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獸崛起:美聯儲正變身超級對衝基金

怪獸崛起:美聯儲正變身超級對沖基金

周迪倫/文美聯儲正向市場秀出自己的肌肉。

為應對新冠疫情的衝擊,美聯儲近日密集祭出一系列管理工具。比如,在常規管理工具方面,大幅度降息趨近於零;在危機管理工具方面,推出一系列緊急流動性支持工具,並且公開宣示“無限量寬鬆”。

它甚至直言:“在這個富有挑戰性的時刻,美聯儲致力於運用一切工具來支持家庭、企業和美國經濟。”

美國國會參議院也投票通過兩萬億美元的一攬子救助方案,下一步將送交眾議院表決。

這種大規模“救助行動”,錢從哪裡來?從金融市場上發國債募集嗎?不可能。否則,你到底是“輸血”還是“抽血”呢?

無論如何,這個錢最後都可能和“無限量寬鬆”有關。

有心人可發現,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美聯儲、歐洲央行、日本央行等全球發達經濟體的主要央行都在“對沖基金化”。再向上追溯,上世紀90年代的日本央行、英國央行、香港的央行(金融管理局)都已有類似的苗頭了。

美聯儲開啟“無限量寬鬆”,意味著至少在理論上,美聯儲可以把整個市場當做對手盤來交易,不光可買進政府債券,也可買進企業債券,當然也可是股票,只要美聯儲覺得“有必要”。

換句話說就是,“開動印鈔機,直升機撒錢,大水漫灌”——美聯儲左手印鈔票,右手把鈔票的購買力變現,以此引誘/迫使市場參與者跳進舞池,跟隨自己跳舞。

這是一個複雜博弈下的囚徒困境。對市場參與者而言,先行動/投降先得益,行動遲緩的人口袋裡的貨幣購買力則被不斷稀釋。

劇本很簡單:市場正在崩潰?好,那就把它買起來。沒人買?那就央行自己跳進交易池。

當然,美聯儲可以印錢,但購買力不會無中生有,所謂“無限量寬鬆”,本質上是美聯儲直接跳進市場“搶劫”購買力。如果嫌“搶劫”不好聽,可以把這個詞換成“徵用”。

在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之後,“不要和央行對著幹”,逐漸成為了金融市場參與者的行為準則。

當經濟中總需求缺口太大,財政政策又被約束無法施展,貨幣政策工具也已耗盡時,央行能做的也只有這種赤膊上陣了——

把“最後貸款人”的角色發揮到極致,直接印錢。如果市場主體由於對未來信心不足而不想借錢,那麼,央行就直接跳入市場購買——有需求要上,沒有需求創造(假)需求也要上。

在這種模式下,央行以直接上場“徵用/搶劫”市場購買力的方式,讓市場其他參與方感受到手中貨幣購買力被稀釋的壓力,而主動加入“搶摘”購買力的行列。

於是,金融市場被激活,投資者信心復甦,經濟總需求改善,社會經濟重回正軌。

只是,此情形下,央行其實已經變異成一隻龐大的宏觀對沖基金怪獸,試圖在時間軸上做一把跨期套利,豪賭下一個週期輪迴。

這一點,從上一個週期輪迴(2008-2019),已經看得很清楚了。

為什麼最近二三十年來,央行們的行為越來越“膽大乖張”了?主要原因大概有幾點:

首先,因為貨幣無錨。自上世紀70年代美元和黃金脫鉤之後,法定貨幣就逐漸淪為信用貨幣,其所代表的購買力擺脫了“錨的硬約束”之後,發行自由度大了很多。

其次,則是金融擺盪。過去幾十年來,伴隨著“無錨貨幣”的低成本信用擴張,全球金融虛擬經濟迎來大發展,這也導致金融市場的鞦韆擺動幅度越來越大。

最後,隨著金融擺盪幅度加大,金融市場若遭到某一因素的衝擊,比如新冠肺炎疫情,運行就會突然失序,陷入紊亂。並且,由於金融市場巨大的體量及其自身顯著“反身性”的存在,最初的“市場危機”會進一步演變為“金融危機”,並非常可能進一步演變為“經濟危機”。

其反饋模式為:金融擺盪過大,偶然事件觸發“市場危機”——金融市場暴跌,金融機構破產,“金融危機”來臨——引發“財富負效應”,社會預期悲觀,有效需求不足,導致“經濟危機”——失業率大幅上升,經濟萎縮陷入蕭條。

從這個角度來看,美聯儲最近一系列超常規舉動就可以理解了:其著力點是通過強力介入金融市場,快速斬斷上述反饋鏈條,穩定市場情緒,改善市場預期。

這當然是維穩經濟的關鍵。只是,長此以往,這隻怪獸似乎只能越長越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