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與看書有什麼不同嗎?

始於光影


我認為讀書與看書並無何大體區別。這是我在博客中看見的一篇日誌,我認為言論甚合我意。



日前,看了一篇博友的文章,文中主要描述了她在十幾年的“寒窗”中所讀(看)的各類書籍的情形,文筆流利。此文引起眾多博友的評論。其中有一位博友評論道:“讀和看不一樣”的。他指出:“讀”,“起碼手邊要放一本《現代漢語詞典》,不認識的不敢唸的字要查,包括有時出現的英文”,而“看”,他認為是“靠在枕邊,一目十行就行了,一帶而過”。 “所以,讀書和看小說絕對不一樣”的。

且不論上述他寫的文字中有沒有筆誤。我認為在一般情況下,“讀書和看書之間,並沒有嚴格的區別。只要他識字,只要他手上有書,我們就能說他在讀書或者說他在看書。”

這個觀點自然引起博友帶嘰諷性的反駁,“看來不在同一交流平臺,讀與看不一樣”。並進一步論道:讀,用嘴用心,看,用眼用心。讀,是解讀。

在這裡,我仍堅持愚見,並繼續延伸自己的觀點。那位博友說得很有道理,但太絕對了。看,是用眼,可難道讀,就不用眼嗎?不用眼看,如何讀出聲來?此其一。

其二,我們常常會碰到這樣的情形:在看書的時候,我們為某一章節某一段落甚至某一語句的文字所吸引,所欣賞,所共鳴,於是就情不自禁地念出聲來。那麼,這個時候是看還是讀?是不是看中有讀,讀中有看?

其三,看的時候,不一定用心,就象那位博友說的,可以“一目十行”。那麼,這個時候,眼,用了,可心,用了嗎?讀的時候,也不一定用心。比如讀一首熟知的詩,我們就單單讀出聲來,用以自娛,就不一定要用心去讀。如果讀那些難懂的文章,如古文,自己認為需要去全面理解,那的確會用心去“解讀”它。如果不是做學問,只是一般泛泛而讀,泛泛而看,我想不大需要在枕邊時時備著一本《現代漢語詞曲》的。就是用心讀,也不一定要一定用上《現代漢語詞典》吧,人家全都明白書中的內容,全都認得書中的字,全都理解書中詞字的意思,何用詞典呢?

其四,“讀”的含義廣泛。我們說“讀書人”,一般指具有一定知識的人,如果按狹義理解,那麼那些“讀書”的人是隻會讀書,不會看書了,豈不可笑。日常生活中,問某一朋友:這本書你讀過沒有?或這本書你看過沒有?這其中“讀”和“看”有區別嗎?還有,在學校裡,老師常常要學生寫讀後感,那麼,這些學生一定要用嘴讀出老師指定的書的內容後才能寫讀後感?難道光看了書而不讀出聲來後而寫成的讀後感,該叫看後感嗎?

其五,就按《現代漢語詞典》來解釋“讀”,君不見,詞典中對“讀”的解釋就有讀和看的意思。該詞典上說,讀,閱讀,看(文章),讀者。《新華字典》裡說得更簡單了:讀,閱讀,看書。那《辭海》、《辭源》上怎麼說,不查也罷。我說的是引申義,而引申義為現代廣泛所運用,體現了漢字強大的生命力。既是引申義,也就能說明讀書和看書在一般情況下並無嚴格區別,不象那位博友非要分別得如小蔥拌豆腐一清二楚的那樣複雜。


世訴祭辭


看書耶?讀書耶?兩者有何區別耶?說有就有,說沒有就沒有。您會說這話就跟沒說一樣,其實這就對了,關鍵看您怎麼理解。

說沒有區別,是指看書和讀書都是視線接觸書,您能說看書和讀書不一樣?您現在看什麼書呢和您現在讀什麼書呢,顯然在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除非有特異功能,能用鼻子嗅書。


說有區別也就是說,讀書還是有不同於看書的地方,區別在怎麼“看”上。

對此,前人早有察覺。曾國藩在談到讀書與看書的不同時說:“看者攻城拓地,讀者如守土防隘,二者截然兩事,不可闕,亦不可混。”難得曾大帥是帶過兵的人,將文縐縐的事也用軍事上的攻防來譬喻,攻自然要快、猛、狠,防當然要穩、牢、久,雖多少帶著點血腥味,但意思卻說清楚了,無非就是看書快,讀書慢。這一快一慢可謂涇渭分明。

看書可一目十行,遇到不認識的字,大可跳了過去,不會礙事的; 也能挑著章節看,將不感興趣的部分都甩了,少點就少點了,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 更有甚者只看了開頭和結尾,就能大言不慚地說看完了,多少能湊和地說出個大概齊,您還不能說他沒看。反正眼睛接觸了書就是看,有什麼收穫就得另說了。

而讀書則不同,需要一個字一個字地讀出聲來或者默讀,遇到不認識的字,也非要搞明白了不可,這自然就比看書慢了許多。

顯然“讀”的效果比“看”的效果要好的多,要不怎麼說上學讀書,而不是上學看書哩。當人們誇一個人知書達禮時,總會說這是個“讀書人”,而不會說這是個“看書人”,讀書人顯然是受過正規教育的,不同於一般能識得幾個字的人。能識幾個字的人都能看書,這跟斯文似沒有關係,你就是不躺著、不摳著腳丫、不沾著唾沫星翻著書看,也不見得就是讀書人。讀書人應是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


就眼睛接觸書而言,“看”和“讀”這兩個字本身也有很大不同。看是由“手”和“目”兩個字組成,也就是說手能翻頁,目能識字,就能看書。而讀由“言”和“賣”兩個字組成,言賣就吆喝得出聲了,出聲就是讀書了,至於是大聲還是小聲,倒不可強求,默讀雖不出聲,可自己聽得見,也不能說是看書。應當說我們的祖先造字太有水平了,同樣都是視線接觸書,一個“看”一個“讀”,就從構字上把兩者的特徵顯現出來,看書不出聲,讀書出聲,真是一目瞭然,不得不叫人佩服的五體投地。


安慶雜談


看書是運用了一個感覺器官,而讀書是用了口,耳,眼多個器官,人在運用多個器官做同一件事時,往往記憶更深刻。我們以前往往把去學習叫做去讀書,可見讀書的重要性人們早己知之。我小時,天不亮就到學校早讀,早讀的內容就是讀書,老師也不管你會不會懂不懂,反正讀個滾瓜爛熟就行。我們今天去小學校園,都能聽到朗朗讀書聲,老師是深諧此道的人。

上面講的是方法的差異,其實從內涵上講一般瀏覽性的都叫看書,有個印象即可,大體知道它說了什麼,記不記住都無所謂,目的大致是為休閒。而讀書的意思就更深些,目的是奔著理解去的,一遍不行就多看幾遍總之要弄懂為止,本質上是學習學會為目的。


靜靜地觀魚


讀書與看書的區別是:讀書是讀出聲來,看書是默默心記。讀書時要用眼睛去看書。

讀書,追求心靈的寧靜; 練筆,記錄生活的美景; 彈琴,感受音樂的意境; 上網,享受現代的文明。 無論時光如何綿延,讓真情永遠; 無論世事如何變遷,讓寬容永遠; 無論咫尺還是天邊,讓美好永遠; 無論快樂還是憂傷,讓祝福永遠。

心態左右行為, 行為養成習慣, 習慣決定性格, 性格影響命運。 錢多錢少,常有就好; 人醜人俊,順眼就好; 人老人少,健康就好; 家窮家富,和氣就好; 一切煩惱,理解就好; 人的一生,平安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