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沒練過楷書直接練行書,練不好的原因是什麼?

書法惠老師


沒練過楷書直接寫行書,行不行呢?我的意見是,如果只是業餘愛好,寫著玩,那無所謂你先練什麼。如果是想正正規規練書法,那麼只要是負責任的老師,都是先建議你練楷書,然後再寫行書。如果直接跳過楷書練行書,很容易練不好,原因有下面兩點:

行書對控筆要求更高

寫過楷書的我們都知道,楷書寫的時候是一筆一畫,比較慢速地在寫。剛開始練書法的時候更是這樣,特別是臨帖的時候,我們都是看一眼寫一筆。楷書本身就是一筆一畫地,所以初學這樣寫問題不大。

而行書寫的時候,會有很多的牽絲縈帶,很多筆畫是連在一起的,書寫的時候速度也是比較快的,或者說是有節奏變化的。但是對於初學書法者來說,一開始慢慢寫都是問題,一上來就要完成難度更高的運筆,這對初學者要求實在有點太高了。

練到後來很容易養成一些不好的習氣,例如用筆不流暢,寫出來的字缺乏連貫的氣勢,沒有節奏的變化等等。

點畫形質不過關

學習書法最基本的用筆就是提按,行書就要求在快速運筆過程中完成一些提按動作,但是如果沒有楷書基礎的話,提按功夫往往不過關,寫出來的字就不沉穩、流於浮滑。不論是楷書還是行書,點畫的形質是很重要的。

沒練過楷書的人,直接寫行書,往往點畫質量不過關,缺少基本的提按筆法,線條缺少變化,比較單一。啟功先生曾經說過:楷書要當行書寫,行書要當楷書寫。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如果沒有楷書的基礎,直接練行書,一個字你可能要寫二、三十遍才能練好,而且會感覺很吃力,不得法很容易走歪了。可是如果有楷書的基礎,你臨帖的時候一個字可能不到十遍就寫好了,而且能讀懂字帖的精妙所在。

因此,如果有楷書的基礎,再把行書練好,算下來要花的時間反而比直接練行書少。所以有很多人上來就練行書,練著練著又開始回頭練楷書了。

一個書家最基本的也要掌握楷書和行書兩種書體,楷書其實是學習書法者一門逃不掉的功課,現在不學,早晚要學,還不如一開始就按照書法的基本規律來,從楷書入手學習。


翰墨今香


可能問題不在於練沒練過楷書。

行書在臨帖模仿古人的過程中,因為其筆畫連續從而構成一個整體性更強的結構體,反而較之楷書更容易模仿和上手。換句話說,更容易學得像並記得住,同時符合實用書寫習慣,更加容易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而有明顯改變和提高。

至於說楷書對行書的影響,並不是直接見效。也就是說,楷書寫好了並不能自然地帶來行書的提高。有很多人就存在這樣的問題,寫楷書已經相當不錯了,可要寫行書就完全不那麼回事。所以說楷書到行書之間還需要個轉化過程。



楷書學習對整個書法學習的作用其實是更加基礎性。筆畫規範能力、結體構成能力等靜態漢字的造型能力會是更加動態的行草書法的基礎,但由於這個一靜一動,一個筆畫獨立一個筆畫連續的差異也必然地決定了楷書與行草書的巨大差異。最簡單的比方就是站立、行走和奔跑。

所以,練不好行書主要原因還是模仿不到位,結構理解不到位。行書有行書的結體和筆畫體系,而楷書的靜態平衡和行書的動態平衡是不同的兩個體系,楷書功底的影響是基礎性和間接性的。



老陳聊書法


一、中國書法的演變過程可簡單歸納為: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隸書、草書、行書(漢)→楷書(魏晉)。從書法的演變過程可以看出,雖然書體不一樣,但是他們內在文化是一脈相承的。書法的傳承一直到現在,但是越近的,我們越容易掌握,越越容易上手,唐楷發展到鼎盛,所以學習書法的順序卻是倒過來,先學習楷書更容易上手。

二、蘇東坡在《書說》裡說:“真(即楷書)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走,未有未能立而能行,未能行而能走者也。”的確如此,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自然之理。楷書是書法的基礎,這個基礎體現在用筆,掌握自己的結構,運筆方法等等。就打牢了這些基礎在練其他的書體更能掌控。達到隨心所欲的境界。

三、從社會價值看,楷更具實用性,更容易書寫和識別;從中國書法的發展史來看,楷和行草一脈相承;從書法角度來講,楷的法度更嚴謹,更完善。

綜上所述,所以個人建議學書法還是從楷書入門打牢基礎,再學行草書,才有更高的水平。



落地雄鷹666


孔聖人說過:十五而志於學至七十而隨心所欲而不踰矩,如真心想把寫字✍當成書法,自愉的同時還能分享大家,使人知道你淵源有自,還是要學習法度畢備的楷書,打好基礎後,完全可以楷行並學,就有了充分發揮的空間。佛祖雲法尚應舍,何況非法,然還是應知何為法,才懂得如何舍。




隊長74545485


什麼是書法?如果讓一百個人來回答,可能會得出一百答案。我這話的意思就是,學習書法,先練那一種書體也是沒有一定,就邀請者所言,各家各體楷書不下數十種,哪種楷書是最適合自己的呢?在沒練習之前誰也不知道,比如我當初學書法,最先練柳體,一練二三年,一天寫一大堆紙,可就是出不了帖,後來聽說柳體出自顏真卿,又轉而學顏體,可我本人不喜歡顏體肥嘟嘟的字,雖然強迫自己練,但還是出不了帖,後來發現鐘體,結果一下就上手,可別人不喜歡,寫出來的字都說不好著,沒人叫好,還是不練了。楷書練不下去就行書吧,還是有人說走都沒學會,就去跑,註定練出來。就折回去練趙體,就這樣兜兜轉轉過了很多年。


一天偶聽體育老師說到田徑,他說練田徑,不是說你能跑,力氣大就會出成績,短跑靠速度,長靠耐力,鉛球靠臂力,各有側重不同。這讓我想到練書法的事,書法不一樣嗎?篆隸真行草這麼多字體,雖然都是字,但各有各的側重點,先練什麼書體並不衝突。


記得幾年前有個朋友給我講過一個練書法的故事,說有個到深圳打工的年輕人,由於文化不高,又沒有一技之長,在用完所代的錢之後仍沒有找到工作,最後只能乞丐,一次餓昏在街上被一老頭所救,人雖救活可他的心都死了,以為自已這一輩子都沒希望。老頭覺得他雖然文化不高,但腦瓜子不笨,於是對那年輕人說,我教你一個技能,條件就是給我養老送終,年輕人答應了老頭。

老頭所謂的技能就找來一本王羲之的《十七帖》,讓年輕人就在橋洞下自己練,每天從天亮開始直到黑為止,除了練字甚麼也不做,連飯都是老頭送到手裡。你們猜一猜他用了多長時出帖?告訴你們吧,一年,僅僅一年他就把《十七帖》吃透了。接下來,老漢就天天代著年輕人地鐵站賣字,人們見到那一手漂亮的王羲之小草,還以他是一個大書法家嘞。


通過上的事例,說明一個道理,不管練什麼書體,只要是用心去作了,都會有收穫,都會有回報。趙孟頫說:“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這裡的“易”,其實是變化的意思,趙孟頫所傳達的信息就是,書法用筆從未有過變化。


最後,我借用《賣油翁》中的一句話贈給廣大書法同好:無他,但手熟爾。


四寶齋


可以肯定的說,沒練過楷書直接練行書是完全可以的!行書練不好的原因主要是沒有深入臨帖,且不得要領,功夫不到家;再有就是悟性不夠;還有就是天賦之因素。試問:練好楷書就可以把行書練好嗎?回答是:不能!因為楷書和行書之間沒有任何關係。

學書法,有人硬是把楷書和行書聯繫起來,還搞了個“學書三步曲”,即:學楷書,就像一個人一樣,先學會“站立”,楷書學好後再學行書,就像人站立後才“會走路”,學草書必先學行書,還說是行書是草書的基礎,只有把行書學好後才可以學草書,這叫人學會走之後才能學會跑。這樣的話似乎符合學習書法的邏輯,看起來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說這些話的人是對漢字演變和過程不瞭解,或者是全然不知的。根據漢字演變和發展過程中楷書早已行書,但行書創造者劉德升(東漢時期人)未必就先學過楷書。漢隸,才是草書、楷書和行書的基礎。從用筆和結體來說,楷書與行書沒有任何關係!所以說,學書法,完全可以從行書入手,不必先練楷書之後再練行書。

記得當代行書大家張旭光說過,學書法,完全可以從行書入門。當然,他的話是針對有漢字書寫基礎的成年人的,而不是針對小學生們說的。我的觀點是,未成年人學書法,應先學漢隸,再學晉楷、魏碑和唐楷。

以上為個人觀點,一家之言,僅供參考。如果各位網友對此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和評論!


中州耕牛堂主


練不好行書和練不練過楷書沒有直接關係。

練的非常好的楷書,再練行書,練不好,是因為受楷書端莊,方正的影響,缺少靈動。

最後能夠跳出楷書的影響,都成了大師了。

楷書每一字筆順,筆型都是固定的,空間分佈固定。

行書靈動,筆順因人因特定的人,筆順可不同,變化很大,結體,空間分佈,差別很大。

練不好,最主要問題是控筆沒有自如。

讀貼不到位,臨貼不細。

反思不夠。

控筆不到位→筆型臨不到位→怎麼也不能重現原貼的形,意→走樣的字。

讀貼不細表現字型,筆劃形態,角度,方向,空間分佈,遠近,粗細,輕重等不夠,產生的結果形與意不夠。

剛學寫字心無旁騖,去努力體會筆與字,沒有過多參雜自已的意識,此為初心。

一兩年之後初有小成,字也沒有練成體系,自已會不自覺的加入自己的意識活動,本就沒有多高的書寫技能,就亂了,字也就隨興而寫了,就看自己的悟性吧。

如果能再沉下心,從頭開始,會有不一樣的天地。



凌峰山顛


學行書要學楷書主要是求知平正,不必一定要練楷書到什麼境界,更不能被楷書框死了自己的筆法…認為一定要練習楷書到出神入化才可進入行書草書,這是清朝犬儒的詐人術…

明朝大家王鐸對楷書就不感冒,所以他的行書草書就沒有被框死,縱橫捭闔,雄強恣肆,古今難匹…最明顯還是明朝大書家張瑞圖,他的運筆起、止、轉、折幾乎不作任何回鋒、頓挫的處理,可見書法古筆法並無清朝犬儒的智障式的描字法,張瑞圖的行草峭拔尖厲,激盪怪戾,若崖斷石崩,一瀉千里,遠甩董米…也足以說明清朝犬儒的楷書寫法的描字法不但不是古法,而且這種死手描字法的筆法是極不利於行書草書的…

冥冥於書法者只要深入明朝以前大書家的字裡行間,就不難發現清朝的所謂書法多有奴性,與犬儒的智障描字法脫不了干係…剷除清帝制後,時入民國才出幾位頗有書法趣味的人物…可時下,一方面奴性又復而加,一方面妄性仍存而狂…書之法失落久矣…

學書法靠的是悟性,是法但並無定法,我佛雲,“所謂善法者即非善法”,“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書法並沒有死板的教條,可謂所悟一通百通…若言必工楷然後才可入行草書之法者是為未得法者…

孫過庭雲:“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應在“求”、“知”、“追”、“歸”中把握好這辯證過程,若不“知”亦不曾“追”就談不上“歸”,若解不了即使其楷如何正準談行書草書亦為空談,真得法者欹亦正,不得法者正亦斜,全出人心…




謝亞鐵


沒練過楷書,首先不和自己的性格相符,自己不喜歡。從隸書開始練,中間因工作斷了十多年,近一年多才開始練行書。認為書法首先要和自己的性子相關,要喜歡這種字體,如果不喜歡強迫去練,內傷練出來了字還沒寫好。另外內向的姓格可以練楷書之類的,外向性格可以寫行書類的,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得自己喜歡去練,堅持總能出些成績。書法、靜心養生養心養性的東西,我們都別把它整複雜了,愉悅自己的同時能愉悅別人最好。





看海上生花


沒練過楷書直接練習行書,練不好的原因是什麼呢?

書法不單隻有外形,還要講筆法,更深層的,是對書法的理念。除了技能,一個人的學識,眼界,決定著一個人的書法層次。

或許有人會說,別扯那些與書法無關的東西,不就是寫字嘛,只要把字寫好了就是硬道理。確實,把字寫好了就是硬道理。但一個人的眼界不夠,是不可能寫好的。比如,不經過楷書的磨練,直奔行書去,就會因為你的控筆沒有在慢速的練習中得到錘練,直接寫行書的話,快了留不住筆,就會油滑虛浮。慢了又軟弱無力,臃腫無骨。為什麼會這樣?就是因為不按步驟來,由零檔直接掛五檔起步,想快也快不了。



為什麼要從楷書學習書法?現在普遍的認為在楷書以前不是還有隸書和篆書嗎?為什麼非要從楷書?如果我們要學習行書和草書,從篆書和隸書是無法過渡到行草書上的學習中來的。形體和筆法不一樣。我們的目標如果是篆隸,當然可以不用學楷書。但要學習行草書,就得從楷書開始。


楷行草三體的筆法是同類的。以慢速的楷書入門,才能一點一滴的把筆法的要領掌握。就和習武一樣,先把步子站穩了,才能進行套路的演練。套路的演練,先從馬步衝拳開始,然後弓步衝拳。逐步加高難度。誰一上來就傳授降龍十八掌?學了也不能去戰鬥啊!楷書就是對筆法的基礎練習和手的運筆掌控訓練。先站立起來,才能行走,才能奔跑。還不會站立,就要去奔跑,最終的結果是摔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