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第189條是疑難條文。對此條你有何解讀?

用戶12345670wys888


《傷寒論》第189條: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

這種病在臨床也遇到過一些,首先不能用下法,用下法就治壞了。

1.臨證多問,診病是個細活,有個正確的診斷是關鍵的第一步。比如問診口苦咽乾是在早上?,還是在下午夜間?僅僅是在早上,吃過飯就沒口苦了,那麼應是伴有少陽證,脈浮而緊,脈同浮而弦。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如果是下午夜間口苦咽乾,那麼是陽明熱。小柴胡湯加生石膏,取過捷效。

2.發熱惡寒明顯,口苦咽乾有點,不那麼明顯,腹滿微喘,也用過麻杏石甘湯,效果也是不錯的。醫案記錄還合過梔子豉湯,即解表也清裡熱了。由於字面沒有心煩,大青龍湯還沒用過。

3.腹滿,大便稀溏,寒瀉者,還用過小柴胡湯加石膏,加理中湯。效果是不錯的。

這個條文的關鍵是告訴世人,禁用下法,經方大家在這種情況下提出:下不厭遲。還是意義深刻的。臨證多問,避免誤診誤治才是硬道理。儘管醫聖條文描述的很詳盡了,但是臨證的疾病是複雜的,中醫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用動態的眼光去分析事物的發展,積極把經典中醫知識發揚光大吧。


民間郎中


風當成熱來看,陽明如果很熱,口苦、咽乾、代表經熱,屬於少陽,太陰證主證是腹滿,脾臟腫大,脾臟功能衰弱以後,脾主運化,造成腸子蠕動減緩,所以腹滿。正常的氣,陽氣往上升,陰氣往下走,如果堵住不動,上焦下焦不通利,就會有微喘。發熱、惡寒有表證,脈浮而緊,浮有表熱,緊代表實,就是表實,等於表寒裡實的現象,如果有少陽證、太陰證,又有傷寒表證,兼有陽明證,只要是陽明證兼有太陽少陽熱,絕對不可以用陽明證攻下,是因為陽明還沒有結實。如果結實了就會全身出汗;如果還沒有結實,有太陽證或少陽證,一定要先解表或先解少陽,若下之,人的免疫系統抵抗力都是靠腸胃,攻下後,免疫系統的來源都幹掉了,往下陷,表邪入裡,進入三焦、橫隔,胃裡空虛,客氣動隔,一攻掉,腸胃都空了,一入裡就進入隔間,此時絕對不可以直接解陽明,如果要表裡一起解,太陽兼有陽明是桂枝湯加大黃,桂枝湯解表,大黃去實。少陽兼有陽明是用大柴胡湯。反過來說,要確定陽明證全部是實證時,且沒有表證才可攻下。


用戶8839826010


傳經陽明,正虛生邪熱,熱非實熱丶非虛火,下之則正氣更虛邪愈進,故中滿悶而小便實。


風箏_198112


《傷寒論》|89條,為什麼成為千古難解之條文,是宋林億儒臣,誤校仲景醫經為《傷寒論》《金匱要略》。仲景醫經從何而論,仲景"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為一百八病"經文,已經向讀者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