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成都还有这些名字

成都,作为我国首批2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十大古都之一,建城历史可追溯至古蜀开明王朝后期。


一定有人好奇,历史长河里,“成都”这个名字从何而来?


据《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二《成都县》称:“以周太王从梁王止岐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 因号之成都。”


宋人祝穆《方舆胜览》成都府路郡名条认为“盖取《史记》所谓三年成都之义”。


原来,成都还有这些名字

俯瞰成都


这是当下最普遍的说法,但是否是最准确的,暂且不议。


两千多年的时间里,成都城址未变,城名未改,别名却更替而出,想让人一探究竟。


蓉城


说到别名,最响当当的应属芙蓉城了,简称蓉城。


“一扬二益古名都,禁得车尘半点无。四十里城花作郭,芙蓉围绕几千株。”

以芙蓉做城,就是古时的成都盛景。


芙蓉花生长在秋季,在万木萧条时绽放,苏东坡诗云:“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秋风至,百花凋零的时节,木芙蓉仍是清姿雅质。


原来,成都还有这些名字

芙蓉如今是成都市花


作为在成都存在上千年的树种,芙蓉为这座城市留下了不少传说。


据古籍记载,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后主孟昶命百姓在城墙上种植芙蓉,花开时节,成都“四十里为锦绣”,故成都又被称为芙蓉城。


在城墙上大面积栽种花卉植物用于观赏,这在中国建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孤例。


至于为什么会“尽种芙蓉”,相传是因为孟昶的爱妃徐氏,赐号花蕊夫人,酷爱芙蓉;


原来,成都还有这些名字

花蕊夫人


还有一说则与后蜀高祖孟知祥有关:高祖期成都雨水多,雨季城墙极易坍塌,而芙蓉花根系深,可以使城墙免受破坏,于是孟知祥召百姓广种芙蓉。


城墙原本为御战事,却被芙蓉化为胜景。


无论是何种原因,因为那四十里花时如锦的芙蓉花,芙蓉城这个别名也就这样留下了。


原来,成都还有这些名字

芙蓉花开满城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蓉城的芙蓉花却不似孟昶时期来得繁茂、娇艳。


唐代诗人张立有诗云:“去年今日到城都,城上芙蓉锦绣舒。今日重来旧游处,此花憔悴不如初。”


至明朝嘉靖时期,衰落更甚。


清乾隆时期的四川总督李世杰,试图恢复芙蓉城的旧貌,从他刊刻的《成都城种芙蓉碑记》中我们可以看到,李世杰欲在内外城边遍种芙蓉并以桃柳相间,希望十年后,芙蓉会像屏障一样护卫成都城。


原来,成都还有这些名字

明-陈遵-芙蓉鹡鸰图(局部)

原来,成都还有这些名字

明-唐寅-临水芙蓉图(局部)


芙蓉千年历史,期间朝代更替、城池迁演,花事荣枯,芙蓉早已不是满城遍植,更多是存在于文化里或形成了文字和图画的符号。


而今,成都想重现满城尽是芙蓉花的街景,重新寻找“蓉城”的印记。


成都以南的锦城绿道江安森林段,打造了占地1800亩的天府芙蓉园,以芙蓉文化为主题、以芙蓉造型为轮廓,将是国内芙蓉赏花第一园。


原来,成都还有这些名字

天府芙蓉园


从地铁10号线走出,漫步天府芙蓉园中,随处可见芙蓉花开。置身于四季花岛、蓝花楹大道上,目之所及皆是花团锦簇。


这里让“城墙遍植芙蓉”的千年景观再现,芙蓉,也不只存在于我们的记忆里。


锦城


“蜀”与蚕有关,锦与蚕相连,勤劳聪慧的蜀人把蚕丝织成了比黄金还贵的蜀锦。


成都是全国唯一一座以 “锦”命名的城市,由此可见,蜀锦对成都的影响是何等深远。


蜀锦兴于战国,盛于汉唐。


原来,成都还有这些名字

蜀锦


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成都即为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


西汉张骞通西域时,在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发现从身毒国(今印度)贩来的蜀布。


汉代时,成都出产华美绝伦的“锦”,一寸之价可比十斗金。不仅当地达官贵人争相购买,甚至出口远销,这都成了蜀汉政权的重要财政收入。


因此,朝廷在成都设立了官办织锦机构、专管织锦的官员,便有了当时的特别工业区——锦官城


原来,成都还有这些名字

锦里


“锦”,成为了成都的象征。


唐代杜甫《春夜喜雨》“花重锦官城”的诗句传唱千古。


锦江,同样因蜀锦得名。


东晋蜀人李膺的《益州记》有记载云:“锦城在益州南, 笮桥东,江流南岸,昔蜀时故锦官处也,号锦里,城墉犹在。”


原来,成都还有这些名字

成都


“笮桥”在古时成都西南门外,由李冰建造,横跨的便是锦江,一名流江


《华阳国志》说:“锦工织锦,濯其中则鲜明,濯它江则不好,故命曰锦里也。”


所谓濯其中者,便是濯于流江之中,所谓濯它江者,便是与其并流的郫江。


因为流江适于濯锦,所以此一长段河流被称为濯锦江,简称锦江


原来,成都还有这些名字

锦江


唐代刘禹锡的“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描写的正是锦工濯锦的画面。


夕阳下,水中的蜀锦与倒映在江水中晚霞交织在一起,如同一幅长卷画一样在锦江中缓缓展开。


明清时期,“方方”“雨丝”“月华三闪”等名品在工艺上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被称为蜀锦史上“明清三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对几千年来的织锦作坊和个体机房户进行合并,建立了合作联合社,并于1956年在青羊区的浣花溪畔成立了成都蜀锦厂。


……


“锦”字刻在了成都的历史脉络里,现在的成都,以“锦”字命名的街道仍有很多,双锦路、百锦路、顺锦路、望锦。


原来,成都还有这些名字

锦里


2000多年过去了,在锦江的桨声灯影里,成都这座古城的历史与绚丽的蜀锦交织在一起。


龟城


成都被称为龟城,始于扬雄的《蜀王本纪》,据其记载:“秦相张公子筑成都城,屡有颓坏,有龟周旋行走,巫言以龟行迹筑之,继而城果就。”


公元前311年,秦国张仪、张若按照首都咸阳的建制,修筑了新的成都城,在西为少城,在东为大城,两城相并,有明确的功能区分。


大城,是“政治中心”,是蜀侯、蜀相、蜀守的治所。


少城,是市民居住和商市之地,是“商业中心”。


原来,成都还有这些名字

秦代创筑大城少城图


其中,大城因形似龟,又有“龟化城”的外号。


传说称,当时城墙屡建屡塌,有一大龟浮于江,周行旋步,张仪询问当地巫觋,被告知依照大龟爬行路线修筑大城城墙,改筑成功。


在古代,这种传说很常见,屡建屡坏的城突然又筑成了,人们觉着这事必然有神在帮忙,加上龟在元朝以前被尊为四灵之一,所以自然也就把这个功劳记在了神龟头上,进而龟也就成了这个城的主神。


之后还衍生出更玄乎的记载,说是成都每逢灾难,锦江都会出现“五丈为圆”“大若夏屋”的巨龟,甚至是绿毛龟带着成百上千的龟子、龟孙浮于水面三日。


传说毕竟带上了后人附会的色彩,实际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成都还有这些名字

神龟雕像


五代时,李昊在《创筑羊马城记》就曾写道:“张仪之经营版筑,役满九年”。


成都新城筑成之艰辛可见一斑,原因是那时的成都气候卑湿, 满地皆是洳泽,加上土质疏劣,筑城极不容易。


唐朝王徽的《创筑罗城记》开篇也写道:“先是蜀城,既卑且隘。象龟行之屈缩”。


原来,成都虽是平原,由于受地势低洼且潮湿所限,所以其城才弯弯曲曲,很像龟的模样,故名龟城。


“龟城”作为成都的别名,见证着这座城市的长寿。


成都的每一个别名里,都是历史在这座城市所留下的独特印记。


这些别名交错层叠,依次镶嵌在城市发展变迁的沧桑画卷上,塑造出一幅纷繁绚丽的壮丽文化景观。


- THE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