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洛陽工人移民強烈的優越感:寧要澗西一間房,不要老城一套房

工業移民的主體一產業工人的遷移開始於1953年,它的起因是“一五”重點項目四廠一站的落戶。1953年7月到1966年,洛陽工業遷移人口的數字應該在8萬人左右。如果加上家屬等隨同工業人口遷移的人口,這個數字保守的估計應當在20萬以上,並且由於工業遷移人口的年齡構成偏低,其對人口增長的影響將更大。

曾經洛陽工人移民強烈的優越感:寧要澗西一間房,不要老城一套房

一、專門的工人移民區,洛陽獨有文化特色

工業移民主要投身於工業建設,來自全國各地,而洛陽由於其自然環境和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導致工廠選址沒有圍繞著舊城區,而是在相距舊城區中心6公里的郊外作為第一批7個大型現代化工廠的廠址,這7個工廠所帶來的工業移民及其家屬不僅形成了一個由移民組成的一個城區,通過澗河的自然分割和西工發展區的緩衝而形成完全不同於舊城區的工業城區,構成洛陽市面積和人數最多的城區,也使得舊城區在空間上得到較完整地保留。形成洛陽城市在空間、景觀和社會結構方面的二元結構,構成洛陽獨有的文化特色。

二、工人移民的“傲”態,客強主弱

曾經洛陽工人移民強烈的優越感:寧要澗西一間房,不要老城一套房

工業移民在個體素質上也遠遠高於傳統城市的市民。因此處在工業文明、工廠環境中的工業移民在與傳統市民的對比中不僅形成了迥然不同的城區文化和優越的社會心態,在方言、話語系統、城市文化的方方面面形成兩個內環的體系,使洛陽形成由兩種文化符號系統組成的城市,而其共生、整合對洛陽城市產生深遠的影響。當移民的後裔取代移民成為社會主體,融入洛陽城市文化抑或影響改造洛陽的城市文化以後,由於其較高的文化素質、較高文化生活水平,產生了新的城市文化。

寧要澗西一間房,不要老城一套房

洛陽澗西區、西工的玻璃廠和棉紡織廠乃至西工的大部分區域的形成,是移民的功勞,形成“客強主弱”的文化特點。這種“客強主弱”不僅表現在經濟上,也表現在文化上。洛陽工業移民由於其較高社會經濟地位,所發揮的社會文化作用,所代表的城市工業文化的風貌以及所創立的精神與物質文化生活使其產生了一種自信、自豪。

曾經洛陽工人移民強烈的優越感:寧要澗西一間房,不要老城一套房

這種自信、自豪伴隨著良好的政治、經濟文化待遇使得他們產生一種優越感,一種“傲”態。這種“傲”態是一種集體心態的流露,是一個群體的人們對來自另一個群體的個體或面對其文化符號時所流露出的態度、情感。這種態度、情感不僅表現在語言、語氣、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上。更表現在價值選擇上,當需要對某些行為做出價值選擇時,它會流露出來,如擇友、擇偶、擇房等等。

在擇房時也體現得很突出。80年代,所在單位集資建房,結果來自移民區的沒有一個同意將房建在老城。一個簡單的理由,住在老城,影響孩子找對象。甚至說出,在澗西給我一間,也不要老城的一套房。“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在這裡有了另一種版本。當然與上海不同的是,在老城居住的人也不願意到澗西去,這裡有文化認同的內容,但移民對原住區市民的“傲”態還是在這種長期影響人們日常生活的價值選擇中體現出來。

感恩相遇,承蒙厚愛,我是小週週,喜歡請關注,咱們下一篇文章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