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由来

首先,他的原句为:

“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意思是:“应该把砍下的头悬挂在蛮夷居住的槀街,让他们知道,敢于侵犯强大汉帝国的人,即使再远,我们也一定要杀掉他们。”

嗯,这句话看着就霸气,比什么平日灭美,3000城管可吞美霸气多了。

PS:

槀街, 汉 代 长安 街名。当时属国使节馆舍均集中于此街。《汉书·王莽传下》:“于今迎 当 ( 须卜当 )置 长安 槀街 ,一 胡 人耳,不如在 匈奴 有益。” 颜师古 注:“ 槀街 ,蛮夷馆所在也。” 晋 陆机 《饮马长城窟行》:“振旅劳归士,受爵 槀街 传。” 明 焦竑 《焦氏笔乘·槀街》:“按《三辅黄图》, 槀街 ,在 长安 城南门内,旧有蛮夷邪。”

即,我们应该把冒犯我大汉帝国的人的头砍下来,悬挂在蛮夷在长安 居住的使节馆舍:槀街的街道上,让他们知道,敢于侵犯强大汉帝国的人,即使再远,我们也一定要杀掉他们。”

2. 其次,这句话出自西汉名将陈汤给汉元帝的上书,是表明击退北匈奴郅支单于的功绩 。

重点来了,敲桌子!这里是重点:

这句话是诛杀完再说的而不是诛杀前所说!这句话是诛杀完再说的而不是诛杀前所说!这句话是诛杀完再说的而不是诛杀前所说!

也就是说,这句话是人家带着一群小弟过去把人家北匈奴郅支单于给宰了然后回来上书给皇帝陛下的。

一句话,你惹老子了,我先把你给杀了,然后给自己老大解释一下,自己跑过去把人家老大砍了是为什么?至于你郅支单于?抱歉啊,手下的小弟不太懂事直接弄死了,其实我也想把他抓回去敬献太庙的,问题是小弟不懂事,我能怎么办?我也很无奈,我也很绝望啊!活人肯定比死人值钱啊。

3 什么是北匈奴?郅支单于实力怎么样?

公元前60年左右,匈奴虚闾权渠单于死,引起内部分裂,先后出现五单于争立的情况,混战不断,最后发展为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的相互攻伐。公元前53年,呼韩邪单于附汉,是为南匈奴,郅支单于部为北匈奴。北匈奴曾击败大宛、乌孙等国,强迫四方各族进贡,威震西域,一度领导了匈奴的短暂复兴,最后被汉朝远征军击破,余部西迁至中亚地区,东欧地区。

由此可见,北匈奴,郅支单于实力在当时的中亚地区属于霸主地位。

4 然后他惹到了汉朝。结果是什么呢?

初,单于闻汉兵至,欲去,疑康居怨己,为汉内应,又闻乌孙诸国兵皆发,自以无所之。郅支已出,复还,曰:“不如坚守。汉兵远来,不能久。

5 真的是虽远必诛吗?

汉武帝听说大宛出产好马,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命使臣携带金帛去换取,由于双方意见冲突,换马不成,使臣也被杀害。武帝怒,命大将军李广利率兵往讨。初征不利,至大宛东境郁成即战败。武帝命发兵运粮再西讨,于太初四年攻克其首都,杀大宛王毋寡,另立国王,从此大宛服属汉朝。

6 最后得出结论

你一个地区霸主我想杀就杀,你一个国家就算离我十万八千里,惹到我我也派远征军过去把你给宰了。那么,那些即不是霸主离得又不太远的国家在当时的汉朝看来又是个什么地位待遇呢?

所以,就当时的汉朝国力来说,“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还真不是胡吹大气,而是一句普普通通的写实话语。

即,我有弄死你的实力,我还有弄死你的行动力。不管你躲到哪里去,只要我想。

毕竟:国恒以弱灭, 汉独以强亡。而一汉当五胡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