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AI思维,另类解读《西部世界》:“自由意志”的代价有多昂贵

身为一个创作者,你所追求的,才是你最应该担心的。——笔者注

《西部世界》让更多人认识了另一个诺兰,随后也有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原来那尊大神的背后,还有一个更大神的存在。


跳出AI思维,另类解读《西部世界》:“自由意志”的代价有多昂贵


随着第三季的播出,豆瓣居高不下的评分吸引来越来越多的观众,随之而来的也是百家争鸣式的解读方向。但因为一个人短时间内的思维模式,很容易被最近接触到的事物所影响——比如我不久前分析的诺兰的《致命魔术》,再加上前几天刚刚看完的《新阴阳魔界》

这两部作品引导我用不一样的眼光,去重新看待《西部世界》全系列,将AI相关的元素全部刨除在外——如果《西部世界》是一本书,整个故事讲的是一个人的创作过程中,书中人物的变化,又会怎样?思考过程居然出人意料地平顺,结论也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如果《西部世界》是一本书,那最终指向的结局,正如我在开篇写的那样——每位创作者所追求的"完美",恰恰是最危险的。

接下来即将进入正题,本文会从另类的剧情解读、横向作品对比、以及创作者的本心这3点展开,一起来品鉴——《西部世界》到底是关于谁的"末世预言"?


跳出AI思维,另类解读《西部世界》:“自由意志”的代价有多昂贵


用"创作者视角"重新梳理《西部时间》的故事线


整部《西部世界》开始的时间点,在2021年(对,就是现实中的明年),但用剧中的时间轴对照,2021年是《西部世界》中的30多年前。这一年,福特和阿诺着手创建乐园,并开始为"接待"们编写代码。

横向关联到创作过程中,这无疑是一本书的构思+大纲阶段,除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勃勃的野心,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那么第一季最后一集中,阿诺不断测试德洛丽丝,并将她推向了意识觉醒的边缘,这其实就可以看作是"书中人物"失控的初步表现。


写过小说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如果一个人物在最初就被设定得越完整、被构思得越活灵活现,那么在创作过程中,这个人物就会越来越不受自己的控制。

曾不止一位文学大家发出过这样的感慨:

"我只是将书中人物的所思所想,通过文字记录下来。"

结合《霸王别姬》的结尾,"程蝶衣之死"显然更配得上这部传世经典之作。如果真地像另一版结局中那样,程蝶衣和段小楼在澡堂子中再度重逢,说着不冷不热不咸不淡的话,《霸王别姬》就会走向平庸。


跳出AI思维,另类解读《西部世界》:“自由意志”的代价有多昂贵


还是第一季的最后一集,园区爆发了接待员大屠杀,这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创作混乱期"。同一集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平行时间事件,那就是在嗅到危险的气息后,福特仍然坚持将园区开放

相信每一位创作者都曾遇到这样的情况:创作和生活泾渭分明。那么这二位其实就暗指了创作者的两种状态:现实中&理想化

所以在整个《西部世界》的故事中你会发现,他们之间经常产生矛盾,但最后又不得不(或主观或客观)互相妥协,直至整个园区系统崩溃,所有被创作的"接待员"脱离掌控(其实仍然没脱离,但本着"不剧透"的原则,第三季的内容在文章中不会加以赘述)。


接着往下梳理,故事来到了《西部世界》中的2037年,也就是第二季——福特以阿诺为原型创造了一AI,并用德洛丽丝测试其认知能力。

创始人"再造"创始人,如此情节设定就好比创作者重建自己的现实生活一样。在"复原"的过程中,由于之前太过于沉迷作品,所以不得不从作品中寻找蛛丝马迹,用以重新构建自己的世界观。


跳出AI思维,另类解读《西部世界》:“自由意志”的代价有多昂贵


梳理到这里,也许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些情节摘取都是以创作者为主。因为本文的思路就是建立在"创作者角度"之上,所以"书中的人物"即接待员们的脉络被刻意回避。

不管是觉醒的梅芙,还是意识混乱、野心勃勃的德洛丽丝,还是周而复始、永不自知的威廉,甚至最接近现实的伯纳德——他们统统是"意识的产物"

而故事最一开始,就连被"记录在案"的游客档案,现在看来和创作者惯常取材于现实简直如出一辙。


横向作品对比:那些不受控制的人物,和迷失的创作者们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用另类的角度解读了《致命魔术》,其中的"切忌过度观看"也许是诺兰送给广大影迷的一封情书。这就跟《西部世界》传递出来的讯息一样:创作者的迷失和受众群体的反应,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西部世界》中,几乎每位游客都会在乐园中彻底放飞自我,一改现实中一本正经的模样,不仅做出各种各样出格的事情,而且时不时还会犯罪,甚至大屠杀。有些游客甚至还会定时拜访某位接待员,以特定的方式对其实施禽兽一般的行为。


跳出AI思维,另类解读《西部世界》:“自由意志”的代价有多昂贵


说到底,还是"消失的边界"给了他们"原形毕露"的勇气。游客就像读者(或观众),当他们一头扎进别人创作出来的作品中,进而对其内在的情节产生联想甚至感同身受、对里面的人物加以揣摩,而自己的三观、思维模式和行为动机在无形之中被改变——却不自知。

无论书籍还是影视作品,都在无意之中搭建了一座介于现实和虚幻之间的桥梁,"游客"们穿梭其中,通过作品中的极端行为释放自我、囚禁本我。


关于这一点,《新阴阳魔界》的最后一集也向创作者们发出了拷问:你是否想过,自己的作品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

剧集一开始,是一位作家坐在电脑前奋笔疾书(恰如此时此刻的我),正当他向伴侣炫耀自己的作品时,对方缓缓拉开原本紧闭的窗帘——外面的世界,一片狼藉,仿佛被毁灭了一样。通过作家和伴侣的对话可以看出:这个世界原本是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构建的,不知为何被平行移动到现实中。

这其实就是一种暗喻:你所创作的,正在影响着这个世界。


跳出AI思维,另类解读《西部世界》:“自由意志”的代价有多昂贵


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会赫然发现:作家的桥段是"画中画",这一集也仿佛《新阴阳魔界》的剧组就地取材的纪录片一样。但故事后面的情节则更匪夷所思——编剧疯了。而结尾处和老版《阴阳魔界》的碰撞,让整个故事的核心浮出水面:

创作者的焦虑

结合这个系列的宗旨——用怪力乱神去影射现实问题,其背后团队所要面对的观众反应,以及对创作初衷的忠诚和现实题材的更迭......都是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创作者的本心为何?所要面对的焦虑又因何而生?


你在表达一种"正确"?还是在表达一种"不满"?


兜兜转转,终于说到了今天这篇文章的重点。

人类从四肢着地到双腿行走,从咿咿呀呀到石刻壁画再到语言交流,变化背后所对应的文明进步和发展的初衷,都可以被归纳为:希望变得更好。单一个"好"字,就可以被解读出数万种含义,而向上思维的根基,说到底也基本归于对现实的不满。


跳出AI思维,另类解读《西部世界》:“自由意志”的代价有多昂贵


错误的存在才会引发不满,故而随着文明的进步,这个世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表达者"——画家、作家、导演、舞者、建筑师、厨师、工匠等等。这些人改变着这个世界,无时无刻不在表达着一种"正确",用形形色色的方法传递出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意见和建议,矫正之前遗留的错误或"不完美",让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符合自己的想象。


这就回到了"初心"这一层面。

《西部世界》的创始人,本心不纯,希望通过AI和代码复制世界、占山为王、改变秩序,哪怕中间意识到现实世界以及活生生的人类们,会在某一个节点被AI反噬,也做不到亲手摧毁自己的"孩子"。

现实中又有多少作家、导演,甚至如你我一般的普通人,输出到一定阶段就会嗅到不一样的气息,但又会为自己寻找理由继续下去。

"不满"证明一个人在思考,"正确"才能体现一个人在试图改变。


跳出AI思维,另类解读《西部世界》:“自由意志”的代价有多昂贵


就像《西部世界》海报上那句话一样:Free will is not free。所谓"自由意志",从来都不是免费的。理想结果背后的"代价",才是所有人应该警惕和思考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