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朱元璋和朱棣可以一言九鼎,完全说了算,后来的明朝皇帝却处处受文官集团的制约?

匿名用户3567721


元朝末年,朝廷腐败,沉重的徭役赋税压得百姓喘不过气来。一时间,民不聊生,生灵涂炭。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再加上天灾频发,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铤而走险,纷纷揭竿而起。生于贫困家庭的朱元璋投奔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加入推翻元朝的起义中,凭借其机敏英勇的作战才干,很快得到赏识,声名四起。接连消灭陈友谅、张士诚之后,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辉煌的大明朝由此正式建立。

朱元璋在位期间,轻徭薄赋、为政勤廉,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并不断发展,开启洪武之治的盛世。当然,为巩固中央集权,朱元璋在政治上也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起初,无论是中央建制还是地方治理原则在相当程度上沿袭了元朝,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置丞相,地方推行行省制。然而没多久,朱元璋就察觉到中央的丞相和地方的长官权力过大,对自身权力存在不小的威胁,尤其丞相胡惟庸独断专行、权倾朝野,更是朱元璋的眼中钉。

于是,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名处死了胡惟庸及相关官员,同时宣布废中书省,废除丞相。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三者分立又互相牵制,有效防止了地方权力过重。在各府县的重要地方,朱元璋还设置了巡检司,负责把关盘查、缉捕盗贼、盘诘奸伪。对于贪官污吏,朱元璋整肃纲领,采用严刑酷法,当政31年,拔除贪官15万余。

朱元璋一生励精图治、内政修明。而丞相的废除,也为巩固中央集权、强化君主专制做出了巨大贡献,权分六部,直接由皇帝管理,自此皇帝一言九鼎,真正地将至高权力牢牢握在了手里。

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废除丞相之后,所有的政务负担全都落在了皇帝一人身上,皇帝直接领导六部,事无巨细都要亲自处理,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朱元璋平均每天要批阅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忙得不可开交,于是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另设殿阁大学士,侍从左右,以备顾问。这便是后来内阁制度的前身。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虽有朱元璋一样独揽大权的雄才伟略,但一次又一次的御驾亲征让他不能真正意义上地总揽政事,于是一个辅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应运而生。朱棣特派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称为内阁。至此,内阁制度正式建立。

朱棣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据《明史·职官志》记载:“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也就是说,此时的内阁仍然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并非权力机构。因而内阁初期并无多大实权,对君主专制也构不成威胁。

直至永乐中期以后,内阁职权渐重,兼管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明宣宗朱瞻基时期,内阁权力开始不断上升,自此往后,内阁权力愈发重大,地位愈加重要。到了明世宗朱厚璁的嘉靖时,将内阁大学士的朝位班次列在六部尚书之前,地位大大提高,虽无宰相之名,实有宰相之权。嘉靖二十一年,权臣严嵩任武英殿大学士后,专擅朝政二十余年,内阁的权力已经完全与从前的宰相一样了。

随着内阁权力的不断扩大,皇帝自然也愈发受到文官集团的制约。内阁大学士成了不称宰相的宰相,不仅相权在实质上没有被消灭,反而因为收集权力,导致更多的权力集中在内阁的手中。皇帝独裁,文官因为很多权力被上收,为了自保,在科举座师等传统维护下,文官选择了抱团而立,最终成了皇帝与文官集团之间的拉锯战。

内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就是票拟制度,由于奏折的数量非常庞大,除重大事项外,皇帝往往很少查看奏折中的内容,所以阁臣言简意赅的建议就顺理成章成了最后的措施。内阁在维护皇权至上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完成帝国实权的承接。譬如在明朝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借着皇帝老师的身份,很容易就能影响年幼的神宗朱翊钧的决策,成为实际上的政务决策者。大臣的“奏章”,阁臣的“票拟”,皇帝的“批红”,由内阁首辅张居正一手操控,达到空前一致,使得张居正掌阁初期拥有绝对的权力。

然而除了皇权,内阁与六部、司礼监的矛盾也不少,甚至内阁本身也矛盾重重。由此可见,内阁制度在当时并不能与君主专制政体完全适应,内阁地位的特殊又使它成了矛盾辐辏之所,各种矛盾的发展,无一不是加剧了政治的腐败。至于后来导致宦官专权、朋党倾轧,“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之罢相始也”。

朱棣之后的明朝皇帝处处受文官集团的制约,除了皇帝自身资质平庸、无心政事之外,废丞相、设内阁的决策也占了相当大一部分责任。

《明史》

《朱元璋简介》


历史战争


因为他们重用武将

你会发现,朱元璋时期,以及朱棣的时候,武将勋贵集团是拥有着很高的地位的,对于朝政有着极大的发言权,而文官相对而言地位就要低很多。

而后来为了维持统治,明朝开始了重文轻武,甚至比宋朝还要严重。毕竟文官要对抗皇帝需要一个集团,而且集团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不管怎么制约皇帝,也造反不了,但拥有兵权的武将就不同了。

而当土木堡之变,勋贵力量几乎一空之后,兵权几乎也落入到了文官手中,这就使得了明朝的皇帝变得相当被动,动用太监和锦衣卫对抗,但这些人不能治国,治国需要太监,锦衣卫来压制文官集团。


叶飘刀


朱元璋和朱棣是一言九鼎,和他两位皇帝政治能力有关,朱元璋是明太祖,开国皇帝,政治、军事能力肯定是出类拔萃的。明成祖朱棣文治武功显赫,他在位期间,是明朝国力最强盛,地域最广大时期。似乎明朝皇帝当中朱元璋和朱棣两个人最有作为。这两个皇帝,权利欲很强,把权利牢牢掌控着。两个人都属于一步步登上皇帝宝座的,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有了经验,形成了威信,也得到了大臣们信服,提出的建议也比较合理可行,所以存在不受文官集团制约的现象。

后来明朝皇帝受文官集团一定程度制约,主要是新继位的皇帝没有什么政绩可言,从政经验也没有,大多数是天生贵种,直接坐到九五之尊。明王朝机构运行机制比较完善,内阁制和各部等有一套职责,明朝皇帝有的建议不合理,受到文官集团制约也是正常现象。

明朝文官集团一定程度掣肘制约了皇权,太监宦官势力也不可小歔,但是,中国封建社会是家天下,最终还是皇权至上,万历帝不顾权臣张居正生前改革的卓越贡献,死后还进行了清算。崇祯在位杀死多少位将军、大臣。这个王朝还能运转,没有灭亡的迹象,皇权还是金口玉牙,文官集团制约还是有一定程度的。封建社会国家治理就是皇帝和文武百官及宦官太监控制制约合作。


大白白野


个性和成长经历使然。

每一次的开国皇帝都是身经百战,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他能随便让人忽悠?

朱元璋受苦多,从小饿肚子,见不得贪官污吏占便宜,痛下杀手,毫不留情。

当然,这种做法不能说就是正义的,只是他为了维护一姓之王朝,让百姓世世代代供养朱家子弟。

朱棣,当然也是狠角色,本来皇位宝座跟他无缘,但他偏要来抢,朱元璋在世时,对他留着心眼,但是为了抢夺皇位,相当于是再打了一次天下。

不过他也留下了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这样的历史痕迹。



开放庭院


之所以朱元璋和朱棣可以一言九鼎,不被文官钳制,主要是因为这两位都是武将出身,能力实在出众。


首先是朱元璋,朱元璋就不用说了,文治武功,开创了洪武盛世,洪武盛世是怎么建立的?先有战争以后的勋贵一大堆,纷纷出谋划策,朱元璋本人又甚是勤政,于是乎,一场盛世就建立起来了,而在这以后,朱元璋又大肆清洗功勋贵族,将贪污腐败的苗头掐断,在宰相胡惟庸以后废除了宰相制度,让皇帝成为了大明王朝实际上的,皇权与相权的结合体。

要知道,整个大明朝,人口数量不过也就几千万,而朱元璋仅仅是为了铲除几位朝廷重臣,牵连害死的人都有了十几万,如此数目,如此血腥手段,不可为不残忍,但效果也很明显,朱元璋以铁血手段闻名,也因此再没有受过文官集团的骚扰。


朱棣与朱元璋也差不多,朱棣也是行伍出身,带兵打仗习惯了,天生拥有一股逼人的气势,与朱元璋类似,也是压的文官集团抬不起头来。

明朝能够带兵打仗的皇帝基本都排在了前面,后面有本事带兵打仗的,也只有朱厚照。

明朝后面的几位皇帝,大多能力不足,特别是明英宗朱祁镇,能力不足的同时还把大明的精锐赔光了,这样一位皇帝能够控制住文官集团就奇怪了。

明朝培植宦官势力,其实也是迫于无奈,最初教导宦官读书,其实也是为了钳制文官集团。文官集团的存在本身就会导致腐朽的日益加剧,皇帝与文官集团之间的矛盾也会水涨船高,像是朱元璋朱棣这种行伍出身的皇帝还不怕,他们有的是手段控制文官集团,但后面的皇帝就不行了,只能够通过培植宦官势力抵御文官集团。

之所以文官集团足够强大,不只是因为皇帝能力不行,还因为宰相的废除导致了内阁首辅成为了朝廷实际上的宰相,权力较之宰相,不仅不差,甚至更胜一筹,内阁制度本身就与皇权有矛盾点,内阁率领下的文官集团,正是皇权最大的威胁。

像是崇祯皇帝,看起来是被文官集团针对到死的,但实际上,崇祯皇帝在位期间对文官集团也进行过多次的清洗,内阁首辅换了一位又一位,内阁大学士更是换了几十个,兵部尚书也换了十几个。也就是这样的崇祯皇帝,终于也是控制不住文官集团,最终被逼到了煤山上吊的地步。

能力不足,文官集团的强大,直接导致了明朝的悲剧。


魏青衣


不过这两个是这种情况,历朝历代都是。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只有打才能威慑群臣,被动的守只能挨打。


历史的天空很苍茫


秀才遇见兵,有力说不定,朱元璋和朱棣比较强势,多数文人(不是所有)喜欢动嘴,真动手了,就怂了,所以,你懂的


牧心大大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01 文官体制是朱元璋治国的唯一依仗,作为体制的创建者和开国皇帝,他自然有多种办法控制文官为己所用,文官势力对于皇权构不成实质威胁


明朝建立以后,与历代“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开国君主一样,朱元璋也定下了“世乱用武,世治宜文”的治国方针,在大力清除威胁皇权的开国勋贵集团的同时,也积极地从帝国行政体制上完善文官制度的建设。


早在元末的群雄争霸中,朱元璋就认识到了知识分子的重要性,这些知识分子为朱元璋夺得天下也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朱元璋登基以后,为了保障帝国的长治久安,相较于只能冲锋陷阵的武将,显然他更加青睐和倚重文官对帝国的行政管理。

(明朝的丞相如同昙花一现)

虽然大力重用文官,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但是朱元璋并没有放松对文官的戒备心理,同样采取制约的手段,防止其权力过大来威胁皇权,这从他对丞相的处理态度上可见一斑。


丞相是百官之首,历朝历代都有设置,然而到了明朝,实行千年的丞相制度却被朱元璋取消了,就是因为朱元璋认为丞相位尊权重,威胁到了皇权。洪武朝的几任丞相如李善长、胡惟庸等,都是被朱元璋找理由干掉的,最后干脆不设丞相了,六部尚书直接向皇帝汇报工作。


02 对于日渐膨胀的文官集团,明成祖朱棣在对文官体制进行革新的同时,采取重用宦官的手段以制衡文官集团,防止其权力过大


明成祖是通过发动政变夺得皇位的,本身得国不正,虽然政变时对忠于建文帝的文官集团进行了血腥杀戮,但是以方孝孺等为代表的文官集团的反抗,也使明成祖更清楚地明白,朝中大臣的支持对自己皇位巩固的重要性。取得他们的支持,也是给自己皇位的正当性增加砝码。


因此,除了以铁血手段对付那些死硬分子外,更多的还是实行优容降臣的手腕,因为他不可能将天下所有大臣都杀掉,还要让这些人帮助他治理国家。

(文人内阁)

跟他的老爹一样,朱棣对文官也非常重视,登基之后,还对文官集团还进行了革新——成立文人内阁。因为丞相被取消了,虽然皇权得到了空前强化,但是皇帝也是人,一个人精力终归有限,必须有得力的文臣辅助才行。


永乐朝的文人内阁基本上就是朱棣的私人秘书,只能帮着他处理政事,提供参考意见,并没有实际权力。在文治武功、威名赫赫的朱棣手下工作,这些没有实权的文官自然也翻不起浪花来。


此外,为了防止内阁的文官权力坐大,朱棣还通过重用宦官来制衡文官集团,据《明宪宗实录》记载“太宗文皇帝建立北京,防微杜渐无所不用其极,初令锦衣卫官校暗行缉访谋逆、妖言、大奸、大恶等事,尤恐外官询情,随设东厂,令内臣提督控制之,彼此并行,内外相制。”成立东厂、司礼监,就是朱棣制衡文官,使文官和宦官内外相制的结果。


03 到明朝中叶时,以内阁——司礼监为代表的双轨中枢体制的建立,使得皇权逐步退居幕后,皇权不仅要面临文官集团的制约,还要受到宦官集团的制约


到明朝中叶成化一朝时,明代的文官政治已经形成,明朝特有的儒化宦官群体也登上了历史舞台,最终形成了以内阁——司礼监为代表的双轨中枢体制。


票拟是明代内阁最主要的权力。所谓票拟,就是内阁代替皇帝审阅大臣的奏章,草拟对奏章所提事件的处理意见,并将这些意见附于奏章之上,给皇帝审阅。而票拟又受制于司礼监的“批红”(也就是朱笔写得批示)。“批红”就其权力性质而言,属于最高决策权,是实现皇权的一种方式。

(内阁与司礼监内外相制)

凡遇国家大事,内阁先给出处理意见,然而由司礼监批红,这就是内阁——司礼监为代表的双轨中枢体制,有了这个体制,基本上皇帝就是个摆设了。心情好了,就看一下宦官递上来的奏章,没有心情了,就让宦官和内阁看着整了,就这样,皇权逐步被削弱并退居幕后。


皇权受制于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在这种困境之中,如果碰上一位有为君主,没准还能适当改善这种局面,但实际情况是,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大多都是庸碌之辈,如嘉靖、万历、天启等,不是玩木头就是当道士。在这种状况下,想要重新掌控和强化皇权,无异于痴人说梦。


结语:再回到题目上来,为什么朱元璋和朱棣可以一言九鼎,完全说了算,而后来的明朝皇帝却处处受文官集团的制约呢?说到底,就是明朝中后期的皇帝,能力撑不起野心,或者压根没有野心。没有雄才大略,没有端正的治国态度,即便朱元璋给后人留下再好的文官体制,他的继承者也接不起来。


本人专注历史相关问题,解答历史疑惑,+关注了解更多内容。欢迎点赞、留言,记得关注我。

柚子爱历史


简单来说就是因为皇帝无能,没有足够的权威统御群臣、龙飞九五,就只能用驱虎搏狼之计,让宦官清流内斗。

完全抛开小说的写作,仅就历史而言,朱棣之后,历代皇帝逐渐昏庸,而且缺乏足够的智慧和魄力,最重要的是缺乏朝乾夕惕的心态。以至于诞生了许多奇葩皇帝,其言行几乎直追南北朝和五代十国的某些帝王。皇权的衰弱就导致皇帝缺乏了管理天下的威望和实力,只能用廷杖惩罚大臣的皇帝实际上就是透露出自己的虚弱和无能。

文官集团在明代是一个非特别的存在,由于皇帝自愿(无意识或者不愿意管)让渡出了部分的权利,这就导致文官集团的权力一度非常强大。朱元璋废除宰相之后,国家体系就对于皇帝的要求就变得非常高,只要有昏君出现,国家体系就会面临非常被动的局面。文官集团已经超越了清官和贪官的界限,有的名义上的贤臣实际上比贪官搜刮的数额还要大。比如扳倒了严嵩的徐阶,他的家族在当时的江南有二十四万亩土地以上的田产,是当地最大的地主。这些都是他搜刮而来的,所以面对这些情况,只有把宦官集团赋予权力,让他们和文官集团对抗。


经典守望者


大家好,我是飞凡看历史,这个问题很高兴我来答:

为何朱元璋和朱棣可以一言九鼎其他明朝帝王处处受制?这其中大概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朱元璋与朱棣都是开创基业的君王,二人的庙号都是祖,所谓“祖有功宗有德”,太祖和成祖是亲自打拼家业的帝王,二人都是上过战场真刀真枪厮杀出来的,而且二人杀伐果断不怒自威,一言九鼎掌握生杀大权,能够镇得住手下大臣。

而后世帝王多生于后宫妇人之手,既没有见识也没有能力,有的终其一生也没出过几次紫禁城,所以往往容易被大臣蒙蔽,再加上能够混到上朝的官员不是人精的极少,所以全天下的聪明人合起伙来骗皇帝,皇帝招架起来也是非常吃力的。

其次,权力平衡被打破,本来朱元璋设计的是文官、武将和勋戚三权分立互相制衡,结果明英宗御驾亲征在土木堡被瓦剌被打得全军覆没,武将与勋戚死伤惨重,从此文官一家独大,文官坐大之后皇权处于下风,皇帝不得不倚仗内侍和厂卫来维护皇权。

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官集团完全掌握了社会的上升通道,所有能出人头地的人才都被文官集团拉拢或摧毁,一个人或许会背叛他的家族,但是背叛不了他的阶级,所以这是天然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而地方上的地主官僚基本上都投靠向文官集团,所谓的“耕读传家”不外如是,所以朝政没有文官的配合根本实施不了,到后来皇帝和太监也只能利用文官打压文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