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徐志摩唯一高攀不起的女人

徐志摩一生红尘不断,最多的是关于和林徽因的暧昧,还有就是陆小曼的败家。

曾经他身边名媛不断,美女如云,面对发妻,他只是轻蔑的撇撇嘴,说:乡下土包子。

确实,他的发妻张幼仪,没有林徽因的才华,没有陆小曼的风情,是出生在封建家庭的女子,身上还有一个撕不掉的标签——“徐志摩的‘弃妇’”。

可谁能想到,前半生走过重男轻女的家庭,经历过不幸的婚姻的张幼仪,却成了上海首屈一指的女士服装公司总经理和女子商业银行总裁。

天上不会掉下幸福与机遇,正如张幼仪所说:“人生从来都是靠自己成全。”

她是徐志摩唯一高攀不起的女人

张幼仪

出生封建围城,女人并不值钱

张幼仪出生在宝山县的一个人人羡慕的富裕家庭。可实际上的酸楚,只有她自己知道。

多年后,在她的自传里写着:“在中国,女人家是一文不值的。她出生以后,得听父亲的话;结婚以后,得服从丈夫;守寡以后,又得顺着儿子。你瞧,女人就是不值钱。”

童年本该是无忧无虑的年纪,可在张幼仪的回忆里却充满哭闹声。母亲非要给年幼的张幼仪裹小脚,告诉她:“只有裹了小脚才能嫁得好。”

多么讽刺与悲哀,婚姻竟被一双小脚决定。张幼仪坚决不肯,想尽办法去找最心疼她的二哥,最终是二哥说服母亲并且承诺:如果妹妹一辈子嫁不出去,他会养妹妹一辈子。

张家和当时所有封建家庭一样,重男轻女。张幼仪的二哥和四哥都早早出国留学,她父亲依然觉得让女孩子读书太过奢侈。

张幼仪骨子就是要强的人,她千方百计为自己争取受教育的机会。

十二岁的她在报纸上看到有一所学校的招生启事,收费低廉到让她父亲不好意思拒绝。于是她在家努力准备考试,最终如愿进入那所学校。

挣脱小脚,争取教育,她本以为自己能够摆脱封建女子的命运,可想到,一纸婚约中断了她的学业,让她再次进入封建围城。

她是徐志摩唯一高攀不起的女人

张幼仪与兄弟姐妹于1927年齐聚上海参加双亲丧礼

一纸婚约,嫁入冰冷的封建围城

那年张幼仪15岁,与徐志摩举行了一场全城轰动的婚礼。嫁妆是六哥从欧洲直接采购的西式家具,竟然火车都装不下,还是用船直接运到硖石张家。

在那个年代,嫁妆越厚,在婆家的地位越高。可没想到,换来的却是徐志摩的冰冷对待。

张幼仪回忆:“我本来希望他第一次见到我的时候,会对我一笑,可是他的眼神始终很严肃。”

事实上,徐志摩压根看不上她。

徐志摩第一次见到她的照片时,把嘴角往下一撇,用充满鄙夷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自她嫁入徐家,徐志摩从没有正眼看过她。

为何徐志摩看不上张幼仪,还要娶她?大概是因为张家强大的政治经济地位吧。

张幼仪的二哥张君劢,是中国现代史上颇有影响的政治家和哲学家,民社党创立者;四哥张嘉趝,曾任中国银行总裁是“政学系”重要人物。

对徐志摩父亲来说,能与张家联姻,是求之不得。

她是徐志摩唯一高攀不起的女人

张幼仪与徐志摩

出嫁前,张幼仪的母亲告诫她,在婆家只能说“是”,不能说“不”。时人评价她:“其人线条甚美,雅爱淡妆,沉默寡言,举止端庄,秀外慧中。”

但徐志摩并不喜欢她,婚后,他们之间没有什么话说。

张幼仪个性沉默坚毅,比较顶真,帮助公公理财,甚为得力,但这些老人眼中的优点,在活泼飘逸、热情奔放的诗人眼里,就是呆板无趣、僵硬乏味。

面对张幼仪,徐志摩极端的排斥,当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后,徐志摩就像是完成了任务一般,丢下张幼仪,潇洒出国。

1921年,在公公和哥哥的安排下,张幼仪出国和徐志摩团聚,在码头一眼便看到人群中的徐志摩。而这一眼,再次见面没有重逢的欣喜,只剩下无限的凄凉。

张幼仪自己说,在到达马赛港时:“我斜倚着船舷,不耐烦地等着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东张西望的人群里,就在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来的表情的人。”

她是徐志摩唯一高攀不起的女人

到的第一天还没有安排好住处,徐志摩就带她买东西,原因是嫌弃她精挑细选的中式服装太土了,会丢自己的面子。

他们在那边拍了唯一的合影,目的是给徐的父母寄过去。

之后的徐志摩很少归家,他那时候在和林微因热恋。

面对徐志摩的一味嫌弃,张幼仪依旧愿意尽全力讨好这个男人。缝缝补补,洗手作羹汤。

可徐志摩对张幼仪来说就像是一块捂不热的石头,尽管她尽力挽回,但终究是哀莫大于心死。

后来,张幼仪再一次怀孕,再次得子的满心欢喜被徐志摩的“打胎”冷却。

张幼仪愕然发问:“我听人说,有人因流产而死去。”

徐志摩的回答却让人心凉:“还有很多人因火车出事死掉,不照样有很多人坐火车吗?”

甚至徐志摩还直接将语言不通、没有钱财的张幼仪扔在波士顿。绝望的张幼仪只能向二哥写信求助,二哥来照顾张幼仪直到待产。

生了孩子后徐志摩赶到张幼仪身边,没想到却是逼着张幼仪签离婚协议书,因为是:“林徽因马上要回国了!快点签!不然来不及了。”

这一次,张幼仪彻底死了心:“我要自力更生,再不求你徐志摩。”

她是徐志摩唯一高攀不起的女人

张幼仪及其儿子

人生苦乐,取决于自己


离婚后,徐志摩心情舒畅,张幼仪则心境悲苦,但她并未就此消沉。

她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学习德文,甚至还考上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学,掌握了当幼师的一技之长。

她学着去听歌剧,去看艺术展。在异国他乡,她的魅力不仅征服了周围朋友,还有当初那个讽刺他的徐志摩。

可她尽全力生活,生活却没垂青于她。她的小儿子彼得,在3岁时死于腹膜炎。

徐志摩在彼得死后一周,抵达柏林,这是他们离婚后第一次见面,当时,徐已经开始热烈追求陆小曼。

徐志摩神采奕奕,而丧子后的幼仪瘦小憔悴,可徐志摩在写给陆小曼的信中,说:“C(张幼仪)是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她现在真是‘什么都不怕’。”

她是徐志摩唯一高攀不起的女人

两岁的彼得。摄于夭折(1925年)前一年,他生长于柏林,死前只见过父亲一面


“什么都不怕”的张幼仪决定回国,她说:“现在,我无所畏惧。”回国不久,张幼仪的八弟张禹九和朋友一起,在上海静安寺路合伙开了一家服装公司。

张幼仪受邀出任该公司的总经理,原本只是挂名,却没有想到,张幼仪竟然有着出色的商人思维。

她开启私人订制,革新服装面料,款式上中西结合,“云裳”很快成为首屈一指的女士服装公司。曾经的“土包子”,如今却引领着上海滩的时尚潮流。

不久上海女子商业银行找到张幼仪,希望她出任该银行的总裁一职。

其实这个女子银行已经濒临倒闭,让一个外行的女子来拯救一个即将倒闭的银行,大家都是质疑的。

可没想到,张幼仪早已低调上任,并且带团队一起去向债务人收回了银行借款。

这时,人们才发现原来张幼仪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唯唯诺诺又自卑的“土包子”,而是一个自信满满又能言善辩的女总裁。

很快,女子银行扭亏为盈,并且创造了金融界的奇迹——储蓄资本超过两千万。

她在金融界翻云覆雨,掌握财富,乃至于徐志摩捉襟见肘时,竟然还时常过来找她借钱。

张幼仪承认,和徐志摩的离婚,使得她脱胎换骨,找到了自我:“在去德国之前,我什么都怕,在德国之后,我无所畏惧。”

她是徐志摩唯一高攀不起的女人

南京路(今南京东路)480号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

1931年,徐志摩乘飞机意外逝世。当时徐志摩的妻子陆小曼十分崩溃,拒绝去认领尸体。

张幼仪站出来,让八弟带着13岁的长子阿欢去认领遗体,打点好一切后事,举办了葬礼,甚至还一直照顾徐家二老至终老。

常常有人说,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生命,繁荣与衰败取决于男人。所以我们总也把择偶条件标榜得十分苛刻。

殊不知,命运兴衰,人生苦乐,取决于自己。

她是徐志摩唯一高攀不起的女人

人生从来都是靠自己成全自己

经历了一段失败的婚姻后,张幼仪从未想到过,此生,竟还有一个人等着自己。

张幼仪遇到温柔的苏医生,她写信到美国,告诉儿子,她遇到了一个很好的人,她想结婚。

儿子的回信情真意切:“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1967年,张幼仪67岁的时候,曾和苏医生一起,到英国康桥、德国柏林故地重游。

她站在当年和徐志摩居住过的小屋外,没办法相信自己曾那么年轻过。

回想这一生,张幼仪走得艰辛,也甘之如饴。她清楚地知道,决定自己命运的,不是那一双小脚,更不是男人,而是自己。

人要为自己而活,人生从来都是靠自己成全自己。

她是徐志摩唯一高攀不起的女人

张幼仪及四个孙辈

如果她和朱安(鲁迅的原配)一样,或许若干年没有几个人记住她。

人们记住她,不仅仅是因为徐志摩的名声,而是在那个时代里,她依然从悲苦中走出来,活出她自己。

如果你在仰望和崇拜,那你一定是在跪着,之所以卑微,不过都来自你的姿势。

如果站起来,你也许会发现一个新的自己,甚至是你不敢想象的。

比如说:张幼仪!

她是徐志摩唯一高攀不起的女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