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生九子之大結局

龍生九子是古代傳說,這個傳說大概盛行於明代,龍生九子是指龍生九個兒子,龍承九子,子子不同。


龍生九子之大結局


相傳,劉伯溫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亂,戰火不斷,饑荒遍地。玉帝令劉伯溫轉世輔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蒼生,並賜斬仙劍,號令四海龍王,但龍王年老體弱,事務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個兒子。龍九子個個法力無邊,神通廣大。他們跟隨劉伯溫征戰多年,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奪得了皇位。

當它們功得圓滿準備返回天廷覆命之時,明成祖朱棣這個野心極大的帝王卻想永遠把它們留在自己身邊,安邦定國,雄霸天下。於是他便借修築紫禁城為名,拿了劉伯溫的斬仙劍號令九子。但九子仍是神獸,頓時呼風喚雨,大發雷霆。朱棣見斬仙劍震不住九子,便決定用計,他對九子老大贔屓說:“你力大無窮,能馱萬斤之物,如果你能馱走這塊先祖的神功聖德碑,我就放你們走。”贔屓一看原來是一塊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猶豫地馱在了身上,但用盡法力卻寸步難行。原來,神功聖德碑乃記載“真龍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無量的),又有兩代帝王的玉璽印章,能鎮四方神鬼。八子眼看大哥被壓在碑下,不忍離去,便決定一起留在人間,但發誓永不現真身。

朱棣雖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卻僅僅是九個塑像般的神獸。劉伯溫得知此事後,也棄朱棣而去,脫離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後悔莫及,為了警示後人不要重蹈覆轍,便讓九子各司一職,流傳千古。

老大:囚牛(qiú niú)

是龍子中的老大,也就是所謂的太子,所以它血統純正,是有鱗角的黃色小龍。它酷愛音樂,尤其喜歡琴音,所以琴上都刻得是它。


龍生九子之大結局


老二:睚眥(yá zì)

龍頭,身子如豹如狼,平生好鬥嗜殺,所以它常用於兵器上,象徵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龍生九子之大結局


老三:嘲風(cháo fēng)

龍與鳳凰的結合,喜歡登高和張望,象徵吉祥和威嚴,它常居於殿堂的飛簷上。


龍生九子之大結局


老四:蒲牢(pú láo)

出名的大嗓門,高音家,一受擊或驚嚇就大叫,害怕鯨魚,所以人們就將其形象置於鐘上,並把敲鐘的木杵作成鯨魚形狀。寓意鐘聲悠遠,響入雲霄。


龍生九子之大結局


老五:狻猊(suān ní)

長相酷似獅子,喜靜好坐,愛好吞煙吐霧,迷戀香火雲集之地,所以將其雕在香爐上讓其享用香火,也象徵香火鼎盛。


龍生九子之大結局


老六:贔屓(bì xì)

又名贔屓,像龜喜水,又稱“避水獸”。它被大禹收服後幫大禹治水,大禹把它的豐功偉績刻成石碑,讓它自己馱著,故鎮水或者駝碑都有它。


龍生九子之大結局


老七:狴犴(bì àn)

它形似虎,天生的法官,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裝飾於監獄門楣和公堂上,象徵威嚴與正氣。


龍生九子之大結局


老八:負屓(fù'xī)

似龍形,所以與大哥最好,大哥愛音樂,老八愛詩詞歌賦、文章書法,所以它往往盤繞在木刻、石碑兩側,來襯托碑文的精美。


龍生九子之大結局


老九:螭吻/鴟尾(chī'wěn/chī'wěi)

又名鴟尾、鴟吻,是一種魚形的龍,螭吻水性極好,且有鎮邪避火的功效。故將它作為吞脊獸,安在屋脊兩頭,以期消災滅火。


龍生九子之大結局


也有說饕餮和貔貅,也是龍子之一。

饕餮(tāo tiè)它在神話傳說中是與混沌,檮杌,窮奇並稱為四大凶獸。民間傳說是黃帝斬蚩尤,其頭落地化為饕餮。《神異經·西荒經》中記載:“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是龍的第五子。


龍生九子之大結局


龍生九子之大結局


貔貅(pí xiū),有人認為它也是龍九子之一,在神話傳說中它是一種兇猛的瑞獸,與龍、鳳、麒麟、龜並列為五大瑞獸。傳說貔貅除了開運、辟邪的功效之外,還有鎮宅、化太歲、促姻緣等作用。


龍生九子之大結局

注:圖片源自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