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學建構的生態文明之維

易學建構的生態文明之維

劉長明

(山東財經大學 和諧發展研究中心,山東 濟南 250014)

摘 要:易學本於天地之道,中達社會人際,直抵內心世界;而後由心及人,由人及天,道法自然,歸根覆命。在易學建構邏輯視野下,易道呈圓,天人一如。可見,這種本於天而歸於天的易學建構,具有天然的生態文明向度。在易學建構所彰顯的生態文明維度上,乾始坤凝,剛柔兼濟,陰陽大化,和諧天成。易學內蘊的三才之道,父天母地,人為天地之子。大德曰生,大寶曰位,守位曰仁。易學關於天地之子的定位,是法天象地、生生不息的人類生存法則的理論基石。仰觀俯察、以類萬物的易學建構邏輯,是今天建設生態文明的哲學要旨。

關鍵詞:易學建構;天地之道;法天象地;生態文明;維度

引 言

作為中華文化源頭的易學,本於天地之道,中達社會人際,直抵內心世界;而後由心及天,道法自然,返璞歸真,實現歸根覆命。這種由天及人、由人及心再由心及人、由人及天的易學建構邏輯,彰顯了易學的圓道思維向度。在易學建構的圓道思維邏輯視野中,天人之際,道心澄明,心態、世態、生態三態在生態文明的架構內實現圓融互潤。《易經》以卜筮之文現世,其言者三才之道也。“周”為普遍、博大之意,故有“彌綸天地之道”、“知周乎萬物”、“周流六虛”之說。鄭玄《易贊·易論》頌曰:“《周易》者,言易道周普,無所不包。”易學所開顯的三才之道與陰陽和諧思想彰明,天地人心一如,人與自然不二。易學建構的生態文明之維,無疑是生態文明建設可資借鑑的重要哲學寶典。


易學建構的生態文明之維


一、天地之道:易學建構的基準原點

伏羲在仰觀天象、俯察地理的過程中始畫八卦,《周易》將這個以天地之道為參照系的畫卦過程概述如下:“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周易·繫辭下》)易經不是伏羲憑空杜撰的,而是來源於自身自然和身外自然的啟迪。易本卜筮之學,高亨有言:“我認為研究《周易》古經,首先應該認識到《周易》古經本是上古的筮書,與近代的牙牌神數性質相類。”作為卜筮的重要參照——天地之道,客觀上也成為易學建構的邏輯起點,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周易·說卦傳》)關於“易”字,《說文》釋之曰:“日月為易,象陰陽也。”而且,八經卦本身就象徵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類自然現象。對先哲根據天地之道“作易”、“生蓍”、“倚數”、“立卦”、“生爻”的具體理路,《說卦傳》有過大致的勾勒:“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源於天地之道、以卦爻符號為核心、以精準文字為後綴構成的符號文字系統——《易經》,“廣大悉備”,有著鮮明的生態文明向度,蘊萬古不易之理。

1.乾始坤凝:天生地成,大道開顯

易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周易·乾》);“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周易·坤》)伏羲立乾、坤兩卦,意味著天生地成,萬物肇始,一如《繫辭上》所言:“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乃創化萬物之始,故稱其“大始”;坤為承載萬物之基,故言其“成物”。基於這樣的認知,先哲稱陽之天為乾元,“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周易·乾》),說的是乾元促使萬物始創;稱陰之地為坤元,坤元者,“萬物資生”、“承天而時行”(《周易·坤》)也,說的是佑護萬物的生長髮育。乾卦六爻皆陽,屬純陽之卦;坤卦六爻皆陰,乃純陰之卦。剛以動為乾陽之德,主始創,無始則無成,故創始者處於主導地位;柔以靜乃坤陰之厚,主成長,處於承乾順陽之位。天在開顯大道中的主導地位由其字義可見一斑,大一為天,《說文》釋天曰:顛也,至高無上,從一大。雖然乾是陰陽矛盾運動的主要方面——正因為乾的“知大始”,才促成了坤的“作成物”,但作為《周易》中有決定意義的兩卦,乾、坤在創生萬物的矛盾運化過程中相互作用,相互轉圜,缺一不可。此誠如《繫辭上》讚頌的:“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是以廣生焉。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二者缺一,萬物阻塞;二者和合,則萬物化生:“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周易·繫辭下》)

易道深奧,然而,一旦進入玄之又玄的大易之門,一切會豁然開朗,原以為的玄奧在自然而然中渙然冰釋。而乾、坤猶如易之門戶,洞開玄奧的門戶後,易道一馬平川,易理迎刃而解。鑑於此,《繫辭下》雲:“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撰,指創作。乾健之德與坤順之載相互配合,孕育了陽剛陰柔、和諧互構的形象,據此可以體悟天地大化流行之功,通曉神明生生不息之德。這裡,天地被尊為萬物的根據、人類的歸依。惟其如此,乾、坤順理成章地上升為把握《周易》之要義的關鍵環節。可見,整個易理皆蘊含在乾、坤兩卦及其相互關係中,此後的一切卦象,都可以從乾、坤兩卦的變易中得到和諧解。在乾、坤兩卦中,盡顯“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天地玄機:“乾坤,其易之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周易·繫辭上》)由乾、坤兩卦開顯的大易之道,彰大道至簡之華,明生生不息之要,有萬變不離之宗,如同鄭玄《易論》的辨識:“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三易”大道歸一:易簡以述其要,變易以觀其流,不易以歸其宗。

2.剛柔兼濟:天地定位,萬變定基

剛柔兼濟,乃易學要旨。由此要旨出發,開顯出易經“八卦相錯”的總綱:“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周易·說卦傳》)把握了大易要旨和總綱,便能夠“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周易·繫辭上》)。

天地大位既定,則萬法有宗,萬變定基,萬物定名。對此,《周易》有過基於天地定位、陰陽既分的精準概括:“動靜有常,剛柔斷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剛柔相摩,八卦相蕩”(《周易·繫辭上》);“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周易·繫辭下》)開天闢地、乾坤橫空出世後,繼之以屯、蒙、需卦,意味著萬物合道而出,依序萌生——“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周易·序卦傳》)。屯卦寓意萬物始生,始生則難——萬事開頭難,故易曰:“剛柔始交而難生。”(《周易·屯》)“剛柔始交”亦即乾坤始交,天地初蒙。其後的卦象都是剛與柔相交感的結果。剛、柔相交以後不斷髮展變化,“往來不窮謂之通”,發展前途無量,生生而不息。可見,天地定位,是萬物始創和變化的根據,正是天地定位,使得宇宙萬象具有了創生和流變的平臺。

3.大德曰生:陰陽大化,易道坦坦

天地定位、萬變定基後,坦坦易道在陰陽大化中次第展開。易者何也?一言以蔽之:“生生之謂易。”(《周易·繫辭上》)易以天地的生生不息為法則,故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繫辭下》)就是說,天地間至高至偉的法則是生生法則;促進萬物勃發,便歷史地成為人類最大的德行。易之為字,日陽月陰,陰陽結合而顯變易之道,開示生命萬象。孤陰不生,獨陽不長。純陰或純陽的結構是僵化而死寂的,只有陰陽相交、陰陽平衡的結構方能氤氳出勃勃生機。對坦坦易道上的生生之德,先哲不吝讚美之詞:“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像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佔,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周易·繫辭上》)陰陽大化所彰顯的和諧之道,澄明在孕育萬物的大仁中,隱含在促使萬物生長的功用中,其將始創萬物、成就萬物的“富有”當做“大業”,將日新而日日新謂之隆盛之德。基於這樣的認知,易作者將有利於化生的卦象視為大吉之象,而不利於化生的卦象,主兇。如地天泰卦,寓意天清輕而攀升,地厚重而下降,符示的是天地相交、陰陽交通的安泰之象,故曰:“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周易·泰》)天下地上,寓示陰陽交感而萬物化生,故天地安泰。反之,不交感則不足以創化萬物。天地否卦,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周易·否》)。將生與不生作為判斷吉凶的標準,體現了易學鮮明的貴生思想。上天有好生之德,從生態文明維度觀之,萬物皆有價值,且萬物齊一,物無貴賤,皆是大易之道的體現。


易學建構的生態文明之維


二、天地之子:易學三才的人文定位

在易經的卦爻結構中,三才之道一以貫之。八經卦的每一卦都由三爻組成,三爻象徵天地人三才:下爻象徵地,中爻象徵人,上爻象徵天。由八經卦重疊而成的六十四卦,同樣蘊含三才之道,所謂“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就是指初爻、二爻象徵地,三爻、四爻象徵人,五爻、上爻象徵天。六畫卦中初、二、三、四、五、上的排列順序,象徵著物象次第上升的梯級變化規律。人置身於由父天母地交感所運化出的生態系統中,頭頂一方天,腳踏一方地,當胸懷天地養育大恩,準確地進行人文定位。當位應時方可逢凶化吉,否則,天地不助。

1.三才之道:父天母地,人子居中

人從哪裡來?乾父坤母,包括人類在內的萬物俱為天地所生。《序卦傳》清楚地給出化生次序:“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天地與包括人類在內的萬有存在的關係不僅僅是邏輯上的先後關係,也是父天母地與其子女的關係:“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周易·說卦傳》)何以如此稱謂?《太平經》釋曰:“天者主生,稱父;地者主養,稱母;人者主治理之,稱子。父當主教化以時節,母主隨父所為養之,子者生受命於父,見養食於母,為子乃當敬事其父而愛其母。”天地父母資生萬物,卻從不向萬物索取,不要求萬物的回報,這就是天地大公無私之德。以天地為父母,把整個宇宙視為一個和諧大家庭,是中國哲學的擬人化表達——這種和諧思維範式將萬物看做一個生機勃勃的生命系統,從而與將人視為上帝之子的宗教說辭區別開來。即使貴不可言的皇帝也不例外,所以,皇帝並不居至高無上大位,而是在五爻,如果屬陽爻就稱九五之尊。五爻為帝位,上爻為宗廟,為至尊無上。帝王受命於天,所以,自稱天子的皇帝也須參拜天地。人類得天獨厚,貴為萬物之靈,卻永遠是天地之子,當順天地之道以善其生。父天母地,崇天敬地,是頂天立地之人必要的心靈座標。

易學所彰明的三才之道,成為中國哲學的核心要旨,決定著中華文化的發展方向。沿著這樣的思路,《黃帝陰符經》讚歎:“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以“三才相盜”為核心的天人理論,揭示了三才相輔相成、相生相養、渾然一體而不可或缺的基本原理。居於天地之間的人子,在三才相盜中必須謹遵三才各得其宜、各成其長的大道,才能和自然萬物和諧共處,頤養人生。此亦如《太平經》所言:“天地乃人之本,天地有虧,則不能安吾年。欲安者,先安天地,然後可長安。”其中蘊含的生態文明思想清晰可見:天地乃生民之父母,安身立命之本,故先安天地而後安人生。正因如此,老子有“道大、天大”的讚歎,孔子發出“唯天為大”的激情高歌。

2.天覆地載:日月麗天,江河行地

易學構想的“太和”世界裡,日月麗天,江河行地,萬物悉備,鳶飛魚躍,“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中庸》)。在大自然的懷抱中,萬物各盡其性,各得其宜,人與天地相參,依次經歷始生之屯、嬰幼兒之蒙、少兒之需、少年之訟、熱血之師、青年之比、中年之小畜、壯年之履、穩健之泰、暮年之否,每一階段環環相扣,盡顯道法自然之理。在這個過程中,天、地、人三才和諧乃宇宙之大本。易學中的循環再生智慧,在乾卦中得到充分觀照。乾卦之“元亨利貞”卦辭,形象再現了生生不息的和諧圓道:“元”為始生,為尊長,意味著生命創化之初,萬類在春天競相萌發;“亨”即通,通則順利長成,象徵著萬類在夏日的繁育和茂盛;“利”是收縮,意味著走向生命成熟期,寓示秋實而普利天下;“貞”蘊含固而正之義,寓意個體生命的終結和萬類在冬天裡的斂藏,同時,也意味著新一輪生機勃勃過程的開啟。作為宇宙密碼,《周易》的符號系統是對天、地、人三才的模擬和效法。天地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之大美,人倫懷參天兩地之德,故《中庸》開宗明義:“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在這個過程中,混沌之天地,因為人的參加而變得豐富多彩,富有秩序。

3.大寶曰位:守位曰仁,位當其麗

《繫辭下》曰:“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旨在稟明,世界上頭等大事是生生不息,而父天母地位定,兒女才有孕育的基礎——此即所謂“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作為三才之一的人,最寶貴的當然也是明確自己的定位。《說文》釋位曰:列中庭之左右謂之位。從人立。字形採用人、立會義。易學的當位,即宇宙自然及社會人生的和諧圓滿狀態。正因如此,皇帝登基被尊稱為榮登大寶。《周易》凡六十四卦,初、三、五為奇、為陽,二、四、上為偶,為陰。所謂當位,是指陽爻居陽位,陰爻居陰位,又曰得位或正位;反之,凡陽爻居陰位,陰爻居陽位,就是失位,又曰不當位或失正。當位之卦,主吉,象徵事物發展大道彰明;否則有違正道,主兇。由八卦重疊而成的六十四卦中,每一卦的下卦為內卦,上卦為外卦,內、外卦的二、五屬於中位,象徵物象持守中道,大位居中。若陽爻居中位,便合乎“剛中”之健德;若陰爻居中位,則合於“柔中”之厚載。若陰爻、陽爻分居二、五位,則既中且正,是最美或善的象徵。以此觀之,如家人卦六二以陰爻居陰位,陰爻寓意女,且行中道,此謂當位而中正;九五爻以陽爻居陽位,陽爻寓意男,亦行中道,此謂當位而中正。男女各在其位且持守正道,與天地之大義耦合,故《彖辭》曰:“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再如大有卦,《彖辭》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就是說,柔順者得以居於尊貴的位置,大行中道而上下皆應,故稱大有。火天大有,乾上有離,輝光天照,故《彖辭》曰:“應乎天而時行。”在易學視野中,如果不居其應居之位,難免將自己置於兇險之地。歸妹卦二、三、四、五爻均不當位,故有“徵兇,位不當也”的警示彖辭。睽卦爻位亦有失,故有“見輿曳,位不當也”的象辭。就爻位來說,陰陽爻當位且得中的卦象,符示著宇宙萬有及社會人生各得其位以生,各得其養以成,和諧位育。

先哲歷來重視當位,以當位為寶,並努力創造位當其麗的條件。在這個意義上,范仲淹在所著《聖人大寶曰位賦》中曰:“故稱之於大寶,實守之於至仁。……必先安之於位,然後崇之以德。……大哉!君以守位,位以居君。……並光華於日月,齊長久於天地。”當位之德,要求萬類措置有序。八卦相錯者,謂之八個卦錯雜相對而處,秩序井然。錯,含措置當位、兩兩相對之義。《繫辭上》雲:“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當位者必應時,秉承“與時偕行”、“聖人以順動”(《周易·豫》)的大易之要義,做到“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周易·艮》)。可見,無論自然、社會還是人生,皆有時有位,止於當止之時,行於當行之際。有學者認為:“在傳統的中華文化看來,尊時與守位是個統一的整體,尊時必須守位,守位一定要尊時。”所以,先哲力主為政以德,循名責實,以德配位,位和於天而應於時。


易學建構的生態文明之維


三、法天象地:易學視閾的行動要旨

作為卜筮之書,《易經》的主要功能就是問卜物象的吉凶悔吝,揭示宇宙萬事萬物變化的規律。爻,交也,效也,效天地之動也,“效此者也”(《周易·繫辭下》)。易作者仰觀天文之象,俯察地理之厚,究天人之際,中通萬物之情,開顯出天理即人道的天人和諧之學。郭沫若據此提出男根女陰說:“畫一以像男根,分而為二以像女陰,所以由此而演出男女、父母、陰陽、剛柔、天地的觀念。”八卦相錯、六爻變動、陰陽互易的易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關尹子·八籌》),彰顯了人以天地為師並與天地之道會通的要義。君子之使命,就是要體道、悟道、合道,通過法天象地,正己達人,尊時守位,與自然和諧發展,知常明變,當位應時而建功立業,承順天道以善其生。

1.法天象地:仰觀俯察,以類萬物

先哲作易,之所以立天、地、人三才之道,為的是推天道以明人事,“順性命之理”。性,指人性;命,泛指天命,即大自然的必然性與規律性。概言之,立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宗旨,是為了順從人的本性和自然萬象的必然性,以使人類行動合乎自然規律。“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周易·繫辭上》)。將天、地、人看做一個和諧統一的生命系統,以八卦相摩相蕩模擬萬象在特定時、位上的演化,是《易經》的基本理路。

《易經》以卦畫符示卦象,因此,強調人類法天、法地、法自然的易道,在《象傳》中體現的尤為明顯。《繫辭上》言道:“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者物宜,是故謂之象。”所謂象,易學中特指卦象。《繫辭下》曰:“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像此者也。”質言之,《周易》是縱論卦象的,而卦象是象徵萬類、效法自然的。其中的取象比類原理,凸顯了《易經》思維的基本精神。“取類”放眼萬類的共性,“比象”則著眼對矛盾特殊性的研究。

先哲在俯仰天地、遠近合取的基礎上觀物取象,開闢了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象思維。然而,象從何來?從由乾坤開顯出的大千世界而來!先哲從自然物象入手,“感而遂通天下”(《周易·繫辭上》),為“立象以盡意”,進一步將象符號化,從而建構起符號與文字融通的卦爻體系,遵循萬類變易、萬法簡易、萬世不易的“三易”理論建立“擬象”模式。易作者通過參天地之理、取象比類的象思維範式開顯的易道,是天道、地道和人道的總和,所以,《繫辭上》雲:“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從此,人們藉助八卦和卦象推演,就可以通神明,類萬物,觸類旁通,領悟大自然孕育萬物的奧妙。

“最為天下貴”的人,既是天地之子,又能夠與天地相併,實現天人合德。通過法天象地,格物致知,人可以明晰萬物化育之理,“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周易·泰》),趨吉避凶,“化而裁之”,達到“贊天地之化育”(《中庸》)的自由境界。

2.萬法歸宗:自強厚載,貴生不息

大千世界精彩紛呈,然萬法歸宗,以生生不息為要旨。以象思維作為認知世界主要思維工具的易學,能夠直抵本質,找到世界和諧一統的道本依據。《繫辭上》雲:“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在易學話語系統中,太極是一個高度形象化的哲學術語,意即創始萬物的本源。上天有好生之德,人與天同,也需自強厚載,貴生惜生,愛及萬類。故而,易作者把繁衍和養育後代作為人之為人的本然使命。為此,先民將“洞房花燭夜”視為人生四喜之一。在婚禮上,新人要三拜:一拜天地——拜真實的天地;二拜高堂——拜家中的天地;夫妻對拜——拜即將誕生的新天地。新天地的華誕,承載著化生萬物的使命。夫婦交感,意味著新生命的誕生,所以,易作者甚至把夫妻的性生活與天地造物等量齊觀,如歸妹卦之《彖辭》所云:“歸妹,天地之大義也。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歸妹,人之終始也。”生生不息之德,厚德載物之華,正是在萬類交感中漸次開顯的,恰如恆卦之《彖辭》所言:“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愛及萬類,和於自然,與大自然共生生不息,是易學簡單而必要的貴生邏輯。正是先哲貴生不息的思想,使得中華民族的慧命長河沒有中絕,歷久彌新。尤其可貴的是,自易學肇始的貴生文化,具有自我革故鼎新的能力和持久續航的機制。在這個意義上,《序卦傳》雲:“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恆;恆者久也。”而西方骨子裡根深蒂固的征服文化,使得征服自然、奴役自然像奴役弱勢族群那樣成為理所當然。長此以往,大自然的後發性報復將是致命的。恩格斯早就提醒我們:“我們每走一步都要記住:我們決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族人那樣支配自然界,決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和存在於自然界之中的;我們對自然界的整個支配作用,就在於我們比其他一切生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人的生命因自然而誕生,因自然而存續,因此,“不以偉大的自然規律為依據的人類計劃,只會帶來災難”。革命導師的醒世恆言與易作者的箴言,可謂大道歸一。

3.與天同和:“三和”之維,從心開始

易道之要,在於洞開吉凶之門、踐履損益之道而和順於天地之心。大易之和有三:心和、人和、天和。“三和”之路,從心開始。為天地立心者,首先要立足本心。圍繞天人之際而展開的大易之和,基礎性環節是心和。為了實現心和,必須用道心對治人心,求諸內而行諸外。古有虞廷“十六字心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尚書·大禹謨》)人心逐利縱慾,自然是危險的;道心澄明,微妙玄通,心連廣宇。必須一以貫之地精心修持,執兩而用中。對心性修持的重要性,荀子曰:“治之要在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道?曰:虛一而靜。”(《荀子·解蔽》)陸九淵將“性”與“心”視為“天”與“人”的應有之義:“在天者為性,在人者為心。”(《語錄下》)這裡,人心與天性互通互融,交互輝映。

生態文明,始於心態文明。內心世界的和諧,客觀上成為《周易》建構的天人之學的邏輯支點。易學講究與天同和為吉兆,心性練達即神明。所以,在《周易》視野中,神明在心,對心靈界、社會界、自然界三界的解釋完全基於現實維度,不是從現實之外去尋求人生及宇宙萬類的存在依據,不是在遙不可及的彼岸去虛構一種超驗的宗教世界,而是在人人觸手可及的此岸,凝練對大自然的依賴感與親和感,涵養人是生態系統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的心態。正如錢穆指出的:“西方人常把‘天命’與‘人生’劃分為二……顯然需要另有天命的宗教信仰,來作為他們評價人生的前提。而中國文化,既認為‘天命’與‘人生’同歸一貫,並不再有分別,所以中國古代文化起源,亦不再需有像西方古代人的宗教信仰。”作為現實的人,完全可以在此岸感悟置身其中的地球脈動,達到“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的神與物遊之境。而這,恰是大易之“三和”尤其是心和的魅力所在。在此岸放縱致使現實荒廢而對彼岸子虛烏有的“上帝之城”言之鑿鑿者,與“國妖”相類,歷來為中國文化所不容。對天地自然特有的仁愛之心,成就了一個能與天地共存八千年的偉大文明——中華文明。


易學建構的生態文明之維


結束語

凝聚著中國先哲玄奧智慧的易學,堪稱一部具有天然生態向度的未來學著作。在易學的建構邏輯中,天命與人事,只一事也,故可知天命而盡人事;天心與人心,不二心也,故可通曉天心而觀照人心,心有靈犀一點通。天人一也,一於理,一於道,一於心。正因如此,在劉歆建構的整個經學系統中,易道一以貫之。當我們真正讀懂了易學的建構邏輯,明晰了人與宇宙大道之間的關係,自身的生命意義和價值自然不言而喻。在《周易》勾勒的生生不息的宇宙和諧圖式中,居於天地之間的人,能夠“觀天之道,執天之行”,自強而厚載,踐履歷史所賦予的使命。天道無親,獨鍾和諧。中華先哲以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厚積的樂天情懷,與天地合德,與日月合明,與四時合序,與鬼神合吉凶,順性命之理,與時位偕行,創造了大易之學,開顯出天、地、人三才和諧的坦坦易道,高揚指向心和、人和、天和的生態文明大旗,福廕華夏,惠及全球。易學建構的“三和”邏輯,為生態安全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持,對今天生態文明建設仍大有裨益。明晰“廣大悉備”的天地人心之學的建構邏輯,秉承生態文明的大易要旨,人類的生態文明共同體之路,註定“履道坦坦,幽人貞吉”(《周易·履》)。幽人所以吉者,謹遵“三和”也。易學建構的生態文明之維,為我們開闢了結成生態文明共同體的光明前景,“有孚在道,以明何咎”(《周易·隨》)。然而,這一光明前景的實現,還需要內修心靈,外察天地。否則,繼續在縱慾逐利、經濟盲動的失衡之路上狂奔,將“不恆其德,或承之羞”(《周易·恆》),承受不可承受之重——生態系統的不可逆退化。

——原載《周易研究》2018年第5期,第5~12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