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敬宗真的有才又有德吗?

许敬宗这个人不仅有才,而且有德,为官累任中书令(宰相)和太子少师,曾监修国史,两为帝师,一直受到太宗、高宗和武后的欣赏。但《旧唐书》和《新唐书》都称他是奸臣。他们当然给出了一些"理由",但反驳者也说得合情合理。例如,他们列举的许敬宗罪状之一,是其父"许善心为宇文化及所杀,敬宗哀请得不死"。但事实是:隋大业十四年(619年),宇文化及杀隋炀帝之时,隋朝官员都到朝堂拜谒称贺,唯独许善心没有去。

许敬宗真的有才又有德吗?

宇文化及派士兵到许家将他捉拿到朝堂,又命令放开他,但许善心没有拜谢,扭头就出去了。宇文化及一直盯着他的背影,说:"这人的气性还真大。"又下令捉他回来,斥骂道:"我好意放你,你竟如此无礼!"于是就杀害了他。当时,许敬宗的官职是奏通事舍人,不过六品。宇文化及接受百官朝贺,许敬宗一是官职小,轮不着他去;二是他父亲没有去朝贺,他怎么能去!三是从《隋书卷五十八·列传第二十三·许善心传》看,宇文化及仅是杀了许善心,并没有株连家人。所以,说许敬宗"哀请得不死"完全是造谣诽谤。

许敬宗真的有才又有德吗?

再举一个例子。就是他们说"敬宗自掌知国史,记事阿曲"。拿来说事的例子是被岭南人称为民族英雄的大将庞孝泰。《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三上·列传第一百四十八上·奸臣上》说:"蛮酋庞孝泰率兵从讨高丽(当时占有朝鲜半岛大部和今辽宁、吉林东部),贼笑其懦,袭破之。敬宗受其金,乃称'屡破贼,唐将言骁勇者唯苏定方与孝泰,曹继叔、刘伯英出其下远甚'。" 首先,《新唐书》称庞孝泰"蛮酋"(《旧唐书》还多两个字"凡品")就很让人气愤。无非庞孝泰是岭南人,就这样蔑称人家,是不是大汉族观念、封建门第观念作祟?龙朔二年(662年),庞孝泰被授予沃沮(位于朝鲜)道总管(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大军区司令员),与苏定方、程名振等统率岭南兵出征高句丽。庞孝泰督军直逼蛇水(位于朝鲜平壤附近),身先士卒,冲杀在前,过关斩将,因出征遥远,粮草接济困难,寡不敌众,和13个儿子一起战死。朝廷念其勋劳,嘉其忠义,赠武毅大夫,谥忠慧。庞孝泰以"沃沮道总管"的身分冲杀在前,光荣牺牲,难道不是"骁勇者"吗?而曹继叔、刘伯英确实是不入流的将领。不过唯一无法明白的是,既然庞孝泰已经牺牲在东征高句丽的前线,许敬宗又如何"受其金"为其吹嘘的?这恐怕只有天知、地知、封建史家自己知道了。

许敬宗真的有才又有德吗?

他们骂许敬宗还有一点,就是说他"嫁女与蛮酋冯盎之子。冯盎(?-646年),字明远,高州良德(今广东高州县)人。隋朝时,夷人王仲宣起兵造反,冯盎率军击败叛军,因功授任高州刺史,后平定潮州(今属广东)、成州(治所在今广东省封开县东南贺江口)等五州僚人叛乱,因功授任金紫光禄大夫、汉阳(今属湖北)太守,随隋炀帝出征辽东,升任左武卫大将军。隋朝灭亡后,冯盎回到岭南,聚众数万,自任首领。武德五年(622年),归顺唐朝,高祖任命冯盎为上柱国、高州总管,封吴国公,不久改封越国公、耿国公。后来冯盎平定罗窦各洞的僚民反叛,受到唐太宗的夸赞,获得赏赐财物不可胜数,占据之地纵横二千里。冯盎为政勤勉清明,深受百姓和部下爱戴。贞观二十年(646年),冯盎去世,追赠左骁卫大将军、荆州(今属湖北)都督。就是这样一个有功大唐的人,许敬宗把女儿嫁于他的儿子有错吗?许敬宗去世后,博士袁思古说:"敬宗位以才升,历居清级。然弃长子于荒徼,嫁少女于夷落。闻诗学礼,事绝于趋庭。纳采问名,惟闻于黩货。请谥为'缪'。"在朝堂上公然说出这样蔑视少数民族的话,不觉得有违于国家的民族政策吗?如果没有戴有色眼镜,谁是华夷一家,谁在制造民族矛盾,不是一清二楚了吗?如果再问一句,太宗皇帝都能够把公主远嫁番邦,大臣为什么就不能把女儿嫁给一个有功于国家的少数民族酋长做儿媳呢?这不是典型的对己对人"两个标准、两把尺子"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