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羅永浩進軍電商直播界,看直播電商的本質

最近,直播界又有新動靜了

準確來說,應該是老羅(羅永浩)又有新動作了!

3月19日,老羅在微博上高調宣佈

自己決定做電商直播了,並直接向口紅屆帶貨一哥“李佳琦”宣戰。

從羅永浩進軍電商直播界,看直播電商的本質


雖然底下最熱評論“你還是說相聲比較好”得到了很多網友的贊同。

但是老羅明顯沒有退縮,立即懟回去表明自己進軍直播界的決心。

其實,羅永浩會選擇直播電商並不意外,縱觀他的人生軌跡,羅永浩從開始出現在大家的視線裡就獲得了嘴炮的名號,從開網站到做英語培訓,再到賣手機,雖然無一例外都黃了,老羅變老賴,正如他的微博主頁掛的兩本書的書名一樣《創業在路上》、《生命不息、折騰不止》,看來老羅對自己的認識還是很清晰的。

也許他自己在這不斷折騰的過程中也發現,幹嘛自己造東西這麼費勁,直接直播帶貨不是水到渠成的事嗎?

從羅永浩進軍電商直播界,看直播電商的本質


先不說老羅做這事能不能成功?我們聊聊直播電商本身,很多人感覺直播電商很像電視購物,為什麼直播電商深受熱捧,而電視購物卻沒那麼多人買賬呢?這中間有什麼區別呢?

直播電商是流量、限購、品味三位一體的一種銷售渠道,跟電視購物有本質區別?

第一,直播電商的流量是有保障的,只要產品不賴,轉化率也是有保障的。

第二,直播其實有限時團購特賣的感覺,以李佳琦為例,每次開直播,所賣的產品都有大大的折扣,且過時不候,這一場錯過了,也就沒有了,下一場又是其他的產品,這就給人一種感覺,你看上了就要趕緊買,不然就沒機會了。

第三,直播其實也有名人效應的,對於直播來說,最重要的是主播,主播的口碑和個人品味就是產品的擔保,這就是流量變現的價值。而直播給了那些有流量的人一次變現的機會,而羅永浩雖然幹啥啥都黃,但是他的個人形象還是具有價值的。

從羅永浩進軍電商直播界,看直播電商的本質


老羅從在新東方上課開始累積流量,到後來砸冰箱,再到用砸冰箱的錘子命名手機,實際上他就是走一條吸粉和流量變現的路,當他明白直播電商是當前個人流量變現最佳平臺的時候,選擇這條路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但僅僅自帶流量還不夠,是否有網友願意為此買單是另一回事,李佳琦、薇婭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拿到帶貨一哥、一姐的名頭。

直播電商不同於傳統銷售渠道,有著他深刻的邏輯。

第一點,誠然,直播是個人流量變現的平臺,但個人流量又有強烈的個人屬性,你是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品味,就會吸引什麼人買單,只能在這個品味範圍內,去挑選商品,超過太多,個人流量就會失效,李佳琦陽澄湖大閘蟹、平底鍋翻車實事件就是最好的明證。

第二點,是直播本身的侷限,只有復購性強的產品,才適合在平臺上賣,比如衣服,女人的衣櫃裡永遠缺一件衣服,口紅也是,或者食品等。但是你要是在平臺上總賣洗衣機、冰箱,可能就不奏效了,一個家電要用上幾年,那這幾年間基本不是太可能重複購買。

第三點,製造觀眾購物衝動,一方面專業主播可以很好地引導,比如李佳琦一句“oh,my god”“買它!”就擁有這樣的魔力。但這不是決定性的,買一件衣服、幾隻口紅會衝動,買一輛車、一座房子會衝動嗎?所以選擇產品的價格區間、優惠力度很重要。

最後,主播自帶的流量在直播平臺可以變現,直接講流量轉化為銷量,但直播也是對主播“生命力”的消耗,無論是收集流量還是貢獻流量的人都會被流量反噬,成為流量的奴隸。

如今就連文化也向流量低頭,看看各大綜藝節目中流量明星氾濫,直播網紅逆襲傳統平臺,甚至一些傳統平臺的內容都是照搬線上。過去是線上在模仿傳統,而現在是傳統在模仿直播。新鮮事物總是有趣的,但早晚有一天會有更新鮮的來替代。

從羅永浩進軍電商直播界,看直播電商的本質


回過頭來看,羅永浩做直播能成麼?短時間內靠他的人氣,賣幾個爆款是覺得沒問題的。但是羅永浩的品味,吸引的是什麼樣的人群?這些人群消費的是什麼樣的產品?這些品類的產品是否符合直播電商的規律,在重複購買、衝動消費等方面有著優勢?相信這些問題對想做直播的電商一樣會有啟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