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被《南京日報》這篇報道激怒了?

01


如果前兩天你還對要礦泉水喝的留學女生破口大罵,還為上海某街道協調“洋女婿”居家隔離的事情憤怒的話,那我們南京日報昨天的這報道絕對會讓你三觀盡毀。


它叫《南京一街道為隔離老外提供暖心服務:幫狗找旅館 一天送20趟快遞》


為什麼很多人被《南京日報》這篇報道激怒了?


要知道,南京日報不是什麼小媒體、自媒體,而是創刊近70年,實打實的官媒:


為什麼很多人被《南京日報》這篇報道激怒了?


然而,這篇報道,他們不但發在網站上,更發在了紙質報紙上:


為什麼很多人被《南京日報》這篇報道激怒了?


報道里寫道:


有的老外一次只買4片面包,確保每天吃新鮮的,我們就每天送上門;老外要喝桶裝純淨水,一次性購買了4大桶,我們就幫他一桶一桶從小區門口扛到樓上;有一位外國友人買了大件物品,沒有電梯,我們硬是派了兩個人抬上4樓、送進家裡;有個小年輕酷愛淘寶,我們有一天幫他送了20多趟快遞……


實在讓人看了不是很舒服。


02


讓人生氣的,不是工作人員對外國人笑臉相迎。


而是這種笑臉相迎背後的不平等問題。


要理解這種“不平等”很簡單,就是進行一次換位思考:


如果這些不是外國人,而是中國人或者來自湖北的外來務工人員,還能得到這麼細緻的服務嗎?


答案其實我們心裡都很清楚,然而我還是找了一些媒體的說法。


比如這個誇南京有人情味的,給他送飯送菜的不是居委,而是“樓下鄰居老李”,否則她就只能吃剩飯剩菜了。


為什麼很多人被《南京日報》這篇報道激怒了?


這是南京。


有一家五口持湖北綠碼,依然需要自費在酒店集中隔離的事情:


為什麼很多人被《南京日報》這篇報道激怒了?


這是全國。


類似的故事我還能找到不少,倒也不是說中國人隔離的時候有多麼悲慘,其實就是正常生活。


——這完全可以理解,特殊時候,工作人員也辛苦勞累,也忙,我們的許多需求無法滿足,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只是這些老外得到的待遇,有點過分好了。


不但要幫人找住的地方,還要幫狗找。


一定要吃新鮮麵包,就4片4片面包送上門。


一定要喝純淨水,就買來幾大桶幾大桶往上運。


甚至有個老外買了大件的東西,找四個人來幫他搬。


如果你硬要說,這不是集中隔離的話,那我這還有很多新聞發給你。


在浦東:


為什麼很多人被《南京日報》這篇報道激怒了?


在長寧:


為什麼很多人被《南京日報》這篇報道激怒了?


注意,這裡都是集中隔離,並不是在家裡。


看完這些,你再看。


前幾天有個中國留學生說她三天沒喝水,要礦泉水喝。


和外國人的各種需求比起來,這個留學生的需求可以說是非常低了。


結果工作人員不但沒滿足他,表示“這不是你家”,而且許多大媒體帶頭帶節奏,批判這名中國留學生。


為什麼很多人被《南京日報》這篇報道激怒了?


網友更是什麼難聽話都罵出來了,甚至說:


為什麼很多人被《南京日報》這篇報道激怒了?


不知道這位要礦泉水的女生,看到這些新聞,是什麼感想。


03


當然,外國人在中國得到優待,得到所謂“超國民待遇”的日子,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我之前有總結過。


2012年,一個環遊世界的日本人在武漢丟了自行車,武漢發動了不少警察,連夜幫他把自行車追回。然而我自己在上海丟過不少自行車,也都報案了,但從來沒有一次找回來過,有一次甚至警察對我說“大概率找不回來了,買個新的吧。”


根據當時鳳凰網的報道,該日本人說:


為什麼很多人被《南京日報》這篇報道激怒了?


不知道中國人看到這新聞,是什麼心情。


2019年,一個外國留學生在福州街頭用電動車違規載人,和交警發生肢體衝突——這放在哪,都是妥妥的襲警。


為什麼很多人被《南京日報》這篇報道激怒了?


然而根據當時的警方通報,最初的處罰卻意外的輕微,如果不是事後微博輿論發酵,可能就這樣了。


為什麼很多人被《南京日報》這篇報道激怒了?

還有,《南京市軌道交通條例》規定,在列車上食用麵包、飲用奶茶的行為可對當事人處以警告或者二十元以上一百元以下罰款。


結果去年7月的時候,在南京地鐵二號線上,有中國人喝奶茶被處罰了,然而隔壁的外國妹子大吃星巴克,卻沒被處罰。


為什麼很多人被《南京日報》這篇報道激怒了?

最後,南京警方表示,是因為執法人員不會說英語。


甚至有一段時間,出現了所謂“外國人代報警”的服務:


為什麼很多人被《南京日報》這篇報道激怒了?


實在是魔幻地要命。


也難怪中國網友,會陰陽怪氣的把外國人稱為“洋大人”,其中蘊含的情緒你們可以體會一下。多半都是對這種外國人的“超國民待遇”的嚴重不滿。


04


於是這種情緒,在之前徵求《外國人永居條例》時爆發過一次。


在英國女婿居家隔離的時候又爆發過一次。


怎麼過了這兩次,《南京日報》還在以“這是件大功勞”的態度,寫這種給外國人優待的行為呢?


到底是報紙編輯不上網,還是網上說的根本就不重要?


我並不期待工作人員把中國人看得比外國人高,給中國人優待、虐待外國人,我只希望能被一視同仁地對待。


作為一箇中國人,在中國生活。


這要求,真的高嗎?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