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颱風”,事與願違


“颱風”“颱風”,事與願違


“颱風”“颱風”,事與願違

▲ 在德國中央集團軍群重新恢復對莫斯科的進攻後,其推進勢頭與早期相比明顯放慢了許多。對於德國人而言,蘇軍的抵抗如今明顯增強了許多,更加不妙的是,俄羅斯嚴寒的冬季即將來臨。從現在開始,納粹國防軍在與蘇聯紅軍進行激戰的同時,還不得不與極其不利的天氣進行鬥爭。


進攻莫斯科


大雨、烏雲以及第一場大雪,很快將蘇聯戰場吞沒了,陣地上一片混亂。至10月底,克萊斯特的裝甲集群步履艱難地進入了羅斯托夫地區。然而,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同樣進入了蘇聯人的一個陷阱。直到這時,蘇聯人終於明白了傳統的俄羅斯戰術——用戰場空間來換取時間——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在哈爾科夫,很多即將被包圍的蘇軍部隊,得到了斯大林准許撤退的命令。現在,他們在頓涅茨盆地的角落裡重組為第37集團軍。


11月19日,第37集團軍向羅斯托夫地區運動,中途得到來自第9集團軍的突擊部隊的加強。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人第一次遭到敵人經過充分組織和準備後發起的大規模反擊。到了11月28日,德軍第1裝甲集群被趕出了羅斯托夫,經由塔甘羅格返回米烏斯河一線。希特勒聞訊後勃然大怒,龍德施泰特隨即辭去南方集團軍群司令官的職務。在莫斯科方向上,古德里安和克萊斯特面臨同樣的形勢。早在9月6日,希特勒已經明確下令,將莫斯科確定為下一個目標。在遇到了環繞列寧格勒的多沼澤森林之後,北方集團軍群的快速推進戛然而止,它的裝甲集群被調往中央集團軍群,使得中央集團軍群手中可供調遣的坦克數量佔到了德軍坦克總數量的四分之三。在另一次大規模的包圍戰中,按照計劃,霍斯和霍普納的裝甲部隊將迂迴到莫斯科的北部,古德里安的裝甲部隊將運動到莫斯科的南部,按計劃兩支部隊的坦克最終將在莫斯科以東地區會合,切斷蘇聯首都與外界的一切聯繫,使之無法得到任何增援和補給。10月2日,德軍對莫斯科發起了代號“颱風”的大規模進攻行動。蘇軍集中了數量驚人的兵力在通往莫斯科的道路上嚴防死守,但最終還是被德軍突破。在另外兩場大規模的包圍戰中,又有65萬蘇軍官兵被俘虜。許多莫斯科居民幾乎望風而逃,蘇共官員開始焚燬大量的文件資料,整個蘇聯政府部門開始向東部搬遷。就在此時,斯大林卻宣佈他本人將留守莫斯科。


1941年年底,斯大林之所以拒絕放棄克里姆林宮,主要出於三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天氣因素。10月6日,在莫斯科前沿的德軍部隊一覺醒來,發現他們的坦克上已經落了厚厚的一層積雪。經過秋季連綿不斷的陰雨之後,蘇聯境內進入了當地氣象學上的一個非常特殊的“無路季節”。由於很少有碎石鋪設的道路,到處是泥濘不堪的沒膝深的沼澤,德軍步兵穿的長筒靴經常灌滿了泥漿,即使坦克也很難從上面通過,地面推進幾乎陷入了停滯。此外,機場也無法正常起降飛機。


“颱風”“颱風”,事與願違

▲ 1941年10月初,出現了第一場降雪,隨後又下起了大雨,這種糟糕的天氣將俄羅斯境內變成了一片巨大的沼澤地。當冬天在11月份真正到來時,納粹國防軍發現自己低劣的裝備根本無法對付這種攝氏零下的低溫,冰凍、寒冷所造成的傷亡遠比戰鬥減員嚴重。


其次,斯大林通過在東京的間諜網獲悉,日本東條英機內閣已經完全排除了對蘇聯發起新的進攻,把矛頭轉向了美國。這樣一來,部署在遠東地區的75萬蘇軍就可以調回歐洲地區,用來加強同德軍作戰中業已疲憊不堪的部隊。


最後,蘇聯紅軍已經以一種不可思議的速度對作戰部隊進行了重組和補充。7—12月份,有143個新的作戰師被動員起來,84個在戰鬥中被全殲的師進行了重組。


蘇聯人的“冬季盟友”


“無路季節”持續了4個星期。到11月7日,氣溫驟然下降,此前泥濘不堪的泥漿地變成了岩石一樣堅硬的路面。德國人重新對莫斯科發起了進攻,並在莫斯科以南取得突破。11月底,第7裝甲師在伏爾加運河上建立起了一個橋頭堡,其先頭部隊距離莫斯科已經不到20千米。在冬季寒冷、清澈的天色裡,通過雙筒望遠鏡已經能夠清晰地看到克里姆林宮。


莫斯科周邊地區的晝間氣溫通常在-5℃~12℃。然而,這時的德軍仍然穿著夏季作戰服裝,越來越難以繼續進行戰鬥。當時,每一種補給物資都無法運抵前線,部隊戰鬥力大幅度下降。


7月23日,德國陸軍參謀長哈爾德上將向希特勒報告,國防軍面對的蘇軍兵力增加到了93個師,其中13個是裝甲師。到了12月1日,他所估計的蘇軍數量已經上升到200個步兵師、35個騎兵師、40個裝甲旅以及至少70個部署在蘇聯腹地縱深的混成師。


哈爾德的說法並非危言聳聽。當時,18個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穿著溫暖冬裝的蘇軍西伯利亞師正在從遠東返回莫斯科的路上,他們還擁有1700輛坦克和1500架飛機。12月初,在紅場接受了斯大林的檢閱後,這些部隊直接開到了前線。


“颱風”“颱風”,事與願違

▲ 在冰天雪地中,蘇軍騎兵揮刀策馬朝著莫斯科西部的一個村莊殺去。蘇聯紅軍天生就非常適應俄羅斯嚴寒的冬天,他們所設計的武器裝備即使在-40℃的環境下也能照常使用,很少需要進行特別的維護。


12月5日,蘇軍發起了進攻。這一天的氣溫急劇降低到-15℃,有些地方的積雪甚至超過了1米厚。當時,嚴重減員的德軍部隊被攔腰斬斷,為數極少的可繼續作戰的坦克在這種天氣裡無法機動,它們所需的燃油還在距此數百英里的地方受阻。面對蘇軍的進攻,德國空軍也束手無策,他們的飛機平均只能升空5小時,即使地勤人員不斷生火對發動機進行加熱防止燃油凍結,也無濟於事。相反,蘇軍最新型的坦克T-34型和KV-1型卻有著寬闊的履帶以及專門設計的發動機,即使在北極地區也可以出色地進行作戰。蘇軍的火炮和輕武器同樣非常出色,能夠在雪地或者泥漿地帶正常使用。蘇軍官兵們穿著厚厚的非常暖和的防寒服,在惡劣的天氣裡行動自如。在莫斯科城下,自開戰以來,一向所向披靡的德軍終於遭到了慘敗。6—12月份,德軍傷亡75萬人,隨著冬季的日益迫近,由於寒冷造成的傷亡一路攀升。據德軍報告,僅在12月份就凍傷了10萬多人,由於凍傷造成的減員比蘇軍炮火造成的減員還要嚴重。接下來,傷員體溫過低又造成了更多的死亡。在蘇軍的猛烈進攻下,德軍指揮官們開始考慮向後撤退,到一個相對安全的地方進行堅守。希特勒卻毫不在意這些因素,但拿破崙軍隊當年從莫斯科倉皇撤退的歷史場景不斷地浮現在他的腦海中,這將他折騰得坐臥不安。為了避免重蹈覆轍,希特勒絕不允許納粹國防軍後退半步。“他們又能夠撤往哪裡?”他反問道,“難道往西退上50千米或100千米就會暖和些嗎?”


“颱風”“颱風”,事與願違

▲ 1942年1月,在輕型坦克的協同下,蘇軍滑雪部隊正準備向莫斯科北部的德軍陣地發起一次進攻。蘇聯紅軍的冬季作戰裝備非常充裕,從溫暖的冬季被裝、雪地偽裝服到滑雪板,一切應有盡有。相反,德國軍隊通常不得不使用白色被單作為偽裝服,過冬被裝也極為有限。


既然不允許撤退,德國軍隊就只有堅守下去,就像他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所做的那樣。當指揮官們向希特勒提出抗議時,他就以解除他們的職務作為回答。被解職的最高級別的指揮官是德軍總司令勃勞希契,還有兩位集團軍群司令官勒布和博克也被解職。在聖誕節前夕,古德里安也遭到了同樣的對待。此外,共有35位軍長和師長也被解職。其中,曾經指揮第4裝甲集群的霍普納在被解職後不久,又被徵召入伍成為一名普通士兵。在眾多的指揮官之中,只有被希特勒寄予厚望的龍德施泰特獲准辭職。如今,希特勒,這位昔日的下士,完全掌管了東線戰場上的人事安排。


蘇軍恢復元氣


有一段時間,戰無不勝的納粹國防軍似乎看起來就要重蹈拿破崙大軍的覆轍,消失在俄羅斯的冰天雪地裡了。然而,由於希特勒鋼鐵般堅強的意志,制止了這場輕率的撤退,避免了希望的破滅。


然而,即使是希特勒的魔鬼般的魅力也無法改變不可抗拒的歷史命運。儘管德軍佔領了數量驚人的蘇聯國土,但其在1941年夏季制訂的雄心勃勃的進攻計劃幾乎再也無法實現。蘇聯紅軍遭受了極大的挫折,但是已經從逆境中站了起來。到了1942年,數量更龐大、裝備更優良、指揮更出色的蘇聯紅軍將成為一個非常強大的對手。對於德軍而言,莫斯科沒有被攻佔,列寧格勒同樣也沒有,高加索地區的油田仍然可望而不可及。


在莫斯科保衛戰中,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第一次被徹底打破。當時,儘管很少有人能夠明白這一點,但是,德軍在莫斯科城下的潰敗動搖了希特勒“千年帝國”的最根本的基石。


(全文改編、摘錄自《第三帝國的興亡》一書)


END

“颱風”“颱風”,事與願違

《第三帝國的興亡》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一部全新的納粹德國興亡史

一本地圖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簡史


本書是一部以納粹德國的興起和滅亡為主線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重大戰役全史。全書配以近百張四色高清的軍事形勢和戰場態勢地圖,附以珍貴歷史照片,生動真實地再現了納粹軍隊征服歐洲和北非的過程,也記錄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局轉化,從北非決戰,大西洋海戰,盟軍進攻意大利,蘇軍反攻,直至納粹德國的滅亡,展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曲折艱難而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


“颱風”“颱風”,事與願違


《轟炸納粹德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可謂世界歷史上最血腥的戰爭——是暴力和毀滅的瘋狂,這種瘋狂源自於德國,又通過轟炸回到了德國。本書運用了專業的歷史研究文獻,並且通過圖像和畫面來展現其殘酷性,使讀者有機會對納粹德國轟炸的記憶和歷史研究的結論結合起來。


《納粹德國的秘密武器》


嚴格意義上來說,當我們談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國的秘密武器這個話題時,我們面對著的是一項浩大的工程。但是當我們普遍採用“秘密武器”這個術語時,它有一個更精確的定義:意味著在秘密條件下,超出平常設備的研製或發展的武器。

“颱風”“颱風”,事與願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