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思维精髓—辨证论治

中医的精髓—辨证论治

中医思维精髓—辨证论治

久中国传统医学是怎样搜集临床资料,又怎样运用这些资料作诊断呢?

每每听说的“辨证论治”到底是什么意思?

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中医临床思维的过程,是中医学的特点和精华,是中医学术特点的集中表现,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一、辨证论治的特点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总是要通过症状、体征等疾病现象去认识疾病的本质的。

症:是指疾病的个别表面现象。是病人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改变,如头痛、发热、咳嗽、恶心、呕吐等,而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则称为体征,如脉象、舌苔等。症状是疾病的客观表现,是认识疾病和进行辨证的主要依据。

证:是由症状组成的,又称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所包含的内容为疾病处于某一阶段的各种临床表现。反映了疾病的病因病机、病性、病位,以及疾病的发展趋势;反映了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反映了机体与外界环境的联系;为治疗提供了正确的方向。由于证包括了病变的原因、部位、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病:是疾病,一种病理过程。在一定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阴阳失调、气血杂乱,表现出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或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和机体对环境适应能力的下降,妨碍了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因而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进而影响机体的活动能力,便称之为疾病。

病、证、症:

症与证虽然与病有密切关系,但疾病既不单是一个突出的症状,也不单是一个证候。每一种病都有它的发病原因和病理变化,其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可产生不同的证候。每种病所表现出来的证候又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各种不同的证候又有相应的治疗原则。可见疾病与单一的症状和证候是不同的,病、证、病三者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严格区别。

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结合现代医学的各种检查反馈,将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以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

中医思维精髓—辨证论治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为中医辨证的纲要。《内经》已经奠定了八纲辨证的基础,东汉张仲景更具体地运用于伤寒与杂病的诊疗。《景岳全书》中有《阴阳》、《六变辨》等篇,对八纲更有进一步的阐发。

疾病的临床表现是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从八纲辨证来看,任何一种病症都可用阴阳确定类别、用寒热阐发性质、用表里反映其病位深浅、用虚实说明邪正盛衰的强弱。

八纲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是各种辨证的总纲,在诊断疾病的过程中,有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适应于临床各科的辨证,具体的说,各科辨证是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加以深化。

八纲的关系:在八纲辨证中,阴阳、寒热、表里、虚实八类证候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彼此平行的,一般而言,表证、热证、实证隶属于阳证范畴。里证、寒证、虚证统属于阴证范畴。所以,八纲辨证中,阴阳两证又是概括其他六证的总纲。此外,八类证候也不是相互独立,而是彼此错杂,互为交叉,体现出复杂的临床表现。

在一定的条件下,疾病的表里病位和虚实寒热性质往往可以发生不同程度的转化,如表邪入里、里邪出表、寒证化热、热证转寒、由实转虚、因虚致实等。当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还可以出现一些与病变性质相反的假象,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真虚假实、真实假虚及上实下虚等。

中医思维精髓—辨证论治

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论治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

辨证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它中医的精髓,也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