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休教天下人负我”怎么看待他的这种观点?

娱乐前前沿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曹操没有说过这句话。那么曹操说过什么话?说的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不过这事在正史《三国志》里面没有记载,而是见诸于裴冲之注所引《魏书》、《世语》和孙盛的《杂记》。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东汉末年,大将军何进与袁绍密谋铲除宦官,使出昏招,密诏董卓带兵入京以剪除宦官之乱。然而董卓未进京就宦官乱起,何进被杀;董卓带兵进京后夺得原何进部曲以及杀执金吾丁原,尽获京城兵权。董卓行废立之事后,又意在结交关东诸世家豪强,曹操亦是其中之一。曹操被董卓表为骁骑校尉,但曹操不受。因此曹操害怕被董卓报复,连夜逃出洛阳,途中借宿故交吕伯奢家。半夜闻听磨刀声,以为要杀害自己,遂执剑将吕伯奢一家八口全部杀害。后曹操得知吕伯奢家磨刀乃是杀猪宰羊招待自己。哎呀,杀错人了。曹操面对此情此景,于是就说了一句话,叫”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宁肯我对不起别人,不能别人对不起我。在当时当地曹操说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人已经杀了,错了就错了,已经没有办法了,只好如此。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曹操当时还是有一定的后悔心里,表现出了做错事的敢于担当和勇于承认,而且胸怀坦荡荡、毫不虚伪、没有假仁假义。从这里看,曹操倒是条汉子,在那个乱世,有着自己真性情的一面。

故而,雪峰居士一直认为曹操是一代枭雄,雄才大略、睥睨天下的乱世枭雄。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三国演义》里面描述的曹操将”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句话就进行了文化艺术加工,改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咋一看,没啥区别,都是一个意思。但是仔细琢磨一下,区别可大了。前面那句话只是针对吕伯奢一家,而后面这句可是针对全天下人,那还得了,你曹操负吕伯奢一家就算了,还负整个天下?这天下又有多少人能够让你曹操挥霍、杀戮?还会有多少无辜死在曹操手中?

既然如此,那你曹操留的是板上钉钉的奸臣贼子、篡汉逆臣,没得跑了。

雪峰居士论曰:

这也是现实生活当中,一句话可以让人笑一句话可以让人跳的最真实展现。为什么《三国演义》里面改动这么大,雪峰居士认为:

1、因为文学艺术创作的需要;

2、因为自东晋以后,整个社会都不喜欢曹操,曹操的负面形象也越来越深入人心。究其原因,还是曹操的儿子曹丕代汉自立,开启了篡位先河,以至于后世总有人效仿,让大家不喜。如果说曹操篡汉称帝,大家还心里有所平衡,毕竟北方的统一是曹操亲手打下来的,曹操的雄才大略是有目共睹的。然而,篡汉的竟然是寸功未立的曹丕,这曹操不篡汉却为自己的子孙后代铺平了一条帝王路。当然曹丕篡汉以后能够统一天下也就罢了,最后没有统一天下反而曹魏让司马氏给篡走了,这让后世之人怎么想?枭雄曹操的雄才大略最后用在了这方面?故而,曹操给人的形象稳妥妥就是奸臣贼子、篡汉逆臣,谁叫他的儿子曹丕干了篡汉的事呢?谁叫以后的曹魏又被人篡了呢?反而,同时代的刘备、诸葛亮等人就是兴复汉室的代表,大家所期望的形象。

悲乎哀哉!一代枭雄曹操,因一句话而改动得罪天下人,天可怜见!但曹操雄才大略、睥睨天下的气势也是改不了的!不然,当曹操起兵之时,就不会有那么多文臣武将来投。起兵之初的曹操可还是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威势,当时最多算是一方”山大王“。



雪峰居士


非常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首先,这句话的出处是小说《三国演义》,杜撰的可能性太大。

其次,结合曹操一生的作为,如果他真这么说了,我觉得他说的这个“天下人”是个人,而不是人民。总体上来说,曹操一统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北方地区,是对得起人民的。既然他胸怀天下,自认为肯定是万金之躯,地位无可取代,所以作为单个人对他来说是无足轻重的。

然后,那些认为曹操是拯救天下的人,也宁愿让他负,也不能负他。正如曹洪把逃生之马让给曹操是所说“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公”。

这句话是小说写到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然后又故意杀了他本人后说的。其实您仔细品,听到磨刀之声后,陈宫是和曹操一块杀人的,可不能说陈宫不让杀。然后,曹操诱杀吕伯奢本人时,事已至此,曹操也没得选了,他就是下手早,就是让陈宫拿主意也不见得怎么样。如果按着法律或者道德意义当然要杀人偿命,但是那是个军阀混战的时代,人如草芥,曹操此等奸雄更不会在意。

总之,对于小说的一句台词不必太较真,这话是罗贯中替曹操说的,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不要看人怎么说,重点看怎么做吧。


中原一条虫



说客先生dys123


这句话在《三国演义》里直接导出了曹操的奸雄本质,尽管如此,也能由此而背负天下的雄心壮志。书中曾讲道,奸雄者乃天生之奸雄。那么,由此可以看业曹操的天性。任狂而燥的个性,完全站在了一个时代的高度之上,去实现背负天下的愿望。

古代的人们毕竟不能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因为他们都在古代封建制度的背景下成长一起来。受制于旧思想的影响,我个人认为能如此胆略与气概,也实属难能可贵,从他的内心深处发出多少无奈与艰辛。可见一伐枭雄在诸候分争的年月里,为争得一方天地而做出的努力,是要具备高大的胆略与壮志来实现自已所近追寻的目标。

宏大的设想要付诸在行动之中,更需要勇气来支配其动机。而在当时国家混乱的情形下站在高起点上洞察天下大势,审视乱国之象,造就时势英雄,为了实现其壮观的历史宏图大志。他宁负天下人,也不愿让天下人负我。可见其内心的奸雄本色也当在他对世道不公的一种愤怒,直接道出了与世决裂的一种决心。

天下的激烈的斗争让人始终在慌恐之中,寻找格局变化之形态,让意识之流注在情形之中谋策,寻找一条逾越而又无法超脱的本能,将宏伟大志建立在人心腹地之中,藏奸思变,夺权最后的实践战火纷争的年月里,高举着大义之旗尚且走向辉煌的巅峰。燃烧岁月留下的伤痛,背我者必受其诛,就有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之设想。为争得日后得之天下,争得志气常存于浩然之中。


小农客说


当时,曹操行刺董卓未遂,与友陈宫仓惶出逃到吕伯奢家,因误判而杀害吕全家,后又斩草除根,更将吕伯奢灭杀。

宁教我负天下,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是陈责怪曹时,曹所说的一段话。

这一条宗旨准则,也贯穿于他曲折辉煌的一生。

笔者以为,大丈夫立身处事,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不可有妇人之仁,该断不断,必受其乱。

楚汉相争时,鸿门宴上,项羽如听从亚父范增之言,杀掉刘邦,也就不会有后来的霸王别姬,乌江自刎;李世明如果心慈手软,不发动玄武门政变,那就不会坐上皇帝宝座,更不会有后来的大唐盛世。

在大是大非面前,一定要旗帜鲜明,处置果断,精思熟虑,不留后患;而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就不要患得患失,斤斤计较,胡乱猜测,疑虑重重即以小人之心,而度君子之腹了。


Y汉忠


你好,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

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有很多时候我们总是用现代的眼光来理解古人的话语,个人认为这句话中“负”字并不是我们理解的“辜负”之类的意思,而是指的“背负、承担”的意思。因为曹操说这句话是在他刺杀董卓失败逃亡的路上说的,而根据他后来“发诏会盟、募兵反董”以及攻破洛阳之后的表现来看当时的曹操可以被誉为一个不折不扣的“热血爱国忠孝廉悌”的“唯大汉至上”主义者……所以曹操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应该是说曹操愿意背负天下人的期望,为天下付出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