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鑑定祕籍——“瓷器帶毛,不值分毫”

1.瓷器秘笈

投資瓷器最好先從收藏開始,以自己的興趣愛好為導向,經常參加一些拍賣會,多逛逛古玩店、博物館、地攤,抽時間到收藏品市場或一些古玩生意人的家中學習。多看、多聽、多聊、少買。特別是初涉此領域者,無論有錢沒錢,不要還沒看幾件瓷器就開始買,要先使自己的鑑賞水平在不斷的觀摩中得到一定的積累和提高,然後逐步向投資發展。 投資收藏不能貪圖便宜,但也不要還沒入門就投資高價值的古瓷。收藏撿漏的事情不是沒有,但絕對不會來得非常容易。特別是對於一般的收藏投資者來說,想撿漏的僥倖心理往往會導致上當受騙。 投資本來是為了獲利,但投資瓷器不能過於急功近利。急功近利的心態往往容易導致“打眼”事件發生,也可能導致一些增值潛力大的器物從眼前溜走。 投資收藏最需要的是經驗,所以不要一開始就打算購買到無限增值潛力的器皿。即使已經讀了很多的書,也還是要謙虛地向有經驗的人請教,逐步學習。 收藏瓷器,不能忽略瓷器的藝術價值。古瓷除了具有考古和歷史方面的價值,藝術價值也是投資增值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對於那些存世量較大或者歷史不太悠久的瓷器,藝術性強的往往更有快速增值的可能。現代瓷的收藏就更應該重視其藝術價值。

瓷器鑑定秘籍——“瓷器帶毛,不值分毫”

2.瓷片的收藏價值

有人說,陶瓷史幾乎就是一部幾千年的華夏文明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確實如此。不像其他藝術品和日用品,瓷器是藝術與實用的完美結合,常常能反映各個時代的生活、工藝、技術和藝術的多方面特徵。這恐怕也是瓷器收藏成為重要的收藏門類的原因。然而,古瓷的傳世量是有限的,又由於瓷器易損,可供收藏的古瓷只會越來越少。一些大型的博物館和大藏家已經把多數傳世品作為永久性收藏品,新藏家如果非要去競購那些非常有限的拍賣品,投資風險是很大的。 雖然收藏界歷來有“瓷器帶毛,不值分毫”的說法。

瓷器鑑定秘籍——“瓷器帶毛,不值分毫”

但實際上從收藏的角度來說,瓷片的價值不容忽視。 首先,古瓷片是學習鑑定知識最好的源頭。從破碎的古瓷片雖然看不到完整的器形,但釉質釉色、胎質胎色、彩料呈色、表面光澤、紋飾特徵、燒製工藝以及明代以來各朝官窯、民窯器的款識花押等,都能得到直接的感性認知,是鑑賞、研究和學習古瓷的重要物件,屬於古瓷“標本”的範疇。很多古瓷的完整件現在保存在博物館,一般人看到尚且不容易,更別說想通過把玩、揣摩來學習瓷器鑑定了。而古瓷片數量多、品種全,能給我們提供較為完整的古瓷標本信息。積累古瓷鑑定經驗,先從古瓷片開始,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其次,古瓷片仿品、偽品較少。就像假幣一樣大額面值的比較多,仿古瓷和作舊瓷也往往是整件的器皿比較多而瓷片較少。在今天古瓷仿品氾濫成災的現實狀況之下,收藏瓷片對於初學者來說,打眼的可能性相對較小。 加上它的價格比較低,比較適合入門者作為進入收藏實踐的通道。 再者,跟古瓷完整器皿一樣,古瓷碎片也帶有歷史、考古、藝術等方面的價值,本身也具有升值的可能性,值得收藏。一些有記載卻無完整器傳世的古瓷,其碎片甚至和其他古瓷完整器一樣具有非常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和收藏價值,值得關注。

瓷器鑑定秘籍——“瓷器帶毛,不值分毫”

3.用放大鏡查看瓷器表面

肉眼的辨識能力是有限的,真品和仿品瓷器的某些差別僅憑肉眼幾乎看不出來,所以很多瓷器鑑定者會藉助30倍以上,甚至80~100倍的放大鏡來查看瓷器。 通過觀察氣泡鑑定瓷器的真偽。瓷器大多有釉下氣泡,氣泡的形成與瓷器的釉質成分、胎的乾溼程度、厚度、燒造時的溫度等因素有著密切的關係。儘管每一件瓷器的釉下氣泡都有差別,但氣泡仍然能幫助我們判斷年代和識別仿品。不同年代的古陶瓷,採用不同的制胎、施釉和燒造工藝,胎質和釉質的差別會影響氣泡的形成,燒造氣氛的不同也會影響氣泡的形成。比如柴窯和電窯、氣窯燒造器物的氣泡分佈及大小就不盡相同,可以作為辨識瓷器的重要依據。對於一些作偽器物,比如“老底新接”“補洞”器皿,因為工藝的不同,仿品甚至因為使用化工原料根本沒有氣泡,這些通過放大鏡就很容易看出來。 通過放大鏡能幫助我們分辨出古陶瓷的老化及裂變程度。許多高仿品用肉眼看,在器型、紋飾、款識等方面幾乎可以以假亂真,但無法仿出古陶瓷因年代久遠而自然風化所產生的物理、化學變化。肉眼也看不出陶瓷上細微的剝釉、開片等現象,用放大鏡則往往能看出來。 藉助放大鏡能幫助我們區分胎骨的新老差別。陶瓷不僅有表面的釉和彩,還有胎。古代和現代製作瓷胎所用的泥往往差別很大,加上煉泥工藝的不同,胎質的差別也會很大,這些通常要藉助放大鏡才能看出來。 總之,藉助放大鏡能幫助我們看清瓷器精彩的“釉下世界”,對瓷器鑑定有著重要的輔助作用。不僅是初學者,有些老專家在對某些器皿有疑惑或者需要慎重鑑別的時候,通常都會藉助放大鏡。當然,藉助放大鏡也離不開鑑定者的見識和經驗。古陶瓷的“釉下世界”異常豐富多彩,其特徵用一兩句話是說不盡的,需要不斷地積累經驗。

瓷器鑑定秘籍——“瓷器帶毛,不值分毫”

4.瓷器上的“光”

作為區分新老瓷器的重要依據,瓷器表面的各種光歷來為藏家所重視,現介紹如下。 賊光:或稱“新光”“火光”“浮光”,是一種發於瓷器表面炯炯刺目的光,出窯不久的新瓷釉面一般都會發出這種光。有這種光的瓷器一般被認為是新近出產的瓷器。然而現實中也有反面的例子:有些從燒製出來就包裝完好,從未使用也從未啟封的老瓷器,一旦被發現,打開完好的包裝箱時,其表面光澤依然美麗閃亮。故宮舊藏的很多瓷器就從未使用過,就屬於這類古瓷。所以,表面光澤新的瓷器不一定不是古瓷。鑑別瓷器必須辯證地看待,不能一刀切,不是任何一件有這種所謂賊光的都是新瓷器。

瓷器鑑定秘籍——“瓷器帶毛,不值分毫”

寶光:一種由內而發的溫潤鮮嫩、如脂如玉的光澤。具有這種寶光的老瓷都是瓷質精良、胎釉優秀的上乘之作,它能經得起氧化物的侵襲及人為磨損的考驗。一般來說,瓷器表面的寶光是自然形成的,在數百年的氧化和自然摩擦過程中,瓷器表面刺目的光逐漸消失,變得柔和、潤澤。這種光會讓人覺得非常舒服,就是藏家所謂養眼的因素之一。這種自然的光澤一般無法仿製。 無光:雖然暗淡、失亮,反射不出明顯的光來,但也可以看作光的一種類型。表面失亮無光的瓷器常常被認為是年代久遠的古瓷。比如商周古瓷、兩晉瓷器很多表面都失去了光澤。由最初的有光變為後來的無光,可能是因氧氣對瓷器長期的氧化作用及人們長期使用摩擦其表面的結果,也有可能因為土壤的侵蝕作用而導致其失亮。但是瓷器鑑定一定要注意“新的不一定不老,老的不一定不新”。有些新瓷仿品,通過對錶面進行人為處理,也可以去除其釉面的浮光,將它變成無光的瓷器。當然這種無光和真正古瓷表面的失亮還是有較大區別的,富有經驗的鑑定者通常能看出兩者的差別。玻璃光:是一種類似玻璃表面的光澤,又有點像酥油或者翡翠上反射出來的光。它不同於前面所說的寶光,亮度較高。具有這種玻璃光的瓷器能經得起歷史的考驗、不易失亮,有的即使埋在土中歷經千年土壤的侵蝕,依然光亮閃耀。此類瓷器尤以宋代哥窯製品及景德鎮影青瓷製品為最。 蛤蜊光:蛤蜊本是生在淺海的長約3釐米的軟體動物,殼卵圓形,淡赭色,周圍紫色。蛤蜊光是瓷器表面出現的一種類似於蛤蜊殼上比較少見的多彩光澤。蛤蜊光通常出現於彩瓷和含鉛瓷上,而一般不會出現在青花瓷器上。蛤蜊光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光,目前還沒有確定的說法。有人視蛤蜊光為淡紅色之光,有的則認為是一種無色的閃爍之光,是瓷面產生的膜狀物所致。產生蛤蜊光的原因之所以沒有定論,在於它是一種比較讓人捉摸不定的現象,不是在每件古彩瓷上都有,有些現代彩瓷上也有蛤蜊光,故不是有蛤蜊光的彩瓷都是古瓷真品。現在瓷器造假者可以用電光水、鍍膜法等方法制造假蛤蜊光。蛤蜊光要多少年才能形成以及蛤蜊光到底是什麼色彩之類的問題都需要進一步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