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重臣,生命最後兩年,到底在北京發生了什麼?

晚清重臣,生命最後兩年,到底在北京發生了什麼?


最具京味兒的民宿,最暖心的民宿主,最想跟你在衚衕中邂逅。


白米斜街11號, 什剎海的南邊不遠處。

曾記錄了一位晚清名臣最後的兩年。

一面碩大的照壁表明了房屋主人的身份,

定是一位有頭有臉的人物。

向街坊打聽才知曉了這裡曾經的主人。


張之洞字孝達,清代直隸南皮人。

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

歷任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軍機大臣等職,

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 “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晚清重臣,生命最後兩年,到底在北京發生了什麼?


這位晚清大臣為朝廷做出過重大貢獻,

1907年調任回京,授大學士、軍機大臣。

回京後就居住在白米斜街11號的大宅子裡,

當時僅是對房子的修葺就花費了兩萬兩白銀,可謂耗資巨大,

每進院落都由抄手迴廊連在一起,

花園裡假山、涼亭、古柏應有盡有。

這座典型的深宅大院,

現在門口的照壁、上下馬石、八字門牆,

仍依稀可見當年威儀。


晚清重臣,生命最後兩年,到底在北京發生了什麼?


其實,張之洞在這裡生活的時間並不長,

僅有短短兩年,這也是他人生中最後的兩年。

1909年6月後,張之洞患病,服藥無效,病勢日重。

他生命中的最後一天,攝政王載灃來此看望這位老臣。

已被病痛折磨得奄奄一息的張之洞懷著一片忠心,

勸載灃正視清朝危局,革除積弊以求振作。

然而,在這位已處於彌留之際的老臣面前,

載灃只是說了幾句象徵性的安慰話,

張之洞悲涼地嘆息:“國運盡矣!”

白米斜街11號院落裡的這一聲悲嘆,

大概是張之洞對其效忠了半世的朝廷的最後感懷。


果如張之洞所料,他死後僅兩年,

大清就走到了盡頭。

而這座院落也在張之洞病逝後經歷了歷史性的變化。

上個世紀30年代,張家後人將此宅賣給了哲學大師馮友蘭。

新中國成立後,這裡則一直作為機關宿舍使用,

於是張宅原貌便在轟轟烈烈的人民運動中不復存在,

花園、遊廊無一不被民宅取代。


晚清重臣,生命最後兩年,到底在北京發生了什麼?


位於白米斜街上的宅門已尋常得令人不免漠然視之。

老房子裡的生活平靜如水,

住戶們每天上下的樓梯早已被踩踏得失去了稜角。

11號院裡一間後來搭建的小屋,上方是半截遺存下來的影壁。

仍能看到張之洞留下的紅色柱子和雕花的紅木門。

人們匆匆而過,目不斜視。

只有有備而來的人才認得出它。


關注我們,疫情過後春暖花開,我們在四九城中等著你來。


晚清重臣,生命最後兩年,到底在北京發生了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