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白衣战士”三地同心战疫

<table> 肇庆“白衣战士”三地同心战疫

肇庆援助湖北医疗队员们为自己加油鼓劲。 受访者供图

/<table><table> 肇庆“白衣战士”三地同心战疫

肇庆第二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在荆州松滋市抢救重症患者。受访者供图

/<table><table> 肇庆“白衣战士”三地同心战疫

患者向肇庆援助湖北医疗队员表达谢意。受访者供图

/<table><table>
肇庆“白衣战士”三地同心战疫

梁国仪在为入院病人采集咽拭子样本。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供图

/<table>

3月26日,是肇庆援助湖北医疗队员们回肇第7天。正在隔离地休整的他们每天了解疫情消息,坚持锻炼身体。“我们有经验、熟悉流程,只要组织需要,可以随时重返战疫一线。”队员们再次请缨。

在1月下旬,面对突然而至的新冠肺炎疫情,肇庆医护人员就选择挺身而出,64名“战士”毅然北上,驰援湖北。上万名医护人员坚守岗位,奋战在战疫一线,守护肇庆……在武汉、荆州、肇庆三地,他们用同样的坚守履行着“白衣天使”的责任与担当。

南方日报记者 刘亮

并肩作战

记住每个护目镜后面的眼睛

3月20日早上6时,肇庆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长吴伟聪的闹钟声响起,他连忙起床收拾行囊。随着一个个患者出院,松滋清零,荆州清零,武汉方舱医院相继清零关舱,肇庆援助湖北医疗队完成了它的使命,队员当天启程归家。

各方人士前来送别、武汉公安为返航车队开路、武汉铁骑鸣笛送别……包括肇庆队在内的广东医疗队员们受到了武汉当地最高礼遇的送别。在去往高铁站的车上,吴伟聪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朋友》和《我和我的祖国》,队员们也跟着合唱起来。

“热心志愿者徐先生多次为医疗队送来生活必需品,得知肇庆医疗队要离开,特地赶来送别,最后晚到了,我没能和他合影,只能远远和他挥手告别。这是离开武汉时小小的遗憾。我们相约待疫情结束后,摘下口罩,再次相聚。”吴伟聪说。

40个日日夜夜,960小时的共克时艰,欢声与汗水,在肇庆队员的心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出征的时候没哭过,辛苦的时候没哭过,但是离开的时候,许多肇庆医疗队队员们却情不自禁流下了眼泪。

“我们都是生死之交,每一个人都可以信赖,每一个人都可以依靠。”肇庆支援湖北第二批医疗队队长廖梅嫣表示,在松滋市奋战的日日夜夜里,她深切感受到什么叫做“万众一心”。“整座城市,从上到下,从医护人员到普通百姓,都坚守在自己岗位上。”

40个昼夜的共同战斗,廖梅嫣记得每一个战友的名字,即使她几乎没有见过他们摘下口罩的样子,可她记得每个人护目镜后的眼睛。“启程返肇,既有开心也有不舍。”回想在松滋与当地医护人员并肩作战的一个多月,廖梅嫣忍不住红了眼圈。

“我们和广东医疗队其他成员约定了,下一年春暖花开时,要相约回武汉赏樱花。”肇庆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长何建文说。

这一个多月,肇庆医疗队员们的付出,湖北人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武汉东西湖区的志愿者给队员们送了樱花标本相框,酒店送了生日蛋糕和长寿面,志愿者给队员们剪头发;离别时,荆州市民和民警向医疗队挥手问候,路上的司机频频响起喇叭以表敬意……“武汉当地工作人员邀请我们待疫情结束,再来武汉相聚,到时他们当导游,带我们好好看看武汉的风景。”何建文说。

“在武汉的这些天最大的收获便是从原本的20岁变成21岁,这是第一次在外地过生日。”1999年出生的罗虔浩是肇庆市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里面年纪最小的医护人员,在武汉的40天里,罗虔浩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出省,第一次坐高铁,第一次吃武汉正宗的鸭脖子和热干面。

“我买了武汉即食热干面回来,本想带给家人尝尝,但后来发现行李放不下,就分给大家吃了。”罗虔浩笑着说,“不过武汉发的纪念品和荣誉证书,是我能带回来的最好的‘特产’。”

初入方舱

病房里的起舞和看不见的创伤

“感谢你们,感谢肇庆”是医疗队员们从患者口中听到最多的话语。40天救治时间,在让患者们重获健康的同时,队员们也度过了人生中一段难忘的经历。

按照安排,肇庆第一批、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的工作地点在武汉方舱医院。

2月9日,首批援助医疗队到达武汉。2月12日8时,首批医疗队队员莫星枝进入方舱医院,成为首位参与湖北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的肇庆医生。他本以为医院里的患者会无精打采,等他走进自己负责的C厅病区时,被眼前的场景震撼——音乐声响起,患者在休息区跳起了舞。“在他们脸上看不到疾病带来的阴霾,我原本紧张的心也瞬间放松了。”

莫星枝负责的基本上都是轻症患者,平时治疗以口服药为主,队员们日常工作压力并不大。6小时穿着防护服工作,是他们面临的最大困难。

“一开始N95口罩勒得耳朵很痛,到最后麻木了,反而不痛了。”肇庆首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李红花表示,除了戴N95口罩外,他们还会再戴一个医用外科口罩,并且塞住防护面罩的空隙。“工作几小时后就会呼吸困难,到最后我一坐下来休息反而感觉胸闷,只有不停走动、工作才会舒服些。”

肇庆第二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则奔赴荆州松滋,与广东省、海南省医疗同行一起接管当地医院重症中心。这里,医疗队员们每天都要面对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和死神赛跑。

2月16日晚上8时30分,一位74岁的患者突然出现指脉氧下降,病情加重。作为值班医生的王艳丽决定给老人上无创呼吸机。在准备呼吸机的过程里,她立即为病人开放气道,双手托起病人下颌,予以面罩球囊辅助通气。

“注意飞沫!”一旁的医生惊呼提醒,她才发现自己没顾得上戴医用面屏。这么近距离,一旦老人因不适而呛出痰液飞沫,喷到身上,她会陷入危险境地。“那一瞬间只顾得病人了。”

17日晚,副队长陈以明查房时发现一重症患者病情危重,马上予以锁骨下深静脉置管扩容,并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手套,他操作起来手脚不灵活,面屏和起雾的护目镜又影响了他的视线。为减少雾气的影响,他屏住呼吸,15秒内“一针见血”,顺利完成穿刺,病人病情才趋稳。

18日凌晨2时到8时,王艳丽再次值夜班。这晚,两位重症病人相继出现病情恶化。短短六小时,她不断来回在重症区两边跑。

医疗队员们不仅要救治患者,还要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

负责疑似病区工作的廖梅嫣曾碰到一位患有抑郁症的女孩。“她常常整夜睡不着,我们就和她聊天,天马行空什么都聊。”廖梅嫣表示,在大家的努力下,数天后,女孩的情绪有了明显好转,“后来我去查房,她眼睛眯得弯弯地笑着跟我打招呼,我真的太惊喜了。”

在武汉的方舱医院,肇庆市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怀集县人民医院医生高广香也遇到过相同的问题。一名60岁左右的患者接到消息,他的父亲因新冠肺炎去世了,自己却无法送终。该患者主动找到高广香诉说心事。“我不停安抚他的情绪,陪他聊天,和他一起渡过难关。不少患者心理压力很大,和家人朋友隔离,缺乏安全感,我们不仅要医治他们肉体上的病痛,也要关心他们心里的创伤,相互扶持。”

坚守岗位

战疫仍是进行时

在大批医护人员北上湖北抗击疫情的同时,更多的医护人员坚守在肇庆,守护这座城市的健康和安全。

“我们随时准备着,一穿上防护服、戴上口罩,就能马上参与战斗。”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副主任医师赵柏良说。即便3月5日肇庆市收治确诊病例实现“动态清零”,该院感染科全体医护人员依然随时待命。

此时,距离他们参与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已有2个多月时间。“同志们,我们终于兑现了我们的承诺,但战斗还没结束,我们还要在岗位继续坚持一段时间。”回忆起这2个多月的战疫时光,赵柏良充满感慨。

1月20日,广东省确诊首例新冠肺炎病例。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作为肇庆市唯一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马上取消了感染科全体人员的春节假期。与此同时,该院2小时内完成感染科其他病人转移安置,腾出20多间负压病房,配齐药品、设备、耗材等物品。

同时,肇庆市组建了由感染科、重症医学科、呼吸内科、心理专科、儿科、中医科、院感科及麻醉科等多位专业医生护士组成的“专家团队”,救治新冠肺炎确诊患者。

1月23日,肇庆报告出现首例确诊病例。接下来的1个多月时间里,肇庆市确诊病例逐渐增多。专家组一边收治确诊患者,一边总结治疗方法。

“我们使用了抗病毒药物,同时针对患者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并用了一些提高免疫力的药,配合中药进行治疗。”赵柏良说:“从结果看,治疗效果不错,患者恢复得也很快。”

当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医护人员在一线和新冠肺炎正面“交锋”时,全市医护人员春节假期行动起来,构建起一张疫情防控医疗网。

3天时间不到,端州区妇幼保健院、高要区人民医院、四会市中医院等多家医院新建独立发热门诊和隔离留观区,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使就诊发热病人与普通病人能有效分流,最大限度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1月29日,高要区人民医院南岸分院被指定为新冠肺炎防控后备医院,当天该院533名医护人员主动请战上一线。

基层卫健工作者和医护人员的参与和付出让疫情防控防护网越织越密、越织越细,延伸到社区、覆盖到村。

1月23日晚,广宁县卫健局局长骆继文获悉16名主要疫情发生地人员入住当地酒店后,亲自劝说他们前往医院体检和隔离留观。检验结果显示,其中一人为确诊患者。因管控及时,再无其他人员感染,成功阻隔疫情蔓延。

疫情还未结束,如今,全市仍有一大批医护人员奋战在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一大批基层医务人员和疾控人员冲锋在肇庆抗疫第一线,对他们来说,战斗仍是进行时。

■医疗日记

怀集县人民医院主管护师李珍霞:我见证武汉客厅方舱医院休舱

3月7日,李珍霞所在的武汉客厅方舱医院队所有医护人员就像过年一样,心情特别舒畅,身上的防护服也不像往日那样闷热。

李珍霞是怀集县人民医院一名主管护师,也是一名肇庆援助湖北医疗队的队员。3月7日下午3时,正好是李珍霞值班,她见证了最后一位患者走出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医院大门徐徐关闭。

“当天下午1时许,我来到方舱医院时,60多位患者已经收拾好他们的行李。整个方舱就像年货市场,热闹非凡,患者们纷纷和我们医护人员拍照,纪念这一时刻,我的心情也被欢乐的气氛感染。”李珍霞回忆说。

按照安排,他们要将每位出院或转院的患者带到指定位置。其中,出院的患者交由社区车辆转运,他们还要到集中隔离点再观察一段时间。“针对转院的患者,我们会耐心向他们解释,告诉他们转院是为了集中医疗资源,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回想在这里的经历,李珍霞说感觉就像睡了一觉、做了一场梦一样,梦醒后所有患者都治愈了。“还记得2月15日,我第一次进入方舱医院,这里ABC三个舱1600多张床位全部住满患者。面对这么多的患者,我也一度焦虑、彷徨。”李珍霞说,2月20日前,每天出院的患者不超10人,刚空出的床位很快就有新的患者住上。那段时间是武汉疫情最严重的时候。

庆幸的是,在所有人的一起努力下,疫情形势越来越好——2月20日后,出院的治愈者逐渐增多,从每天二三十人到五六十人,随着出院的患者数量多过确诊患者,方舱医院空出来的床位越来越多了;3月1日,132人同时治愈出院,武汉客厅方舱医院C舱闭门;3月6日A舱闭门;3月7日,全舱患者清零。

转移所有患者后,偌大的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没有一位患者,只剩下一张张摆放整齐的病床。李珍霞回忆说,“虽然他们都不在这里,但是回看每一个角落,我眼前好像都能看到大家一起奋战过的痕迹。心愿树上还留着患者写下的激励自己的语句,墙上张贴的漫画……都变成了这段特殊经历的‘纪念品’,我们用手机拍下这些漫画和句子,留作纪念。”

一线救治背后的专业力量:曾经一天采集240份咽拭子样本

“头向后仰,放松,说‘啊——’。”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咽拭子样本采集队成员梁国仪熟练地将1根聚丙烯纤维头的塑料杆拭子轻轻插入患者鼻道内鼻腭处,停留片刻后缓慢转动取出,再浸入一含3毫升采样液的管子中,尾部弃去,旋紧管盖,再用两层密封袋密封消毒后送检。一个标准的咽拭子样本采集操作就完成了。

患者每一个张嘴的动作,都意味着可能产生大量携带病毒的飞沫,若他们咽部不适,出现打喷嚏、咳嗽,甚至呕吐动作,其产生的飞沫更是直冲采样人员面部,风险程度更高。“刚开始大家也会害怕,但经过多次的采样操作后,大家都练出了快且准的功夫了。”梁国仪说。

据悉,咽拭子标本采集队平均每人每天要为40名住院患者进行采样,队员最多试过一天采集240份样本。采样任务繁重,为减少防护用品消耗,节约时间,她们尽量少喝水,减少上厕所的次数,接连工作5个小时不停歇。

为应对新冠肺炎,除组建咽拭子样本采集队外,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设置多个隔离留置区,从血液科、妇产科、眼科等多个科室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医护团队,对密切接触者、疑似患者、确诊康复出院患者进行隔离观察。

“我们要保障患者在隔离排查新冠肺炎的同时,不耽误其他疾病救治。”隔离留置四区负责人胡学军不分白天黑夜坚守在病区,每个病人都亲自查看,跟医生交流讨论指导治疗方案。“有任何问题,随时给我电话,不要怕打扰我休息,一切以病人为重。”

在他们努力下,肝脓肿导致的发热,肠套叠、胆囊炎,HIV感染导致的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立克次体感染导致的不明原因发热,一个个发热背后的“幕后黑手”被隔离留置团队一一揪出。患者得到核酸检测阴性结果的同时,也获悉明确的病因,及时被转去专科接受治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