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家馮夢龍的為官生涯

文學家馮夢龍的為官生涯

王凌 研究員。現為中國俗文學學會馮夢龍研究委員會第一副主任,福建省馮夢龍研究委員會主任,曾獲中國通俗文藝終身成就獎。長期關注於馮夢龍相關研究,曾經發表論文多篇。

文学家冯梦龙的为官生涯

福建省壽寧縣的馮夢龍紀念館內景。資料圖片

文学家冯梦龙的为官生涯

當地留存的石門隘歷史資料。當年馮夢龍就是穿過石門隘的山洞赴任壽寧的。 資料圖片

文学家冯梦龙的为官生涯
文学家冯梦龙的为官生涯

馮夢龍“民事判決文告”手抄稿。資料圖片

文学家冯梦龙的为官生涯

馮夢龍曾經調查斷案的犀溪西浦村。資料圖片

感謝福建省圖書館和省社科聯給我這樣一個機會,和大家在這裡交流一下馮夢龍的為文為官為人。馮夢龍是明朝中晚期的著名文學家,他是蘇州人,但曾經在福建省壽寧縣當過四年的知縣,也就是我們俗稱的“七品縣令”。他已被福建省列入古代六大歷史文化名人之一。

文學家馮夢龍

馮夢龍是江蘇蘇州人,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蘇州度過的。他生活於明代的中晚期,明代中晚期的社會特點是,當時的封建社會開始慢慢走向解體,資本主義萌芽開始大量的成長,新興的市民階層開始壯大,商品經濟已經露出它的生機和活力。而馮夢龍所生活的蘇州,又是當時明朝全國商品經濟最發達的地方,市民階層最活躍的地方。所以馮夢龍的作品中不乏蘇州要素、商業要素。

馮夢龍生於明神宗萬曆二年(公元1574年),去世於南明唐王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根據我們目前的研究,馮夢龍最後在福建去世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不過由於至今找不到他的墓地,所以這個問題沒有定論。晚年的馮夢龍堅持反清復明,而當時北方清軍一路向南進兵,當時的明朝已經非常腐朽了,無法阻擋清軍攻勢,馮夢龍從蘇州到了浙江,聽說南明王朝有一個唐王在福建稱帝,馮夢龍就由浙江台州渡海到了福建福州,他在福州出了最後一本小書,叫做《中興偉略》,這本書就是要給明朝出謀劃策,以實現所謂的“中興”。不久清軍佔領福州,馮夢龍就此不再出現於記錄中,沒過多久就去世了,終年72歲。

馮夢龍的一生主要是搞文學創作,做官只做了4年。他十幾歲時就考中了秀才,在蘇州當地是很出名的秀才,但是後來他考了一輩子始終都考不中舉人。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馮夢龍57歲那年,他實在沒辦法了,他就去補了一個貢生,叫歲貢。歲貢是給他這一類“老秀才”的一個待遇,有點類似於我們如今所說的“同等學歷”,馮夢龍這個貢生不能做縣令,只能做官吏中的吏,於是他就去了丹徒縣(今鎮江)做訓導,在當地工作了4年,得到了一個上司的賞識,這位上司就向皇帝舉薦說馮夢龍這個人可用。但是此時的馮夢龍已經60歲了,而且他不是舉人,更不是進士,硬件條件缺失,於是就決定把馮夢龍派去福建的壽寧縣。

壽寧縣在當時屬於標準的山高水冷之地,城關海拔將近800米,非常偏僻,那麼你馮夢龍去不去呢?馮夢龍去。

為什麼要去?那時候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有個主流的觀念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齊家就是搞好自己修養、搞好家庭,但是如果想要報效天下、報效蒼生,當時不做官是不行的,封建社會並沒有提供其他的渠道。這一點不像現在,現在不一定都要去做官,有很多渠道、做很多事情都可以報效祖國。所以馮夢龍為了實現他的治國平天下理想,山區的壽寧小官,他也願意試一下。

除了這4年的壽寧為官生涯,馮夢龍大部分時間還是從事文學創作的,所以我們現在評價他,往往說他是文學家、思想家、戲曲家。在文史領域,馮夢龍這一生寫了3000萬字左右的作品。最有名的就是他的通俗文藝作品,比如“三言”中的120篇話本小說,這些作品是面向市民百姓的,馮夢龍的思想在當時是比較先進的,以後世的眼光來看,頗具前瞻性。他還改編了大量的戲曲。所以後世對他還有個評價,叫做中國通俗文藝大師。

對於馮夢龍的作品,我大致將其歸為十大類。

第一類叫做話本小說,這也是最有名、影響最大的。代表作就是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各40篇。

第二類是講史小說,最有名的就是《東周列國志》,把春秋戰國幾百年的歷史用很生動的語言改編出來,成為著名的通俗文藝作品。

第三類是馮夢龍採集了民間小曲、民間山歌以及民間笑話之後加以整理、評點並出版。一本叫做《掛枝兒》,主要記錄了當時蘇州的民間小調。還有一本叫做《山歌》,主要是蒐集蘇州地方的山歌。還有一本《笑府》,基本也是蘇州地區採集的笑話。這三本也屬於通俗文藝作品。通俗文學作品是馮夢龍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一個方面,又叫做俗文學作品。這個概念是鄭振鐸先生在《中國俗文學史》中首先提出的,沿用到現在。

第四類就是筆記小品。馮夢龍有四部非常精彩的筆記小品,一個叫做《古今譚概》,就是他把接觸到的過去文獻或者野史裡面記載的內容,以及自己聽到的故事中精彩的東西,都彙總起來並加以評點,其中有不少很深刻的思考。還有一本是《太平廣記鈔》。《太平廣記》本來是當年宋太宗命人編纂的一部大書,馮夢龍看了這書以後,就把裡面他認為精彩的部分抄錄下來,分門別類並也做了評點。還有一本《情史類略》,是專門講古代愛情故事的。另一本《智囊補》,講各種智慧故事的,並附有評點。

第五類是散曲和詩歌。封建時代的文人比較重視的,一個是文,一個是詩。馮夢龍一生寫了很多詩,也出了好幾部詩集,但是很遺憾,這些詩大部分失傳了。我們現在從馮夢龍的《壽寧待志》裡大約能蒐集到十幾首,其他散見的還有一些。馮夢龍還寫了不少散曲,他把自己寫的以及別人寫的散曲編成一本書,叫做《太霞新奏》,也很值得研究。

第六類就是戲曲。戲曲在當時是比較普及的,跟老百姓生活聯繫比較密切。馮夢龍改編了別人的不少戲曲傳奇,主要是把文字比較生澀難懂的部分改編為比較通俗易懂的,大約改編了十幾部,有《墨憨齋定本傳奇》存世。而馮夢龍他自己寫的戲曲大約有兩部,一部叫做《雙雄記》,這是他30歲的時候寫的。還有一部就是他在壽寧當知縣的時候,白天辦公處理事務,其餘的業餘時間就用來寫作,當時寫了一本叫做《萬事足》。

第七類,之前介紹的都是馮夢龍的文學類作品,他還有一些歷史類著作,比如地方誌。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編纂地方誌的傳統,不過在古代的演進過程中,地方誌的發展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往往由當地地方官員主持編纂,實際是請一些文人來撰寫,結果就是各種八股文體、生搬硬套的內容越來越多,反而那些民間的生動、活潑、真實的東西就沒有了。馮夢龍在壽寧任職期間,也編了一本縣誌性質的書,就是《壽寧待志》。他這本書的欄目設計都是從實際出發的,沒有套用舊縣誌的八股形式。為什麼要取名為“待志”呢?他的觀念是,事物都是有個認識過程的,過去的縣誌,肯定有很多東西寫得不清楚,等到我馮夢龍這個時代的人來完善,那麼我馮夢龍寫的縣誌是不是就算完美無缺了呢?當然也不是。我馮夢龍自己寫的也一定有一些不準確不全面的地方,需要“等待”以後的人繼續來補充完善。基於這樣的想法,馮夢龍把這本書叫做《壽寧待志》。馮夢龍去世以後,由於他主張反清復明,所以在清朝統治時期,他的書很多在國內都找不到了。馮夢龍的《壽寧待志》在清代的方誌書裡面還記載有目錄,但是已經找不到書了。直到1981年,壽寧縣把日本上野圖書館藏的孤本《壽寧待志》以膠捲本的形式引進回來,經點校後交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這本書可以稱得上是馮夢龍為官實錄,提供了十分寶貴的第一手材料。

第八類就是史論史評。這些主要是馮夢龍晚年寫作的。清軍入關之後,明朝眼看就要滅亡了,為什麼明朝會滅亡?馮夢龍就寫了一些有關歷史方面的評論文章來分析總結這個問題。

第九類是史傳。這方面馮夢龍最有名的作品是寫王陽明的《王陽明先生出身靖亂錄》。

第十類是儒學研究著作。馮夢龍研究儒學也寫了不少著作。

以上就是馮夢龍作品的簡單歸類。概括來說,馮夢龍在歷史上的定位,最重要的還是文學家,其代表作就是“三言”。

馮夢龍的壽寧歲月

我之前提到,馮夢龍考了幾十年的科舉,始終考不上舉人,一直到57歲做了貢生,60歲到壽寧做縣令,到64歲時離任。馮夢龍到壽寧是明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具體出發的時間是舊曆六月十三日,因為那一天馮夢龍去見他的恩師祁彪佳,是祁彪佳向上級推薦他的,祁彪佳的日記對此事有記載。此後馮夢龍就出發了,根據我們目前的考察,他應該是走水路從蘇州經杭州到衢州。到了衢州之後改走山路,翻過仙霞嶺抵達浦城,再從浦城到建寧府府治建甌去報到,然後再經政和縣去壽寧赴任。當時,政和與壽寧兩縣交界處有個地方叫做石門隘,那裡的山路非常險要,當地老百姓在山上打了一個洞,只能利用這個洞來交通,當地老百姓說有時候需要燒掉三支蠟燭才能走過這個洞。因為旅途艱難,馮夢龍就記錄了自己到任壽寧的日期,那一天是舊曆的八月十一日,也就是說,他這一趟赴任就在路上走了兩個月。

在壽寧,馮夢龍做了四年的縣令。後來清朝的福寧府知府李拔(此時壽寧已不歸建寧府管,劃歸福寧府管)在修訂地方誌的時候,評價馮夢龍在壽寧“政簡刑清,首尚文學,遇民以恩,待士有禮”,也就是說馮夢龍處理政務簡明扼要,不給老百姓增加負擔;處理案件清楚明白;同時重視當地的教育教化;對當地老百姓很好,對讀書人也很尊重。馮夢龍當時有個朋友叫做徐【見圖1】,是福州布衣文人同時也是藏書家,他評價馮夢龍是當時福建57位縣令中工作做得最好的、最有才幹的,但是也是最清閒的。他這個評價很有趣,要想做到最清閒,當時就是不要亂作為,不要去給老百姓增加額外的麻煩,更不要動歪念頭去搜刮民脂民膏,有空就讀點書寫點文章,所以馮夢龍這個官做得很清閒。

馮夢龍這個官是如何做的呢?我歸納了六個字:公正,愛民,清廉。

馮夢龍為官,第一個特點就是公正。就是能夠公正處理案件和糾紛。那時候的縣官,重要職能之一就是斷案,當地老百姓評價縣官好不好,主要看斷案好不好。《壽寧待志》記載了好幾個他的斷案故事。馮夢龍到了壽寧就任之後,得知當地有個地方叫泗洲橋,那裡有一個土豪劣紳叫陳伯進,壞事做盡,無法無天,老百姓都怕他,以前的壽寧縣令也想懲治他但是做不到。因為陳伯進有靠山一直保他。馮夢龍首先派了個公差去泗州橋,通報陳伯進,有人告你橫行鄉里,你得來縣衙一趟。結果陳伯進不給公差開門,還用開水把公差給澆了。公差回來以後,馮夢龍知道對方有勢力還有靠山,於是決定智取。他利用去建甌府城彙報工作返回壽寧的機會,途中突然帶著人抄小路到達泗州橋,一舉擒獲陳伯進並繩之以法,這一下就振奮了民心。

還有一次,有人來縣衙告狀。告狀人叫姜廷盛,是三望洋人。他帶來了他弟弟,他弟弟當時手上被人砍了一刀,鮮血淋漓。姜廷盛說有一個壞人叫做劉世童的,把他弟弟傷了。他還帶來了幾個人證。馮夢龍說我先要調查一下,安排他們先回去。過了不久,那個被告的劉世童也來告狀了,說姜廷盛誣告他。馮夢龍也安排他先回去了。第二天,馮夢龍抄小路悄悄去案發地點,調查事情曲直。到了當地,他去詢問姜廷盛的同族之人,說傷人者是不是劉世童,結果大家都說不是。其中有一個姓姜的秀才說,是姜廷盛砍傷了自己的弟弟,然後惡人先告狀。他說當時瞭解內情的還有姜廷盛的姨媽,於是馮夢龍又去找這個姨媽,姨媽承認當時確實不是劉世童傷人。到此,真相已經確定了。不過馮夢龍還要繼續追查作案動機。於是又經過一番調查,發現姜廷盛在當地是個惡霸,在村裡徭役的分配上屢有不公,劉世童曾經公開反對這種不公,於是姜廷盛就想找機會汙衊報復劉世童。姜廷盛有個弟弟,從小手臂殘疾不能勞動,姜廷盛又嫌棄弟弟白吃白喝,所以他就帶著弟弟去找劉世童挑釁,想讓劉世童傷了自己弟弟,這樣一箭雙鵰。結果不料劉世童不理睬他們挑釁,姜廷盛就急了,抄起一旁肉案上的刀子砍傷了自己的弟弟,然後拉去縣衙誣告。馮夢龍調查之後,正式開審此案。在證據面前,姜廷盛無話可說,只能認罪。認罪以後,如何處罰呢?馮夢龍有自己的想法,他認為如果只是打上幾十板子,這個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所以馮夢龍採取了非常靈活的辦法,他讓姜廷盛認罪之後,又給他一個機會,那就是把他的弟弟帶回家好好調養。並且明確說,如果姜廷盛能夠照顧好他弟弟的生活,那麼就不追究姜廷盛的刑事責任,如果姜廷盛不養弟弟,那就要兩罪合一,嚴懲不貸。姜廷盛乖乖地帶著弟弟回去了。

馮夢龍為官堅持“新官理舊案”。壽寧縣犀溪鄉西浦村有一個繆氏,他家裡有一個所謂的“風水山”,他們家幾百年的墓地都在一座山上,那個山上有很多樹木,結果當地有個土豪就宣稱那個山是他的,要來砍樹。這個官司打了幾十年,連告了縣、府、道三級衙門,久拖不決。馮夢龍到任之後就要“新官理舊案”,處理這個官司,派人去詳細調查,確認這座山的樹木是繆氏的,然後正式宣判。判決之後,還要堅決執行,馮夢龍派了幾個士兵駐在山那裡監督執行,誰要不服從判決就要處罰。

馮夢龍為官,第二個特點就是愛民。封建社會縣令除了能清楚斷案,還要能收上來賦稅。明代中期以後,皇帝因為各種原因,經常額外加稅,老百姓負擔很重,苦不堪言。怎麼辦?馮夢龍也很無奈,他就把從某年開始到某年,上面一共加了多少賦稅,老百姓一共累積增加多少負擔,向上級報告,希望上級來調查研究,體察民情,為老百姓減輕負擔。馮夢龍從“一念為民之心”出發,把“為令之谷”與“壽民之艱”聯繫起來。

馮夢龍做官,第三個特點是清廉。馮夢龍的清廉比較特殊,不是表現在拒絕別人賄賂上,當時在壽寧這種地方,根本沒有人去賄賂他。馮夢龍的清廉是要做事,本來該由縣衙撥款的,但是縣裡財政沒有錢,他就自掏腰包。他到壽寧第一天,就看到壽寧這個地方很窮困,縣城連城門都沒有,這是因為70年前倭寇三次襲擾壽寧,把城門給毀掉了。70年過去了,換了多少任縣官,都想修城門,縣裡卻沒錢,只能往上打報告,結果石沉大海,城門還是一直沒有。馮夢龍到達縣城之後當晚,就聽到老虎的叫聲很大,因為沒有城門,老虎直接溜進城來了,所幸的是當晚沒有傷人,但是咬傷了老百姓的家畜牲口。馮夢龍就決定,城門事關老百姓正常生活,一定要修,他打報告,上面仍舊不批錢,馮夢龍就把自己的薪俸捐出來,帶頭集資,最終湊夠了錢,修了城門。城門修好了之後,還要除虎害。馮夢龍經過仔細查訪,發現當地有個周姓獵戶很擅長捕獸,於是專門請他來製作捕獸陷阱,最終除掉了虎患。

馮夢龍的為官之道還不止於此。

他關心了作為古代縣令不一定要關心的問題。比如發現當地人不看病而信巫師,他要過問;當地人搞冬月燒山取灰,他發現這樣的燒山很容易燒到山林,還專門去提醒山民。

他處理了作為古代縣令不一定要處理的問題,比如說移風易俗。他發現當時的壽寧有重男輕女溺女嬰的惡習。在封建社會,處理這種民間惡習是很不容易的,但是馮夢龍認為事關民生,一定要管,於是他就出了通告,禁溺女嬰,情真意切講了一通道理,然後還配有行政措施、司法措施。規定如果有人溺嬰,周圍人一定要舉報,如果不舉報也要追究,而且還要求各鄉定期要來縣衙彙報情況。

馮夢龍在短短四年的為官生涯中,有激情,敢擔當,不怕勞苦,不怕挫折,盡力而為。他當時已經六十多歲了,經過眾多歷練,能夠從容地應對任職期間的問題。業餘的時間,他就寫詩、寫劇本,帶兒子一起研究儒學,這是他在壽寧為官之外的精神寄託。

由於歷史時代的限制,馮夢龍也有自身不可避免的侷限性。我向大家介紹這一時期馮夢龍的經歷,希望更多的人瞭解馮夢龍,進而繼承和弘揚他表現出來的那些積極成分,我認為這也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份珍貴留存。

馮夢龍在壽寧期間,寫過一首詩,題為《戴清亭》,可以作為當時他的心境寫照:

“縣在翠微處,浮家似錦棚。三峰南入幕,萬樹北遮城。地僻人難到,山多雲易生。老梅標冷趣,我與爾同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