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十六国场景——滥药,绝响,与血衣:嵇氏父子的一生

东市,街头。

三千太学生以头抢地不止,他们正在请求大将军司马昭赦免嵇康的死罪。士子人多势众,盼以此诚能开金石,他们以为,这么多人的挽留,必定能打动司马昭的铁石心肠。却不知,他们对嵇康的崇高仰慕,反而把他逼上死路。

司马昭不为所动,依旧坚决地要处斩嵇康。

斜影,渐长。

嵇康回首自己的身影,回首自己的一生。他今年四十岁,将要走向终点。终其一生,嵇康自问无愧。唯一遗憾的,就是没有把《广陵散》教给一二知音,从今往后,此曲怕是要失传了。

“最后弹一次吧!”

嵇康索来素琴,刑场上,响起了不绝的绕梁之音。宫,商,角,徵,羽,每一个音符,都在诉说情志;高山,流水,每一段音节,都是一个时代的绝响。

屠刀挥下,素衣染血,夜幕降临。

两晋十六国场景——滥药,绝响,与血衣:嵇氏父子的一生

又吃完一服五石散。浑身燥热,难以宣泄,唯有抡锤打铁,发汗散热,方能心安。这种生活,就是嵇康遇害前的日常。五石散真能让人长生不老吗?这样的问题难以回答,嵇康只知道,此药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好。服石的种种弊端已经把嵇康磨得衣宽形憔,但他还是不断地吃着。

药,难消停。

自正始八年(247年)太傅司马懿诛曹爽以来,大魏的权杖便旁落于司马氏手上。曹氏宗亲近臣倾颓,司马父子不臣之心昭然。忠臣难卫道,天子也溅血。淮南三叛,打着振兴曹魏皇室旗号的王凌、毌丘俭、诸葛诞相继授首;驱车南阙,皇帝曹髦本人也在白日之下被司马昭的爪牙弑杀。

谁都知道,司马父子必然会嬗代曹魏的江山,就像当日文帝曹丕受禅于汉帝一样。值此之时,好友山涛举荐嵇康代替自己接任选官一职。嵇康明白好友的善意,他思虑再三后拒绝了。现在接受官职,就相当于背弃大魏,投靠司马氏。这种事,嵇康做不出。

忠,是他心中难以抹去的字。

从中,从心,不违本心,是为忠。嵇家本贫寒,从会稽搬到谯国后,嵇康的父亲受魏武帝曹操提拔重用,嵇康自己又与曹操的曾孙女曹婉仙结为夫妻。嵇家的发兴,离不开曹家的提携;如今曹魏皇室蒙难,嵇康不忍抛舍昔日的恩情。

但司马氏的威权,又歧是一介书生能轻易抗拒的?嵇康不能拯救曹魏王室于水火,只能选择逃避。他纵情山林,不问政事;他服石醉酒,终日痴狂。但即便如此,也未必能消除司马氏的害人之心。山涛在离职前举荐嵇康自代,是希望好友能认清时势;嵇康没有领情,拒绝出仕的同时,洋洋洒洒地写下了《与山巨源绝交书》,阐明自己隐居的决心,同时与山涛(字巨源)割席断交。

嵇康隐隐感觉到,自己终将难逃司马氏的加害。所以他才写下这封绝交书,希望他朝临难时,这封信能让挚友山涛免于连坐。

皓月之辉在长夜中,难以被晦暗,却易招萤火的妒忌。

一日,嵇康一如既往地在院子里打铁,门外来了一个客人,叫钟会。钟会是司马昭身边的红人,他来这里,绝不会只为一杯待客的清茶。

铛!铛!嵇康不为所动,继续挥舞着铁锤,打铁。他没有搭理钟会。看起来像是不屑,但更可能是不敢。

他在教育孩子的《家诫》里说过,千万不要和官员过于亲密。亲近,就免不了言多;言多就必有所失。与官员交往,稍有疏忽,说错了话,就要卷入难以挣脱的漩涡。

他在写给山涛的《绝交书》里也说过,自己很羡慕好友阮籍。阮籍纵酒时的轻傲不亚同志的诸友,但他可以从不臧否别人。隐瞒心中的真情实意,这种本事,嵇康学了一辈子,也学不来。

嵇康很清楚,像他这样身世的人,像他这样性格的人,必须远离司马氏掌控的朝廷。他逃避,服药,饮酒,打铁。嵇康给钟会看见,这就是他现在过的生活,与世无争,不问政事。

打铁,良久。钟会终于坐不住,起身要走。嵇康不敢确定钟会是否真的领略到自己的本志,在钟会走之前,他终于还是没忍住。

“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嵇康问。

“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钟会答。

钟会的回答听起来很有味道,但仅限于此而已。他并没有真正的海量,金属撞击声声入耳,震怒了这个小人。回去之后,钟会记住了被嵇康晾在一边不理不睬的仇。

复仇嵇康的机会,很快就来了。

两晋十六国场景——滥药,绝响,与血衣:嵇氏父子的一生

嵇康有个挚友,东平人吕安。吕安妻美,被兄长吕巽奸淫。嵇康得知此事后,奉劝吕氏兄弟重归于好,以免家丑外扬。吕巽做贼心虚,反诬弟弟吕安不孝。吕安身陷囹圄,求嵇康出庭以证清白。

嵇康知道,此事不容轻率。他早就向司马氏表明,自己已是隐士一名,从此世事,将不闻不问。如果为了挚友而惹上官非,恐怕会授人以柄,招来危险。

但是,难道就要因此而埋没良心,视不平而不鸣,见不义而失声吗?一股滚烫的炙热在嵇康体内悸动着,这到底是服用了五石散的副作用,还是孟亚圣所说的那股“浩然之气”在不吐不快?

铁锤敲不平凹凸弯曲的铁面,唯有吐出这一口正气,方能忠于本心。

东市,街头,嵇康正等待着裁决的屠刀落下。

他为好友吕安仗义执言,被钟会趁机谗言于司马昭面前。此时司马氏正因为弑杀皇帝曹髦而面临着空前巨大的舆论压力,淮南三叛虽然都被平定,但战争后的硝烟让司马昭坐立难安。世间上,到底还有多少人不服司马家的君临?三千个不惧生死的太学生,坚定了他必须杀死嵇康的决心。

这是《广陵散》最后一次在世间奏响,也是旧时代最后一次在世间呐喊。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世道?过去的“建安七子”,即便身处汉末三国的分裂乱世,其风骨也是激昂的、雄健的、深沉的、慷慨的;而今,和嵇康一起被世人称为“竹林七贤”的士子,却只能终日醉酒放诞,只能借物比兴,只能言不由衷。

这样的世界,又有什么值得嵇康留恋的呢?唯一可惜的,就是没有把《广陵散》教给一二知音。可是,此时此间,又能找到谁来领略曲中之意?

人无志,非人也。若志之所之,则口与心誓,守死无二。

弦断,曲终。

嵇康死时,他的儿子嵇绍还不到十岁。如此六尺之孤,嵇康临死前却没有半点担心。他知道,有山涛在,他的儿子就不会是孤儿。(巨源在,汝不孤)

山涛没有辜负嵇康,嵇绍在他的关照下,成长为一个不亚于其父的男子汉。山涛给嵇绍的关照,可不只是经济上的接济。当嵇绍男大当立之时,山涛为他在朝廷谋了份工作。

此时的“朝廷”,已改姓司马。虽然有山伯伯的举荐,但嵇绍难忘杀父之仇,犹豫不定。山涛当然知道他的顾虑,他对嵇绍说:

“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于人乎!”

天地之间,四时变幻都有消平安息的一天,更何况人呢?拘泥于形式上的孝道,难道就是亡父嵇康希望所见的吗?

“若夫申胥之长吟,夷齐之全洁,展季之执信,苏武之守节,可谓固矣。”这是嵇康留给嵇绍的其中一句遗言。伍子胥、伯夷、叔齐、柳下惠、苏武,这些先贤是嵇康为遗孤选定的偶像。很明显,嵇康并非不允许嵇绍仕官。嵇康关心的,只是儿子嵇绍能不能忠于自己,忠于道义。

何为忠?从中,从心,不违本心,是为忠。洗脱父亲冤屈的最好办法,就是把父亲的忠义重现于今天。嵇绍想通了,不再犹疑,来到首都洛阳。

不久之后,朝政颓败,八王乱起。中都屡遭兵灾,天子也被迫起驾亲征。时任侍中的嵇绍也正在准备行装,紧随天子的脚步,踏上沙场。

临行前,有人特意来问候他,让他准备好千里良马。嵇绍听言,色正辞严地答道:“一旦有什么闪失的话,我有臣子的节气护体,骏马又有什么用呢?”

嵇绍就这样跟着天子一起出征了。王师在荡阴遭遇敌军,遭遇前所未有的惨败。军队乱作一团的时候,紧紧守护在天子身边而寸步不离的,只有嵇绍。

战事结束后,幸免于难的天子被安顿下来。侍臣想要替他更衣浣洗,熟料天子穿着脏兮兮的衣服,不肯脱下。

“这是嵇侍中的血,不可以洗掉。”

忠,也是嵇绍心中难以抹去的字。当年东市街头的《广陵散》,真的成为绝响了吗?或许,它只是被重唱成别样的一首歌,唱作嵇侍中的血,唱作张睢阳的齿,唱作颜常山的舌,唱作文丞相的正气歌。

琴弦断,歌仍续。这是我们民族的幸运,也是我们民族的伟大。

两晋十六国场景——滥药,绝响,与血衣:嵇氏父子的一生


参考书目和资料:

1、房玄龄.《晋书》

2、司马光.《资治通鉴》

3、嵇康.《嵇康集》

4、陈寿.《三国志》

5、刘义庆.《世说新语》

6、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7、孟凡治.《环境·药·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寒食研究》

8、祝江波.《服石:嵇康悲剧与魏晋世人之风尚》

9、曾良玉.《嵇康的隐居研究》

10、巴晓津.《嵇康的忠君观念探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