以农为本,与民休息,为西汉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汉文帝的儿子汉景帝刘启继续执行汉文帝的政策,因此开创了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才有了后来的汉武雄风,战争说到底是拼经济,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作保障,战场上获得胜利谈何容易。

汉文帝约法:从天下苦秦到汉承秦制,再到天下大治,看西汉之国治

西汉建立以后,百废待兴、民生凋敝,建立和健全新王朝的法定制度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加之西汉的建立者汉高祖刘邦及其开国功臣大多自布衣起家、行伍出身,不熟悉典章制度,他们采取拿来主义,很多法令制度沿用秦王朝的做法,因此才有了史书上所说的“汉承秦制”。而秦朝政苛严酷,法律条文又多又细碎,执行又重,因此犯法被判刑的囚徒多得把道路都堵塞,监狱囚禁的犯人多得像集市。全国人民怨气冲天,都起来造反,这是秦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陈涉的说辞:天下苦秦久矣,失期当斩是具体表现。

关于这一点,在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时候就有相关的记载,我们可以从《史记·陈涉世家》中看到一些: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

由于天降大雨,道路不通,陈胜吴广等人不能按期到达戍边的地方,按照秦法规定都要被杀。陈胜于是和吴广谋划说:“今天到地方是死,造反也是死,与其等死,还不如造反把生与死的权力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汉文帝约法:从天下苦秦到汉承秦制,再到天下大治,看西汉之国治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他们和同行者则换了另外一种说辞,一方面有威胁,一方面又有诱惑。人在面对死亡时总会想到逃避,而在面对利益时总会想到过夺取,正是利用了人趋利避害的本性,陈胜吴广点燃了秦末反秦的第一把火。

汉文帝约法:从天下苦秦到汉承秦制,再到天下大治,看西汉之国治

在秦末乱世,大家经常挂在嘴边,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天下苦秦久矣!”那么天下到底苦秦什么呢?首当其冲的就是秦法,这是大秦的根基,在商鞅变法后,秦法就成为了秦一统天下的根基,欲灭秦就必须动摇其根基,这个根基就是秦法,秦法到底算不算严苛残酷,这点历来有所争论,但是秦法细碎却是世所公认。

汉承秦制:从约法三章,到汉法九篇。

刘邦在攻入关中之后,和关中父老首先提到的也是那句熟悉的台词:“天下苦秦久矣!”这次刘邦又近了一步,他说的是:“关中父老苦秦苛刻的法律很久了!”,具体到了对象是关中父老,具体到了秦法,而不是泛泛之谈的秦国。刘邦还举了具体的例子作为佐证,以印证秦法的严苛。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史记·高祖本纪》

汉文帝约法:从天下苦秦到汉承秦制,再到天下大治,看西汉之国治

秦法具体严苛到什么程度呢?按照刘邦的说法,诽谤朝政的人要灭族,而聚集在一起谈话的人就要被杀头,可以说是严格控制人的言论自由,这样的生活与其说大治还不如说是炼狱。

召诸县父老豪桀曰:“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针对秦法的弊端,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秦法细碎严苛,我就宽仁待人交结人心,无视就有了著名的“约法三章”。刘邦与关中父老相约废除秦朝旧有的法律,只保留其中的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处以适当的惩罚。但国家法律当然不能只有三章,刘邦那么做只是为了收买人心,打天下刘邦在行,治理天下刘邦只是刚刚开始。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史记·萧丞相世家》

汉文帝约法:从天下苦秦到汉承秦制,再到天下大治,看西汉之国治

这时候,刘邦倚重了一个重要的人物,这个人就是萧何。在刘邦攻入咸阳的时候,是他率先冲入了府库,抢救了秦的律法史籍和一些文书,这成为了汉朝定制自己国家法律的依据和基础。所以刘邦在做了皇帝以后,汉朝的法律增加到了九篇,但还是保留了连坐法、肉刑等残酷的刑法。

汉文帝约法:从天下苦秦到汉承秦制,再到天下大治,看西汉之国治

刘邦这么做是有自己考虑的,当时天下刚刚安定,还有很多不稳定的因素。刘邦自己就是布衣起家,他当然很顾忌其他人照样画葫芦也起来造反,因此,刑法中的重刑他并没有废除,就是为了震慑那些企图反叛的人的。

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只有顺应发展的对策。

汉文帝约法:改革汉承秦制的弊端,恢复国家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经历了汉初剪除异性诸侯,非刘氏者不能为王,以及所谓的“诸吕之乱”后,大汉内部的政治格局趋于稳定。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推行重刑酷法已经和大汉的需求相抵触,汉文帝刘恒在继位后,对这一点深有体会,当前国家最重要的就是发展生产、恢复国力,给百姓以宽松的政策,是鼓励恢复生产力的需要,是社会的需求。刘恒继位以后,决心改革汉承秦制的弊病,内治是国家立国之本。

十二月,上曰:“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议之。”——《史记·孝文本纪》

汉文帝约法:从天下苦秦到汉承秦制,再到天下大治,看西汉之国治

当年十二月汉文帝决定先行废除连坐法,因此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对大臣们说:“法令是治理国家的准绳,是立国的根本,其目的是为了除恶扬善、禁暴安民。现在罪犯已经按法律进行了惩处,还要将罪犯的父母、妻子这些没有罪过的人一起判处罪责,把他们抓到大牢之中。我认为这种刑法过于严苛,不可取应该废除,你们认为怎么样呢?”

有司皆曰:“民不能自治,故为法以禁之。相坐坐收,所以累其心,使重犯法,所从来远矣。如故便。”——《史记·孝文本纪》

汉文帝约法:从天下苦秦到汉承秦制,再到天下大治,看西汉之国治

大臣们回答道:“百姓们是没有什么自制力的,因此才用法令才约束他们,犯法便将无罪的亲族也都抓起来,是让他们心中有所顾忌,知道犯法会连累亲人。所谓重法,是为了保证国家的秩序,况且这种做法由来已久,没有改变的必要。”大臣们的想法是不变是最好的,但他们忘了这条秦法制定的前提是商鞅变法时所强调的重罚轻赏,放在当时急需恢复生产,鼓励百姓们耕种的国策极不相符,因此为了适应天下大势,法必须要变,不变则国不治。

大臣们眼中看到的是不自制的百姓,而汉文帝刘恒看到的需要大治的国家,这就是君臣之间格局的不同。

上曰:“朕闻法正则民悫,罪当则民从。且夫牧民而导之善者,吏也。其既不能导,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反害於民为暴者也。何以禁之?朕未见其便,其孰计之。”——《史记·孝文本纪》

汉文帝约法:从天下苦秦到汉承秦制,再到天下大治,看西汉之国治

面对大臣们的反对,汉文帝说出了自己的道理:“我听说法律制定的正确,民众们就忠厚,罪责论处的合理,民众们就顺从。况且引导百姓们向善的责任是官吏们的,现在重刑既然不能达到引导百姓们向善的目的,又要用不正确的法规去惩处他们,这是逼着良民变成暴民,动摇国家的根基,你们想想看,这样做对国家到底有什么好处?我看没有什么好处,还是废除的好!”

有司皆曰:“陛下加大惠,德甚盛,非臣等所及也。请奉诏书,除收帑诸相坐律令。”——《史记·孝文本纪》

官吏们见汉文帝的态度非常坚决,不敢再去反驳,于是都称道说:“您是仁厚爱民的有道的明君,不是我们这些臣子的浅薄见识所能企及的,请陛下诏书,废除连坐等相关酷刑,我们遵照诏书执行。”

天下的根基:重视农业、广开言路、主动担责、废除肉刑、免除田税。

为了彻底扭转经济萧条的局面,让大家都意识到当前大汉最重要的国策就是恢复社会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汉帝刘恒带头开垦农田,有皇帝本人亲自耕种,为天下之表率。

正月,上曰:“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史记·孝文本纪》

通过宽松的法律和鼓励农业生产,把百姓的精力聚焦在土地之上,一方面可以发展农业生产,恢复社会正常的经济秩序,让国库充盈,百姓们安居乐业;同时也避免了因为穷困潦倒、饥寒交迫,无法生存下去的原因让百姓们铤而走险,从而导致的内乱。

汉文帝约法:从天下苦秦到汉承秦制,再到天下大治,看西汉之国治

国家想要发展,除了恢复农业生产外,还要广开言路、招揽人才,对于这一点刘恒的头脑是十分清晰的。因此,他决定继续对汉律进行改革,首先是接受进谏,改变现行法律条文中设置的所谓诽谤朝廷和妖言惑众的说法,国家有过失,可以大胆的提出了,国家不予治罪。

上曰:“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其除之。——《史记·孝文本纪》

接着是针对百姓发牢骚的情况,在汉文帝之前,百姓们对国家发牢骚,会被认为是诽谤朝廷的大罪,要被抓起来处以重刑。而汉文帝认为老百姓们因为无知,而说一些过头的话并不算什么罪过,因此,以后再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官吏们不用小题大做,不用再治罪了。

民或祝诅上以相约结而後相谩,吏以为大逆,其有他言,而吏又以为诽谤。此细民之愚无知抵死,朕甚不取。自今以来,有犯此者勿听治。”——《史记·孝文本纪》

汉文帝约法:从天下苦秦到汉承秦制,再到天下大治,看西汉之国治

能力越大、位置越高的人,越要承担更大的责任,这是国家赋予他的使命,也是所谓的职守。皇帝乃一国之君,他肩负天下最大的责任,对于这一点汉文帝的认识很清楚。

十三年夏,上曰:“盖闻天道祸自怨起而福繇德兴。百官之非,宜由朕躬。今秘祝之官移过于下,以彰吾之不德,朕甚不取。其除之。”——《史记·孝文本纪》

因此他要颁布诏书说,天下最大的罪责在于自己这个决策者,而不在于下面的大臣执行问题,因此,从此以后不用再去稽查大臣的过错,把罪责推到不相干的人身上,国家治理如果出现了什么错误,那么最大的罪责一定是皇帝,以后有什么事情由我承担好了。

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楚痛而不德也,岂称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史记·孝文本纪》

汉文帝约法:从天下苦秦到汉承秦制,再到天下大治,看西汉之国治

废除肉刑一直是汉文帝刘恒想做的,对于这种残酷的刑法,它不给犯罪人改过自新的机会,会留下身心永久的创伤。汉文帝需要一个契机,终于有一个勇敢的小女孩为了救自己的父亲,向他提出了建议,认为肉刑太残酷,应该废除。汉文帝借这个由头,废除了肉刑,进一步减轻了国家和人民的负担。

上曰:“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於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史记·孝文本纪》

鼓励大家恢复农业生产,不能成为留在纸面上的空话,或是歌功颂德的表面文章。要有实际行动,刘恒颁布诏令,废除了农业的租税,这极大的解放了农民的生产力,让他们可以自耕、自种、自得、自食,对汉初经济的恢复,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汉文帝约法:从天下苦秦到汉承秦制,再到天下大治,看西汉之国治

因此提到汉文帝刘恒,绝不仅仅是宽厚仁德那么简单,他针对汉承秦制的弊端,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极大的恢复了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秩序,同时确定了以农业为本的基本国策。汉景帝刘启秉承父亲的政策,继续发展生国家生产力,因此才开创了大汉“文景之治”的盛世。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