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發展史:禍起東江(下)

滿族發展史:禍起東江(下)

編者注:@瓦剌勇士長期在他辦的2020天津滿族文化交流社(精英群)內講滿族歷史,受到大家一致好評。他將陸續整理文字資料,在這裡給大家講滿族歷史,歡迎大家發表自己意見,一起討論有關歷史問題。

2月16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

2月17發了文章《滿洲起源的傳說》,

2月18日發了文章《滿族歷史:肅慎的出現》,

2月19日發了文章《肅慎名稱以後的滿族歷史》,

2月20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初露鋒芒》,

2月21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輝煌歷程》,

2月22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黑水崛起》,

2月23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大金國崛起》,

2月24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大金國與中原的邂逅》,

2月25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大金國的國朝文派》,

2月26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文藝復興》,

2月27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依蘭福地》,

2月28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女真諸部雲起》,

2月29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建州女真六貝勒》,

3月1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扈倫諸部》,

3月2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啟運之都》,

3月3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老罕王崛起,得道多助》,

3月4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日落扈倫》,

3月5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日落扈倫(二)》。

3月6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日落扈倫(三)》。

3月7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劍指遼東》。

3月8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收腹葉赫(上)》。

3月9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收腹葉赫(中)》。

3月10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收腹葉赫(下)》。

3月11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虎嘯中原(上)》。

3月12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虎嘯中原(中)》。

3月13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飲恨寧遠(上)》。

3月14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飲恨寧遠(下)》。

3月15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建州神童》。

3月16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勵精圖治》。

3月17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仁孝之君》。

3月18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嶺南書生(上)》。

3月19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嶺南書生(中)》。

3月20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改革創新》。

3月22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嶺南書生(下)》。

3月23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平定漠南(上)》。

3月24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平定漠南(下)》。

3月25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曼珠皆兄弟》。

3月26日發了文章《滿族文化史:禍起東江(上)》。

滿族發展史:禍起東江(下)

禍起東江(下)

朝鮮與明朝接壤,又與後金為鄰,當時又恰逢明朝與後金對峙,後金要想攻破遼東邊關,首先要考慮東面的朝鮮。由於朝鮮與鴨綠江,長白山交匯,無論是水路還是陸路都是交通要道,明朝在失去海西葉赫部,以及漠南蒙古之後,將朝鮮作為最後的擋箭牌,主要因為朝鮮半島是建州女真的“影壁牆”,在後金成立初期,太祖努爾哈赤並沒有過多的在意朝鮮。(主要是當時戰事吃緊)但是隨著後期戰局的發展罕王意識到朝鮮的重要性。

在對待朝鮮的態度上後金採取“先禮後兵”——據朝鮮《李朝實錄》記載:“第三子洪太時(即皇太極),常勸其父欲犯我國;其長子貴永介(即代善)則每以四面受敵,仇怨甚多,則大非自保之理,極力主和,務要安全,非愛我也,實自愛也”。努爾哈赤為了避免兩線作戰,故而對朝鮮採取拉攏的政策,曾多次派遣使臣赴朝投書,希望朝鮮與明朝脫離關係,同後金結盟。

但是,朝鮮拒不聽勸,仍支持明朝,反對後金。(這個可以理解,因為朝鮮一直依附大明,畢竟當時努爾哈赤還沒有成大氣候,朝鮮國王曾經多次派人前去明朝表示忠心,當年薩爾滸之戰朝鮮也派兵增援,雖然說明朝對朝鮮並不是很看重,但是到了後期由於蒙古和葉赫的相繼歸順使得朝鮮的地位與日俱增,再者,朝鮮受日本侵略之時,大明的確伸出了援助之手,無論是出於感恩還是刻意討好,朝鮮始終是明朝的忠實友邦)

此時,遼東巡撫——“王化貞”,為了組織明軍出廣寧、強渡遼河,從正面進攻後金,便派毛文龍率領明軍二百餘人,深入敵後,聯絡遼民(漢族人),以牽制和分散後金的兵力,進駐朝鮮東江(皮島)朝鮮為了防止後金攻擊,大力支援毛文龍,因此毛文龍的勢力日益壯大,嚴重威脅到後金的軍事部署。努爾哈赤派人要求朝鮮斷絕與毛文龍往來,遭到朝鮮的拒絕。(當時朝鮮態度十分強硬)

當年五月,毛文龍派兵襲擊後金東北部的輝發一帶,明軍沿鴨綠江而下,越過長白山。當時輝發地區的守將是“蘇爾東阿”,經過一番廝殺打敗明軍,並且一路追殺將所部明軍全部殲滅。(實際上毛文龍在皮島時期並沒有給後金帶來過多的傷害,只是起到牽制作用,毛文龍所帶部眾以及當地的漢人在東江一帶耕田練兵,養精蓄銳,早期毛文龍這個人還是比較勵精圖治,後期由於受到朝廷器重,變得比較高調而且目中無人,這也是後來袁崇煥斬殺他的原因,他不把袁崇煥放在眼裡,最終招致殺身之禍!)

公元1626年正月,朝鮮的“韓潤”,“韓議”二人逃到後金。事情的起因是韓潤的父親“韓明廉”與總兵“李國”密謀篡權,起兵攻取王京(朝鮮),朝鮮國王派兵鎮壓,最終失敗,隨即二人攻佔京城(朝鮮),但是後期二人的部下叛變,將“李國”,“韓明廉”殺害。這時候,“韓明廉”的兒子“韓潤”以及侄子“韓議”脫穎而出,帶領所屬部下投奔後金努爾哈赤,努爾哈赤見到兩位少將(年輕的軍官)來歸順,自然是喜出望外,(努爾哈赤向來以德服人)並且賞賜兩位少將房田金銀,衣服牲畜,另外許配妻子和僕人。(可見努爾哈赤為人寬厚,廣納賢才!)

同年夏天,毛文龍派兵侵入耀州蕎麥衝(地名),趁著夜色偷襲,準備爬牆而入。這時已經夜深人靜,士兵們都已經熟睡,這時只有三位女士(後金將士之妻)沒有休息,聽到牆外有動靜,於是三位巾幗英雄經過商議決定一探究竟。其中“青佳努”(並非葉赫部貝勒)之妻手持腰刀,將車輪子放到牆邊隨即登上牆頭查看究竟,當看到明軍後,三位巾幗英雄一陣砍殺,這時候的明軍誤認為城中早有準備,隨即逃跑。隨後後金將領“楊古力”帶兵追殺,將所有明軍斬殺。努爾哈赤聽說三位巾幗英雄的事蹟,深感欽佩!隨即給予嘉獎,從此傳為佳話!(至今滿族人一提起這段故事,仍然津津樂道,女真是一個勇敢的民族,即使是女性也不示弱!)

毛文龍聽說此次行動失敗,豈能罷休?當年八月,努爾哈赤命令屬下修復耀州城牆,正當這個時候明軍從山海關派兵增援,攻打耀州城。(可見這個地方是戰略要地,兵家必爭之處!)明軍主力夜半三更開始進攻,結果被後金打敗,在逃跑時很多明軍將士淹死在遼河中,此戰,後金大軍繳獲甚多,並且全部帶回盛京(瀋陽)。

努爾哈赤聽說前方將士凱旋而歸,親自出城迎接,並且宰了八頭牛祭天,將繳獲的物資全部賞賜給參戰將士。(其實努爾哈赤在位期間並沒有想和明朝爭奪皮島,換句話說罕王晚年將注意力集中在漠南蒙古和遼東寧錦一帶。他認為只要奪取寧遠就可以直搗山海關,而皇太極當時的策略是,先攻佔朝鮮,切斷後顧之憂,再求長遠之計!) 例如,皇太極繼承汗位後曾言: “父王不聽我計,臨終方悔。(也就是說努爾哈赤錯在沒有聽他的話),我氣不過就是東江(即皮島),只為山險谷深,前埋後伏,且他奸細甚巧,我的動靜言語霎時便知,可恨!可恨!”當時皇太極為了打破明朝、漠南蒙古、朝鮮的三面弧形包圍圈,公開與遼東巡撫——“袁崇煥”議和,暗地裡則把進攻的矛頭由西轉向東(東江)積極準備攻打朝鮮和消滅毛文龍,以解後金的後顧之憂。(皇太極不愧是軍事家,的確高瞻遠矚!)

公元1627年正月初八,皇太極命阿敏貝勒、濟爾哈朗、嶽託等人率軍東征。皇太極說:“朝鮮屢世獲罪我國,理宜聲討,照此非專伐朝鮮也。明毛文龍近彼海島,倚恃披猖,納我叛民,故整旅徂徵,爾等兩圖之”。(朝鮮不但依附大明,而且無理扣押奴役女真人,因為當時女真部落也在朝鮮境內,並且將遼東漢人放入,表明是與後金為敵。)阿敏貝勒率領三萬騎兵渡過鴨綠江後,攻佔義州。此時,阿敏派遣濟爾哈朗等率領大軍進攻毛文龍駐守的鐵山,毛文龍兵敗退守皮島,未能拿獲,而鐵山守將毛有俊(毛文龍侄子)、劉文舉等將領均被殺,許多明兵和遼民(漢人百姓)遇害。(阿敏貝勒驍勇善戰,但是性格過於粗暴,這也為他後來的命運埋下了伏筆。)

阿敏貝勒等人根據形勢變化,認為毛文龍避居皮島,隔海相望,未備水師,無法進攻;而後金兵卻輕易攻取義州,說明朝鮮防禦力量很弱,足以取勝。因此,後金把攻擊目標由毛文龍轉向朝鮮。阿敏率大軍南下,“以待和議之成”。(由於朝鮮當時尚處於恢復階段,國力自然衰弱。)

朝鮮國王——“李驚”得知戰報後內心萬分驚恐,決定先將后妃送往江華島避亂。阿敏率軍乘勝前進,攻佔安州,又攻佔平壤,至中和駐營,(已經佔領腹地)派人到漢城(今首爾)勸降。這時朝鮮國王——李棕急忙逃離漢城,逃到了江華島,並命姜躊、樸雴到後金營中投書議和、表示投降。

阿敏在致朝鮮國王的回信中表示:“如果想和平相處,速派使者來,我願聽之”。幾天之後,阿敏貝勒率軍佔領黃州,阿敏吩咐:“此遣使脅和,要以三事:一日割地,二日捉文龍,三日借兵一萬,助伐南朝(明朝)”。朝鮮國王李棕派姜躊、樸雴通知阿敏貝勒,願意接受議和談判。(早知今日何必當初,朝鮮國以為明朝會派兵增援。其實就是自作多情!

實際上當時明朝還想著讓朝鮮出兵增援毛文龍。所以說是一對難兄難弟!)阿敏貝勒派副將劉興祚(漢臣)前往江華島,向朝鮮提出議和條件,大致內容:“要朝鮮永絕明朝,入質納貢,去明年號,立盟宣誓。”(可見後金態度誠懇)雙方經過一個多月的談判,朝鮮迫於後金的軍事壓力,基本上都接受了,但是,永絕明朝一款並不同意,最後阿敏讓步,向朝鮮表示“不必強要”。三月初三,李棕率領群臣和後金代表“南木太”等八大臣在江華島焚書盟誓。雖然阿敏在誓書上署名了,但是對朝鮮誓文並不滿意,故誓後不予承認。阿敏撤軍至平壤,接到皇太極的指示,不再後撤,其言:“大同江以西,不可復還。”又說:“待執毛文龍後歸去”。(也就是說將大同江一帶佔據,消滅毛文龍之時,就是歸還之日!)

朝鮮國王李棕被迫遣弟——李覺趕赴平壤,再次舉行平壤盟誓,後金從中又索要更多的權益,亦與朝鮮在中江、會寧兩地開市,歸還逃跑的人,並且增加貢物等。”皇太極得知非常高興,由於阿敏在朝鮮的行動完全符合他的意願,四月十七日阿敏等人回到盛京(瀋陽)時,受到皇太極極為隆重的歡迎。皇太極發動此次攻朝戰爭,對後金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在政治上擺脫了孤立的困境,經濟上衝破了封鎖,軍事上粉碎了明軍的合圍策略,徹底解決了清軍西進的後顧之憂。自此以後,後金征服遼西和漠南蒙古廣大地區,勢力日益強大。(可以說皇太極征戰朝鮮是後金政權的轉折,也是給殘喘餘生的大明王朝敲響了警鐘!)

公元1635年,皇太極獲得傳國玉璽後(林丹汗處奪得)準備稱帝,翌年二月命“營額爾岱”、“馬福塔”等人出使朝鮮,傳達此意。遭到朝鮮君臣一致反對,並妄言“責其背兄弟之約,僭天子之號”。後金使團返回盛京後,向皇太極報告了出使受辱朝鮮的情況,皇太極十分惱怒,對朝鮮極為不滿。

公元1636年四月,皇太極稱帝, 建國號大清(daicing)改元為崇德。朝鮮見政治上清以勝於明,便想在兩國間肆意投機,並派羅德憲、李廓等率使團赴瀋陽慶賀。正當舉行大禮賀拜時,但羅、李等拒不下拜,皇太極非常氣憤,認為這是朝鮮國王故意搗亂,於是給朝鮮國王寫信稱:“爾(你)王若知悔罪,當送子弟為質,不然朕即於某月某日,舉大軍以臨爾境”。(皇太極被徹底激怒,朝鮮使臣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十二月初二,皇太極親統十萬大軍出征朝鮮, 兵鋒直指朝鮮京師漢城。朝鮮君臣“上下遑遣罔知所為,都城士大夫,扶老攜幼,哭聲載路”。此時李棕一面派崔鳴吉等人赴清營談判,以行緩兵之計;一面把王妃、王子及大臣妻子再次送往江華島暫避;而自己則率文武百官退守南漢山城,以期待各路勤王大軍到來。清軍包圍南漢山城,伐木列柵,繞城駐守,切斷漢城內外聯繫。城內因糧草甚少,故殺馬食之,所盼勤王之師,都被清軍擊敗,朝鮮君臣只有坐困孤城。(朝鮮國王咎由自取,最終釀成大患。)

滿族發展史:禍起東江(下)

公元1637年正月初二,皇太極致書朝鮮國王,以詔諭書式,視朝鮮為臣屬,指責他“先惹釁端,並威脅說:“朕以此故,特舉義兵。若拒者必戮,順者必懷,逃者必俘。”朝鮮國王召集群臣商討對策,決定不稱臣,應以平等的方式復書,書曰:“朝鮮國王謹上言於大清國寬溫仁聖皇帝,小邦獲戾大國, 自速兵禍,棲身孤城,危迫朝夕。”倘若蒙念丁卯誓天之約,恤小邦生靈之命,容令小邦改圖自新,則小邦之洗心從事,自今始矣,必欲窮兵,小邦理窮勢極,以死自期而已”。朝鮮國王不見清方答書,又命崔鳴吉等再持書往,書中“多以哀乞為主”,稱“小邦僻在海隅,惟事詩書,不習兵革,以弱服強,乃理之宜。”君臣父子,久處孤城,其窘亦甚矣。

誠於此時,蒙大國翻然赦過,許其自新,則小邦君臣,銘鏤感戴,而天下聞之,無不服大國之威信”。(這個時候朝鮮國王終於開竅了,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可謂敬酒不吃吃罰酒。)皇太極看到朝鮮君臣求和很有誠意,隨即對他們進行招降。在望月峰上升白旗書招降二字,給城中人看。又致書朝鮮國王說:“今爾有眾,欲生耶,亟宜出城歸命,欲戰耶,亦宜亟出一戰”。朝鮮國王迫於形勢的壓力,遣使復書,稱皇太極為“陛下”(這句稱謂是多麼的無奈,讓人聽了起雞皮疙瘩)表示自己為臣,並說:“諸藩合辭,共進尊號,天人所歸”,承認皇太極上尊稱帝。” 因為“重圍未解,帝怒方盛”,所以不能“出城歸命”,“古人有城上拜天子者,蓋以禮有不可廢,而兵威亦可怕也。然小邦情願既如上所陳,則是辭窮也,是知警也,是傾心歸命也”。

皇太極拒絕了朝鮮國王的請求,派營額爾岱等人告朝鮮國王說:“命爾出城見朕者,一則見爾誠心悅服,一則欲加恩於爾,令永主爾國,旋師之後,示仁信於天下耳,若以計誘爾,何以示信天下”。當天,朝鮮國王復書,仍力爭不能“出城歸命”,書曰:“今日滿城百官士庶,同見事勢危迫,歸命之議,同然一辭。而獨於出城一節,皆謂我國從來未有之事,以死自期,不欲其出。若大國督之不已,恐他日所得不過積屍空城而已”。

皇太極派遣營額爾岱退還朝鮮國書同時下令用火炮攻城。又派人通告朝鮮國王,清軍已攻佔江華島,宗室貴嬪及文武百官等夫人都被俘。朝鮮國王和群臣得知此訊,見大勢已去,便遣使向皇太極表示願出城投降。皇太極復書提出投降條件17款,主要內容有斷絕和明朝的交往,以長子和另一子為人質,去大明年號,奉大清為正朔,每年進貢一次,黃金百兩、白銀千兩、布200匹、各色綿細2000匹、各色細麻布400匹、各色細布萬匹、米萬包等等,朝鮮全部無條件接受。

朝鮮國王李驚率領群臣出南漢山城,步行到漢江東岸的三田渡(即麻田浦),向皇太極投降。皇太極受降後先行班師,命多爾袞等率大軍及俘獲財物後行,並派碩託、 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當時這幾位毛文龍的部將都已經歸順清朝)等領兵攻打皮島明軍。

皇太極發動第二次徵朝戰爭,使朝鮮國王簽訂“城下之盟”,徹底解除了清軍徵明的後顧之憂。從此朝鮮歸服稱臣,斷絕和明朝的關係,成為大清的屬國。

縱觀太祖、太宗兩代人對朝鮮的態度,究其緣由,眾人可見!朝鮮國王自始至終都是在置於死地,但是朝鮮沒有後生之力,一味地依附大明,造成與建州女真為敵,再者,大明始終沒有把朝鮮當做骨肉兄弟,只是加以利用。後金對朝鮮出兵也是迫於無奈,朝鮮國王與林丹汗,葉赫貝勒均成為明朝的擋箭牌,也為明朝的腐朽無能付出了慘痛代價。


作者瓦剌勇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