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詞《永遇樂落日熔金》被認為是其最好的作品,甚至超越《聲聲慢》,你認可嗎?

一綠浮芳


《聲聲慢》因一句“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而千古流傳,然而很多詞評家認為《永遇樂》才是李清照爐火純青之作,為什麼?

《永遇樂·落日熔金》( 宋)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吹梅笛怨:指笛子吹奏出聲調哀怨的《梅花落》曲。

中州盛日:指北宋末年太平盛世,汴京在中原腹地,舊稱中州之地。

偏重三五:特別看重正月十五元宵節。

鋪翠冠兒,捻金雪柳:以翠羽裝飾帽子,以金線修飾配飾,以素絹和銀紙做成頭飾,雪白形如柳。

大約創作於1150年,此時李清照已65歲了,流落江南,寓居杭州,此時宋金已經議和,南宋臨安也恢復暫時的平靜與繁榮,但縈繞在詞人心頭國破家亡,流離失所的痛並未消除,當別人都沉浸在元宵節的快樂中,唯詞人有意躲避在冷清的角落,慢慢平復戰爭帶來的創傷。


1 這首詞獨特在哪裡?

與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一樣,濃墨重彩渲染元宵節的繁盛與熱鬧。

同寫元宵節,很容易想到辛棄疾的名作《青玉案元夕》,甚至有共通之處。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夕陽如同熔化了的金子般光彩奪目,閃耀璀璨,暮雲如無暇的璧玉,靜穆皎潔,這比“夕陽無限好”的直白更飽含熱情與激情,八個字寫景,高度凝練,新麗奇絕。強調夕陽的絕美,又強調暮雲的沉靜,動與靜的結合,是黃昏十分最吸引人的時刻,何況又是元宵佳節,夜晚的降臨,便是盛大節日的開啟,這八字將節日的自然之美營造得壯麗而祥和。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特別的節日裡,姑娘們個個盛裝打扮,插金帶翠,整整齊齊,紛紛競豔,何等亮麗!何等盡興!這幾句寫盡昔日北宋時元宵節的盛況。用詞很是穠麗精緻,沉浸故國往昔的熱鬧,帶著些許的自豪,也帶著詞人少女般的情懷與美好,更可窺見對故國對舊友的那一份深情。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同樣寫節日的少女們盛裝歡慶的場景,異曲同工。

與《聲聲慢》一樣,飽經滄桑後的敏感,自悲,哀怨盡現筆端。

“人在何處”:可是我又淪落在哪裡?極盡筆墨寫繁麗後又來一句自問,與這景格格不入,然而卻是真情無意識的流露。元宵佳節,美麗的黃昏,映入眼簾的是美景,可詞人似乎另有所思,節日正值離人歸來時,可等的人在哪裡?又淪落在何處?這是沒有了故國與親人的詞人在熱鬧的黃昏更覺身單影只,沒有歸屬的淒涼與孤苦,“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都沒有”。

“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如幾許”:但見眼前綠柳如煙,朦朦朧朧,春意添得幾分。這八個字的含蓄與悽美,與開頭“落日熔金”刻意的渲染與遣詞截然不同,更符合李清照溫婉清麗的詞風。春意如許,然而詞人的眼光卻停在了盛開的春梅里,想起了不合時宜的《梅花落》的哀怨笛音,“庭中多雜事,偏為梅諮嗟。問君何獨然”!

“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雖是元宵天氣尙好,但誰敢說不會風雲突變呢?看似寫天氣,實則寫際遇。原本幸福的生活,卻突然靖康之難,國破家亡,親人亡故,哪一件又是事先有徵兆的?正如這個美麗的黃昏和暫時的熱鬧,只是表面的繁華,詞人的憂慮與不安是對家國動亂的深思,儘管酒朋詩友們以香車寶馬相邀,詞人又有何興致而前往?

“如今憔悴,風鬟霜鬂,怕見夜間出去”:如今風燭殘年,面容憔悴,髮髻蓬亂,鬢髮如霜,害怕在這繁華之夜出去讓人笑話了。這句話很是心酸,詞人卻似調侃,大半輩子的風風雨雨,悽愴苦楚,一句苦笑而終,令人動容。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還不如待在家裡,透過簾兒聽他人的歡聲笑語。以他人之樂寫自己之苦,雖是尋常話語,俏皮活潑,娓娓而道,卻有說不盡的情懷,蘊涵的況味,“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罷了。

今昔對比,刻意強調昔日的盛與眼前的樂,是為了表現個人的悲,既有個人遭遇的感傷,亦有家國盛衰的概嘆,既有人樂我悲,老無所歸的心境,更有經過人生的悲歡離合之後漸趨於平靜的無奈。一層一層細膩入微,語出清淡,情思極苦。

南宋末年愛國詞人劉辰翁說:餘自辛亥(1275)上元誦李易安《永遇樂》,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聞此詞,輒不自堪。”



2 與《聲聲慢》有何不同?

這首詞是李清照最為人稱道的作品,無論是藝術上還是思想上。

《聲聲慢》(宋)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創作具體時間不可考,但依風格,也應是李清照後期經歷國破夫逝,再婚敗散後的作品,與《永遇樂》差不多。

這首詞最妙之處在於一開頭的驚豔,連用七組疊詞,古今未有。從外在環境到自身動作再到內心深處,層層遞進,真情自然流淌,表現一位獨居婦人晚年無限的淒涼與孤苦無依,精神無處著落的茫然迷惘無奈。

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中評價:“以一婦人,乃能創意出奇如此。”

兩詞比較,還是有很多的不同,

內容上,抒發感情大致相同,一個內斂,一個直接。

都有故國之思,家破國亡之痛,隻身漂零,無處可依之苦,然而《永遇樂》從遣詞造句上更為刻意精緻,有詞人因受節日歡慶氣氛的感染而沉浸於往事的溫情,更有融入人群的慾望,奈何愁思太重,寧願躲起自悲,悄悄痛哭,這是晚年詞人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慢慢平復卻又無法徹底放下的結果,從結尾一句的調侃,可以看出,詞人仍存的生活熱情。而《聲聲慢》更像是萬般愁苦的肆意放縱,遣詞造句自然而然,意象也是物是人非般苦澀,結尾“怎一個愁字了得”簡直就是詞人無法忍受卻又不得不承受的痛苦吶喊!

手法上,一個精思,一個自然。

《永遇樂》有借鑑有對比,有明麗的詞句,是用了表現技巧的,用昔日故國的樂,今日他人的樂來反襯自己的格格不入與愁難自抑,《聲聲慢》似乎沒有,更為直白的抒情,一組蕭瑟的意象,都在傾訴一位老婦人無盡的傷。

梁啟超說《聲聲慢》:“那種煢獨悽惶的景況,非本人不能領略,所以一字一淚,都是咬著牙根嚥下。”


從詩詞藝術上說,《永遇樂》是詞人多年的沉澱之作,厚重內斂,有境界有思想,而《聲聲慢》更為感性,愁思濃結,以情動人,在我看來,更能打動人心。


一綠浮芳


我贊同《永遇樂》超《聲聲慢》,但不是在遣詞造句上超越,而是在格局上超越,但我不認同這是李清照最好作品,我認為李易安最好的作品是《題八詠樓》。


🖊 《聲聲慢》裡的悲傷痛苦

我們再評價一首詩詞的時候,其創作背景是一個半點不能忽視的重要因素。

①1127年,夏五月,宋徽宗、宋欽宗二帝被俘,靖康之恥刻在北宋文人墨客心頭;

②同年三月,李清照夫婿趙明誠,為奔母喪南下金陵;八月,李清照南下,載書15車,與趙明誠會和,誰知兵荒馬亂,待得兩人會和之後,沒多久,兵變突起,李清照所攜藏書和趙明誠家中十來間屋子的藏書盡皆被焚燬,這對於愛書如痴的兩人而言,更是一場巨大災難。

③1129年,趙明誠病逝,當時李清照已經46歲,金兵南下,直入浙西,李清照安葬完丈夫之後,就一直避難奔走,顛沛流離,身邊財產消耗殆盡。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李清照寫出了《聲聲慢》,這一首詞,亡國、喪父、孀居、流離的悲傷痛苦凝結心頭,轉入筆墨,終成就了“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的千古絕唱。

🖊 《永遇樂》裡的豪氣漸生

李清照不是普通女子,在當時,女子再嫁相當罕見,不僅受人非議,還會有牢獄之災。而李清照就敢做,1132年,快50歲的李清照到達杭州,顛沛流離的生活令其悲苦無依,這時候,張汝舟走進了她的生活,這種雪中送炭的行為瞬間獲得了李清照的芳心,可惜張汝舟真正看中的是李清照的“珍稀收藏”,可惜多年的流離之後,那還有什麼收藏呢?

等張汝舟發現這點之後,他開始家暴、謾罵,最後無法忍受的李清照一紙休書直接休夫,這在當時可就“不可能”了,休夫可是要坐牢的。所幸李清照的名頭太響,朝中文人學士皆為其求情,最後關押9日獲釋。

儘管碰上了這種糟心事,李清照仍未意志消沉,既然兒女情懷已成虛夢,何不寄情家國天下?自此李清照文風開始逐漸變化,到《永遇樂》一詞,中“落日熔金,暮雲合璧”此等磅礴景緻躍然紙上的時候,“豪放”的雛形已經慢慢出現了。

🖊 《題八詠樓》江山留與後人愁

這是李易安的絕唱,已經不再是詞,而是一首詩了。

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後人愁。
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

李清照終於放下了愛恨情仇,放下了家國天下,不再“薄霧濃雲愁永晝”,也不再“不肯過江東”,她登上八詠樓,笑看江南川流縱橫,心念“一劍霜寒十四州”,氣魄頓生,只道“江山留與後人愁”。


你有讀


“悟空問答”推出此題,真還有點不好回答,李清照的《漱玉詞》篇篇都是佳作,但羅卜白菜各有所愛。李清照與辛棄疾同為山東濟南人,有濟南“二安”之美稱;李清照是“婉約派”的正宗詞人;她不僅善作詩詞,散文也寫得很好。

李清照詞分為兩部份:

青年時代,與丈夫趙明誠過著寧靜的書齋生活,詞風多於離情別緒,閨中生活,風格清麗俊雅;如:《點絳唇》,《漁家傲》,《一剪梅》,《醉花陰》等。

靖康之難後,詩人夫妻南下,不久趙明誠染疾病逝,李清照漂泊在杭州,金華一帶,在落寞中度過悲苦孤獨的晚年。她的《永遇樂》“落日熔金,暮雲合璧”和《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就是在這段時間寫成的。

《永遇樂》與《聲聲慢》我更喜歡《聲聲慢》一些;你看看,詞作者開篇一連多個排比: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這樣的句子,要在心中鬱結多少悲慼才寫得出來?作者敞開心扉,用這樣的句子來表現自已後期所感受的人生苦難。

最後,作者在《聲聲慢》中寫到: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此詞開篇不寫一個“愁”字,但一讀便愁緒滿懷;最後落筆才寫:怎一個愁字了得!

是啊,“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還有一首名詩,也值得一讀:《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昌國7504


李清照留存下來的下來的詞不到百首,然而經典卻頗多,《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聲聲慢·尋尋覓覓》、《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等等,都是千古傳誦的名篇。《永遇樂·落日熔金》也是她的經典名篇之一。

永遇樂

落日熔金,暮雲合壁,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這首《永遇樂》,是李清照寫於她晚年寓居臨安(今杭州)之時,詞中寫的是元宵節的情景。李清照晚年的詞,有著深深的淒涼之感,這首詞也一樣。

落日熔金,暮雲合壁,人在何處。

落日熔金,夕陽金黃的光芒,就像熔解的金子一樣。

暮雲合壁,化用江淹“日暮璧雲合,佳人殊未來”句,由此可知下句的“人”指的是趙明誠。

元宵節在初春,一般天氣不會太好,但是這個元宵節的天氣,卻分外的好,夕陽散發著金黃的光芒,傍晚的雲彩,碧澄鮮潔,這暗示著,入夜之後,會有一個非常好的天氣。

然而,李清照接以“人在何處”,詞情一頓。元宵佳節,天清氣暖,最適合夜裡出遊,然而,能陪伴自己的出遊的那個人,現在已經不在了。

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

吹梅笛怨,古有笛曲《梅花落》,詠歎梅花的飄零,其音淒涼悲怨。

染柳煙濃,寫的是視覺,初春的柳葉,本是淡黃色,但由於煙霧的渲染,柳色更深,顯出一派迷濛景象。吹梅笛怨,寫的是聽覺,笛曲梅花落,音調幽怨,常引發人思鄉之感,而詞人李清照,國破家亡,流寓臨安,此借笛聲逗引自身之怨。

對於一個國破家亡、漂泊流浪的人來說,這眼中能有多少春意呢?“春意知幾許”五字,極為沉痛。

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次第,轉眼。

元宵佳節,天清氣和,然而李清照卻說,也許轉眼就會颳風下雨,於是辭絕了坐著寶馬香車還邀她出遊的酒朋詩友。

本來天氣好好的,李清照卻擔心轉眼就會下雨,這顯示出她歷經人世滄桑之後,內心對一切都感到變幻難測,因而顧慮重重的心態。這也是她拒絕酒朋詩友邀請的一個藉口,她的內心滿是淒涼,實在沒有心緒與友人出遊。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

三五,指十五日,即元宵。

鋪翠冠兒:以翠羽裝飾的帽子。雪柳:雪白如柳葉之頭飾;以素絹和銀紙做成的頭飾。此二句所列舉均為北宋元宵節婦女時髦的妝飾品。

簇帶:簇,聚集之意。帶即戴,加在頭上謂之戴。濟楚:美好、端整、漂亮。這一句是說,人們的裝飾一個比一個漂亮。

下闕前六句回憶往昔汴京淪陷前的元宵盛景。那時社會繁榮,自己也很空閒,因此很看重元宵節。那時大家會戴上各種漂亮好看的飾品,一起出遊。

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最後五句傷今。如今,歷經滄桑,人已憔悴,亂髮像風吹霧散也懶得梳理,怕人看見我夜間出去,還不如向那簾幕底下,隔著簾幕,聽他人笑語。

最後“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一句,反應出李清照晚境之淒涼,她已經不象以前那樣住在高門大戶之中了,她現在住的地方,隔著簾幕,便能聽到外面鄰居行人的聲音。

這一句還展現了李清照極為婉曲的內心意緒,詞的上闕,詞人拒絕了友人的出遊邀請,下闕又言“怕見夜見出去”,都在反映詞人內心對元宵節的排斥,然而詞人又是渴望還是希望通過元宵節的熱鬧氣氛沖淡一下自己的愁緒的,所以才會想在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然而,簾人簾外,已是兩個世界,聽他人的笑語,不是想掩飾自己內心的淒涼。唐圭璋說:“從聽人笑語,反映一己之孤獨悲哀,默默無言,吞聲飲泣,實甚於放聲痛哭。”(《讀李清照詞札記》)

無疑,這首《永遇樂》,是李清照最好的詞作之一,但《聲聲慢》也是李清照最好的詞作之一,兩詞不分軒輊,其實我們也沒必要去區分哪首更好,對於這樣的經典,我們盡情地欣賞其中的美就夠了。


謝小樓


我想評價詩詞不能不結合作者,為什麼呢?因為詩詞凝聚了作者的情感。而情感從何而來呢?自然從人生的經歷中來,所以有必要看一看作者的人生經歷。

李清照是中國古代為數不多的女性作者,她出生於1084年。1127年,北宋滅亡,李清照與丈夫南渡。1129年,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去世。所以她接連受到了國家滅亡和親人離世的打擊,生活十分悽苦。

《永遇樂-落日熔金》和《聲聲慢-尋尋覓覓》這兩首詞都反應了她的生活境遇,只是側重點有所不同。《聲聲慢》寫的是丈夫去世後的那一種淒涼孤寂,而《永遇樂》是對故地思念後的感懷。

相較而言,《聲聲慢》更顯出淒涼,應是李清照在他丈夫去世之後不久寫的。此時最感孤單,於是開篇一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便將這種心境全然托出,彷彿將讀者置於一個昏暗清冷的閣樓中,周遭寂靜,只有幾分朦朧的月光,又兼孤身一人,夜來風急,身心俱涼,甚是悲慼。所用意象不多,卻皆是秋物:大雁、黃花、梧桐、細雨,都離不開一個悲字。

《永遇樂》是李清照晚年時的作品。她已在江南生活了多年,到了自己的暮年,想起故地,卻感到有生之年再無可能踏入故地,因此傷感。開篇便是“落日、暮雲”,彷彿正是暮年的自己,然而思緒卻回到了年輕時。她正站在繁華的開封街頭,此時正是元宵佳節,遊人如織,婦女們各盡所能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然後突然筆鋒一轉,寫回暮年的自己,容貌憔悴,兩鬢都是白髮。相比之下,差別甚大,以至於連門都不敢出了。

《聲聲慢》大概是一氣呵成的,把積攢多時的情感一股腦兒宣洩出來,所以使人感到一陣猛烈的情感衝擊,也不由得悲涼起來。相比於《聲聲慢》的猛烈,《永遇樂》則要舒緩一些,似乎是細細斟酌之後才成就的,其中的意象更為細緻,如同婦女打扮,將許多首飾放在面前,來來回回挑選之後,才戴上去的。到了暮年,看遍了紅塵世事,心中情感雖起伏強烈,然而寫入詩詞中,也讓人不覺突兀。

孰優孰劣卻是難講,都是當時作者情感的反映,只能說在不同的年紀對於不同的情感表達出來也不盡相同吧。


每日一講


先說我的觀點,李清照這兩首詞,總體上《聲聲慢·尋尋覓覓》要比《永遇樂·落日熔金》品質高很多,景與情的結合更凝練、更深沉,用詞用句也更灑脫、大膽,將一個古代知識婦女的形象、居家場景和個人自省的情與思融入一爐,抒情、寫景、思想層次分明,又意味深長,可謂宋詞的巔峰之作。而《永遇樂·落日熔金》相對於《聲聲慢·尋尋覓覓》來說,則顯現的平庸一些、淺和窄了一些,沒有那麼驚豔之處。兩首詞的藝術價值高低,其實還是很明顯的,不難判斷。

下面我具體分析一下兩首詞的意蘊和特色。

先看《永遇樂·落日熔金》一詞:

上半片:落日熔金,暮雲合壁,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解析:“落日熔金,暮雲合壁,人在何處。”這是寫景,一天的落日時刻,暮色正在和晚霞合攏,第三句“人在何處”,其實是作者自我感慨,有一種天問的意味:我在哪裡?流露出找不到自我、找不到歸處的茫然感。“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第一句仍然是寫景,傍晚時分,炊煙裊裊,暮色渲染青柳,天地間整體的景色顯得濃郁,第二句是情景結合,耳聞遠處《梅花落》的笛聲陣陣,覺得那笛聲頗為幽怨,猶如自己的心情,最後一句“春意知幾許”,則是一種感慨,和前面的“人在何處”的感慨差不多一個意思,仍然是一種自我天問式的茫然不知所措的發問:春意還有多少?你還可以將這句理解成作者自我發問“青春時光還有多少”。“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這三句是簡單的敘述句和疑問句,元宵佳節,天氣溫和,一會兒不會颳風下雨嗎?“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喝酒與詩詞的朋友們發出邀請,用香車寶馬來接,我謝絕了。

下半片: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解析:“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中州,中原,河南,網上有解釋認為此中州一詞指北宋首都汴京開封,開封在河南,河南是中州的中心區域。這句意思回想曾經在汴京的盛大節日時分,閨蜜們有空大家一起遊玩,最開心幾天就是正月十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這三句是描寫那天女人們的服飾打扮,大意即戴著翠玉冠帽、穿的都是鑲金嵌銀的裙衫,個個打扮的很整齊漂亮。“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如今人都老了,顯得憔悴了,鬢髮都斑白了,怕人看到所以常常夜晚出門。“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我不如躲在門簾後面,竊聽人們的歡聲笑語。

評析:上半片詩人多借景抒情併發出“天問”,表達更多的是自我懷疑和不安全感;下半片詩人回憶了年輕時的風光風流,並感慨韶華不再、年華老去。放眼全宋詞,這首詞的整體水準仍然較高,整首詞完整、自洽,寫景、抒情、自省和立意,順序表達、層層遞進。只是相對於李清照自己的《聲聲慢·尋尋覓覓》這樣的頂尖品質詞作,這首詞就顯得平庸一些,詞句方面更加顯得平常、平淡,李清照有多首詞的用詞用句都顯得極具靈性、才華卓越,但這首詞就不那麼有靈性,才氣顯得不足。

現在我們再來欣賞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一詞,介紹說它有兩個版本,這裡我選了第一個版本:

上半片: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解析:“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這一開始的三句,意思上並不多麼晦澀,字面意思理解完全可以,只是你如果能夠在閱讀時挖一點意蘊,尋尋覓覓可以解釋為作者對世界一種天問,尋覓人生的意義,卻終究發現周圍都“很冷清”,喧譁過去了,浮躁消散,一切就可能顯得淒涼了。“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這兩句的意思仍然可以根據字面意思理解,即剛剛寒涼時節,日子是最難熬的,不容易吃好睡好。“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憑几杯酒,怎麼能夠擋得住夜晚時的大風。“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看著一行大雁過去了,不由得傷心,卻似乎那大雁也是舊時相識。

下半片: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解析:“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第一句寫景,園裡地上快堆滿了凋落的黃花;後兩句感慨:花樹都顯得憔悴了,如今還經得起人摘嗎?“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一個人在窗下看著外面,怎樣才能捱到天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下雨了,透過梧桐樹看那雨絲更細了,到黃昏時分了,雨還是滴滴答答的。“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樣的情景,豈是一個愁字可以形容的?

評析:上半片開始三句可謂超凡脫俗的詞句,簡直就是大白話直接鋪陳,貌似還顯得囉嗦,但當你朗誦它,卻又覺得頗有韻律、節奏,味道其實不錯,再一咂味,你會愕然驚覺,其實意味深長——此尋覓,不是平常尋覓,而是詩人在說我一生尋覓人生價值、人生意義,尋找人生伴侶,可人一走,我的周圍就冷清了,這個冷清不僅僅是是指環境空蕩蕩的那種冷清,還指人生失去了意義、茫然不知所措的精神上的那種冷清,那種深刻的寂寞和孤獨,所以其實是一種悽慘悲涼。簡單的詞句,一上來就讓這首詞濃郁而情感深厚而壓抑。偏偏用詞如此的任性、灑脫、簡直到了無拘無束的地步。整首詞從上半片到下半片,其實只有一個場景,即作者在家裡,看著窗外,時間大約接近傍晚,到傍晚將過,下了雨,坐在窗口,看著地上,心思複雜,各種感慨。不像上面那首《永遇樂》裡有天上地下的各種景色描寫、還有回憶、有當下的感慨,還有年老後的自卑自戀。但這首詞似乎更簡單一些,場景只有一個,情感抒發理性思索也集中在對失去丈夫後的對人生價值的懷疑,卻寫的格外深沉、凝聚,時時給人一種徹骨深寒的意味,而這種徹骨深寒的意味,詩人偏偏以一種最平淡、最樸素、最大白話的詞句,淡淡的說話一樣的寫出來。

我們都知道,即便是古人,寫作格律詩詞,因為有格律,就難免要煉字煉詞,所以我們看到大量的詩詞,其用詞用句都力求簡練但濃稠,恨不得一個字可以表達幾百個意思,所以大多數詞句都是生造詞、都是個性詞、很多都是明顯長句子濃縮成詞句的,古人還好用典故,但詩詞就只能這麼幾個字,又不能真的講故事一樣鋪陳出來,所以典故也往往幾個字甚至一、二個字來表達,如果後人閱讀不瞭解那些典故,他這首詩詞你很可能怎麼也理解不了。而這樣的詩詞,你也很難批評它不夠水準,只是和蘇軾、李清照、李白等人的詩詞相比,就總是缺乏一種毫不刻意的揮灑自如的、卻照樣意境高遠的超凡脫俗的才華——“返璞歸真”,仍然是形容古典格律詩詞之最高境界的有效評語,它的反面就是“濃詞豔句”,也就是說,表達出同等意蘊的兩首詩詞,其詞句達到“返璞歸真”等級的樸素平淡,就是上乘水準,而顯得“濃詞豔句”,就落了下乘,那麼即不夠“返璞歸真”,卻也談不上“濃詞豔句”的詩詞,則就只好評判其水準為平庸,即中等。

所以,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已經達到了上乘藝術境界,那麼她自己的那首《永遇樂·落日熔金》的水準,就只能評定為平庸了。


天淞子


無論詩詞,第一品向就是自然流暢,看不出為了格律而強行斷句強行韻腳的生硬痕跡,顯然李清照此詞差了一些。一般說詞壇雙峰之作是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與李煜的《虞美人,一江春水向東流》,可以看出此二首,完全看不出為格律而拼湊的痕跡。


小豬非豬


不僅是易安居士最好的作品,也是宋詞的巔峰之作![贊][贊][贊]


靜慮深息


就我個人看法,李清照先生最好的詞作是永遇樂、鳳凰臺上憶吹簫二首,其用詞意境曠古無及。


楊美春862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著名宋代女詞人,也是婉約詞派的開山鼻祖。《永遇樂落日熔金》和《聲聲慢》都是她極具代表性的作品,流傳甚廣。

其中,《聲聲慢》最為人熟知,原詞作如下: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這首詞的整體基調憂鬱而哀怨,即便是千年以後,讀者依然不難透過詩詞本身體味作者的悵惘與錐心的疼痛。

可見,李清照作下此詞的時候,內心的悲哀已經到達了及至,以至於讀者能夠通過這樣一首詩和詞人達到一種共鳴。抑或悲傷,抑或憐憫。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開篇兩兩相疊,訴諸的是遭際悲苦,到底意難平。在這天氣還暖,寒意未盡的節氣裡,最難保養身體。獨酌三兩杯淡酒,卻挨不過這傍晚猛烈的寒風。雁群從天空略過,我彷彿遇見了故人般,不免傷感。

飄零的菊花堆了一地是如此憔悴,還有什麼能讓我摘取的呢?我獨守窗前,想著如何才能熬到夜黑。黃昏中,梧桐葉落,細語打在上面,點點滴滴,未曾停歇,一個“愁”字已經無法形容我此時此刻的心境了。

當李清照寫下這首詞的時候,她已經是一個晚年婦人。然而,她所面臨的生活不是現世安穩,安享晚年。而是無夫無兒,流離失所的淒涼。

李清照的前半生何其精彩。她出身書香門第,在藝術和詩詞的陶冶下成長為一代才女。青春時代,她幸運地邂逅了自己一生的摯愛,和丈夫趙明誠二人過著舉案齊眉,琴瑟和諧的婚姻生活。

兩個惺惺相惜的愛人在“賭書消得潑茶香”的生活情趣中愈發珍惜彼此的緣分。他們的愛情迎來了熱烈的巔峰,與此同時,宋王朝的統治也走向了窮途末路的悲歌。在風雨飄搖的國度裡,他們的愛情飽受摧殘,卻終難破鏡重圓。她無法接受自己曾經熱愛的蓋世英雄變成一個賣國求榮的賊子。

於是,她寫下“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般豪情萬丈的句子以示決絕。從此,她孤身一人南下,帶著她和夫君曾經嘔心瀝血蒐集的字畫古董顛沛流離。這一輾轉,便是從故鄉到他鄉,從青蔥到了白頭。

這首《聲聲慢》正是她晚年的孤獨與悲情的寫照。李清照將後半生的悲情愁緒全部融入了這樣一首詞,融入了一場黃昏的一場情緒。因此,此詞看似無物可賞,卻能完全以情動人。

而李清照另一首同樣出彩的作品——《永遇樂落日熔金》卻不如《聲聲慢》那樣出名。但是,不少人認為這首詞已經超越了《聲聲慢》,堪稱李清照最好的詞作。我們不妨一起賞析一下如下原文: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落日如融化之金屬,傍晚暮色四合,如白壁齊攏,霧靄將楊柳染得濃綠,笛聲將《梅花落》的曲調吹響,誰知有春意幾許?元宵佳節,天氣尚暖,可怎知會否再有風雨?詩酒朋友們乘著馬車,騎著駿馬,前來邀約,我都一一婉拒了。

遙想當年,汴梁尚且繁華,每逢正月十五,我們閨閣女子便要戴上飾有翠羽的帽子,插上金絲雪柳,滿頭珠翠,打扮齊整。而如今的我卻如此憔悴,髮髻凌亂,鬢角斑白,不願夜間外出,倒寧願躲在簾下,聽人歡歌笑語。

這首詞的悽愴哀婉的基調與《聲聲慢》頗為相似,但又不同於《聲聲慢》的作品風格。

作者在這首詞中通過對比南渡前後的元宵之景,抒發了自身的離亂愁苦。上片主要寫景,表達觸景生情的苦悶;下片作今昔對比,從個人情緒上升到國家的高度,表達了國破家亡之苦。

經歷過靖康之恥的大宋王朝危在旦夕,這輾轉流離的逃亡生涯豐富了作者的人生閱歷,也讓作者賦予其作品更為深厚的情感。因此,這一時期,作者的筆調偏向樸實清新,有一種反覆歸真的深厚之美。

綜合這兩首詞作,作者用筆字字用心,極善於打磨文字,在用筆功力上不相上下。正如李調元對她的評價:“詞無一首不工,其煉處可奪夢窗之席,其麗處直參片玉班。”

在風格上,兩首詩各有千秋,《聲聲慢》兼具聲韻和意蘊之美,情感表達直擊人心;而《永遇樂落日熔金》的表述則更為含蓄深厚,發人追思。兩種處理方法各有其妙處。因此,我認為兩首詩都是李清照詞作之佳品,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各有其長,不能一概而論。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