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中國新冠疫苗受試者的“抗疫日記”,我們的英雄!

“昨天已經做了常規檢查,結果合格。今天上午空腹採血,一會做最後一項血生化,如果合格就可以開始接種疫苗,祝我成功!”

“大家好,我是任超。今天是我接種隔離觀察的第4天,身體狀態良好,無不良反應,請大家放心。很多網友好奇我們怎麼度過這段隔離期,需要做什麼,今天我就具體來分享一下。”

以上兩段內容來自新冠疫苗志願受試者莫詩琦和任超的微博。


【轉載】中國新冠疫苗受試者的“抗疫日記”,我們的英雄!


隨著新冠疫情不斷蔓延,全球逾20種新冠疫苗正在“超速”研發中,截至目前,全球已有中國和美國兩支疫苗已開啟臨床試驗,中國的疫苗名為“Ad5-nCoV”。

根據疫苗專家陶黎納的解讀,腺病毒載體疫苗是把表達新冠病毒S蛋白的基因先整合到腺病毒裡,再打入人體,讓人體合成S蛋白。相當於將疫苗的“圖紙”輸入人體,讓人體根據“圖紙”合成疫苗。

3月16日,中國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院士領銜開發的重組新冠疫苗獲批啟動臨床試驗。經過嚴格篩選,目前已從4800名報名者中選出108位志願者進行Ⅰ期臨床試驗。這108位受試者在接種疫苗後要為期14天的療養隔離觀察,其提供的數據將影響到新冠疫苗下一期臨床試驗進程。

在新冠疫苗首批接種的108名志願者中,有不少人像莫詩琦、任超一樣,在微博上記錄自己的“接種日記”,與網友分享接種經歷、解答問題。在成為新冠疫苗受試者的同時,又成為一名科普者,讓我們對了解疫苗又更近一點。


【轉載】中國新冠疫苗受試者的“抗疫日記”,我們的英雄!

108志願者怎麼選?

這些志願者參加的試驗,叫做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Ⅰ期臨床試驗,其主要目的就是測試和評價重組新冠病毒疫苗(腺病毒載體)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Ⅰ期需要的志願者並不多,招募條件僅限武漢地區常住居民,其中武昌、洪山、東湖風景區戶籍居民優先,年齡18-60週歲。最後篩選出來的人又會被分為低、中、高3個不同的劑量組,進行分組試驗。

所有志願者均為自願報名,成為受種志願者的過程主要分為三個步驟:提前篩查、現場體檢入排、疫苗接種及留觀。在初篩通過之後,在體檢現場,志願者需要進行信息登記、知情同意、初選判定、採血、關於身體狀況的檢查、核酸檢測、CT檢查及二次入選判定這一系列過程,一切順利才能最終接種。

完成接種後的14天,需要集中隔離觀察期。接種後半年內,醫學團隊會定期對志願者進行多次隨訪,看其是否有不良反應,以及體內是否產生抗S蛋白特異性抗體。


【轉載】中國新冠疫苗受試者的“抗疫日記”,我們的英雄!


招募網站開放後有4800多人登記,對於志願者的篩選也是一項繁瑣而又謹慎的工作。根據此次新冠疫苗臨床研究團隊相關負責人江小川(化名)在接受《新京報》採訪中的描述,研究人員會根據報名人的信息標記為:紅、黃、藍三種顏色。

紅色為不合格,代表存在一定潛在風險的人;黃色為可來可不來;藍色表示基本符合30多條要求。標記藍色和黃色的預約登記人員,需要電話再進一步核實,根據核實情況確定是否可以來。

首批接種新冠疫苗的108名志願者中,已有12人的微博信息被公佈,有退役軍人、有學生、有普通居民。他們每一個人都有專屬的“接種編號”,但網友們給他們起了一個共同的名字叫“108好漢”。

隨著接種者的身份被公開,這些志願者也說出了自己報名的初衷。

年齡最大的志願者@荊楚老吳說自己願做有點意義的‘炮灰’”;47歲的閆女士說在家隔離到只會做飯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便決定報名;跑齡4年的馬拉松愛好者任超跟母親開玩笑說,自己是光棍,不能讓拖家帶口的人去;19歲的大學生志願者秦媛媛希望自己能為家鄉抗疫出一分力。


【轉載】中國新冠疫苗受試者的“抗疫日記”,我們的英雄!


108志願者怎麼隔離

目前Ⅰ期臨床試驗志願者招募已經結束,報名通道已關閉。除了各大媒體們的跟蹤報道以外,這些志願者們也在通過自己的方式,記錄自己接種疫苗的隔離日常,讓外界多了一個渠道瞭解疫苗實驗的進展。

編號038志願者任超每天堅持拍攝一段視頻向網友“報平安”,除了彙報自己的身體狀態,還會細心解答網友的疑問;編號007老吳把自己的想法和有意思的事情寫下來發表成微博文章;編號009朱傲冰每天拍攝視頻的同時分享自己的心得並認真配上積極向上的背景音;編號037橋野夫最愛曬隔離伙食,偶爾還拍拍小段子;編號053號誌願者秦媛媛加入澎湃“問吧”,在上面回答網友疑問…

通過這些志願者的日記,可以發現了不少有趣、有用的信息。既能滿足網友們對疫苗受試者們隔離生活的好奇心,還能被科普關於疫苗臨床試驗的知識。

疫苗受試者在隔離期間也是有任務要完成的。志願者的腋下貼有24小時體溫計,每分鐘監測數據,通過手機app鏈接,研究人員在電腦後臺都能看到;每人手中有一份“接種日記卡”,每天需要在規定時間內在上面記錄各項數據;他們手裡還有一張透明的卡尺,用於測量接種部位是否有紅腫、過敏等引起的皮膚反應。


【轉載】中國新冠疫苗受試者的“抗疫日記”,我們的英雄!

來自志願者任超的隔離日記志願者們有一個自己的小群,他們會在裡面交流每天的身體狀態和遇到的事情,即使大家都在單獨隔離中,但是彼此依然會有鼓勵和照顧,發生不少有趣的事情。

據“編號007”老吳的記錄,住在他隔壁的“編號009”朱傲冰在晚上上廁所時體溫傳感器脫落被沖走,這引起他們微信群裡的一陣小騷動,幸好值班醫生備有臨時溫度計。經過這件事大家都汲取了教訓:體溫傳感器固定是個技術活,上廁所要夾緊點。


【轉載】中國新冠疫苗受試者的“抗疫日記”,我們的英雄!

來自志願者@荊楚老吳大家會把自己帶的“戰備物資”放在隔離門口,供來往的志願者自取。編號003號誌願者在微博中表示,因為生活物資十分充沛,為了避免浪費,已經用這種方式推銷出了兩根香蕉、一個梨、一盒牛奶。

3月24日部隊醫務人員送來理髮工具,“編號048”志願者主動請纓,為男同胞們設計髮型。

對於大家好奇的隔離住宿條件問題,在幾位疫苗志願者的“接種疫苗隔離日記”中,大家都提到對志願者們所隔離的住所環境“超出預期”,三餐都有醫務人員送到門口,幾乎頓頓吃的都不一樣。不少志願者打趣說自己被“飼養”,每天最害怕的就是吃飯,除了擔心的體重問題,也擔心浪費。

而對於一些志願者在接種疫苗後出現的發熱、頭暈、渾身痠痛等症狀,大家也表示目前這些狀況已經消除,大部分志願者的身體狀態很穩定。在醫生的叮囑下,還在房間裡、樓道里做一些適當的體育鍛煉,比如平板支撐、體操等等。


【轉載】中國新冠疫苗受試者的“抗疫日記”,我們的英雄!

來自志願者@荊楚老吳14天后的108志願者

國家衛健委醫藥衛生科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鄭忠偉表示,中國正沿著5條技術路線推進疫苗攻關工作,包括滅活疫苗、基因工程重組亞單位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減毒流感病毒載體疫苗、核酸疫苗。綜合起來講,目前5條技術路線都在穩步推進。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稱:即使是特事特辦,疫苗也要經過三期的臨床試驗。按最短時間算,臨床一期不少於20天的時間。對於臨床二期來說,測試臨床疫苗接種的程序和手續,大概需要200~300人,招募完成最短需要一個月的時間;臨床三期實驗是評估疫苗的有效性。如果病人發病率比較高的話,需要的樣本量少一些,最短也得要三到五個月不等。按照這個速度估算,如果要完成三期臨床試驗並證明疫苗有效,至少需要六個月的時間。

然而通常,一支疫苗從從研發到投入市場至少需要10年,難度極大。新冠病毒讓全球的疫苗研發進入了“生死時速”的競賽中。


【轉載】中國新冠疫苗受試者的“抗疫日記”,我們的英雄!

新冠疫苗的研發進入臨床實驗,讓不少網友將這些疫苗受試者成為“探路者”。對此,不少志願者發聲說,這個稱號太重,擔當不起。正如編號038志願者任超所說:“在我們眼裡,真正的探路者是陳薇院士帶領的疫苗研究團隊,第一針是打在了她的胳膊上。我們只是站出來跟隨他們的腳步。”

對於這108名志願者來講,14天隔離只是臨床觀察實驗的開始,接種後半年內依然要不斷觀測身體狀況。隔離結束後的第28天、第3個月、第6個月,他們都需要再回來採集血液樣本,用於抗體檢測,觀察他們能否在一定時間內產生抗S蛋白特異性抗體並且不會出現很嚴重的不良反應。

現在這只是從實驗室設計、研製一個候選疫苗,到真正應用是指整個臨床做完,效果好才算疫苗研發成功。對於新冠疫苗的臨床實驗,這才只是九九八十一難的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