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青島 記憶中的廣東路

我認識青島,是從廣東路開始的。1952年春,我從老家來青島治眼疾,就住在廣東路2號姐姐家,一住兩個月,對市北區有了初步的印象。1957年我來青島讀高中也是住在這裡,直至1960年搬到四川路為止。雖然4年的時間並不長,但我對廣東路的一樓一院,還是瞭解的,不過時間久了,記憶有些模糊。

廣東路,是一條東西走向的馬路,東與武定路頂頭成為“丁”字形,自東至西中間穿過甘肅路、陵縣路、館陶路,到萊州路戛然而止。由於東高西低,馬路像一條黑色瀑布,就有一波三折之感;兩旁稀稀拉拉的刺槐像缺乏營養一樣,瘦弱而細矮,偶爾有一棵大的刺槐,也是孤寂而又寂寞。正如這條路,名不見經傳,路窄而不氣派,所以非常平凡。

精彩青島 記憶中的廣東路


記得廣東路2號和武定路拐角是一個小雜貨鋪,還開一個茶爐,每到早晨,茶爐哨子“吱吱”響的時候,人們提著暖壺或鐵壺來打開水,就有一時的熱鬧景象。小鋪一對老夫妻經營,他倆有50左右的年齡,女的長得不錯,圓臉大眼睛,雖然老了,風韻猶存,她伶牙俐齒,能說會道,全憑她應付顧客。

男的長得老相、矮粗,像一頭老黃牛,不言不語,只知默默幹活。星期天,我有時來這裡坐坐,知道老兩口沒有孩子。有一次,沒有顧客,老太太對我說要過繼我二哥,我想不過說說而已,我說你對我二哥說去,她沒有吱聲就幹別的去了。此事至今記得,偶有所思,就寫過一篇文章《雜貨鋪的老夫妻》發在2015年《半島都市報》上。

廣東路2號至甘肅路,臨街是一排普通二層樓房,紅瓦灰牆,既不突兀,又不裡豎外拐,整齊的一排。現在都被林立的大樓所替代,給人一種舊貌換新顏之感。記憶中,廣東路2號,樓下是一個過道,進去豁然開朗,一個大院開闊了視野。大院地勢東高西低,有一種傾斜之感。大院分前後兩個院,前院有二十幾戶人家,後院又套著一個小院,嚴格說有3個院,形成“品”字型。

精彩青島 記憶中的廣東路


院內大都是平房,在這裡居住的一般是工人、小職員、小學教員、舞女,還有拉洋車的,做小買賣的。我來城市讀書,沒有朋友,星期天感到很寂寞,恰巧,比我小一歲的姜英年就住在小院裡。姜英年父親下落不明,母親是市北區某校的一位小學教師,母子相依為命。

他初中畢業考高中名落孫山,不要看他沒有考上高中,其實他聰明好學,多才多藝,尤其二胡拉得相當出色,有時夜深人靜,拉一曲劉天華的《病中吟》,毫不誇張地說,使人聽了涕淚四條;象棋下得也不錯,沒事在家研究《梅花譜》《象棋殘局》等,我借他的《梅花譜》看過,不過我常常敗在他的手下。那時無以為樂,星期天下象棋,打燈謎,逛第三公園,打發那些寂寞的歲月。

後來,他考入青島造紙廠技校,畢業留廠工作。我搬家之後他也搬了家,再沒有見到他。我曾多次在報紙發表文章提到他,但都沒有得到他的回應和消息。2015年,專門寫過一篇《閨蜜英年》的文章,發在《半島都市報》上,也沒有迴音。只留下一段美好的記憶。至於拉洋車的和舞女的故事,我寫過一篇《洋車張》被多家報紙轉載,不贅。

我姐姐住平房,那是一間日式建築,門是拉門,面積有12平米,還有個小吊鋪。因地勢高,西窗和隔壁警備區宿舍二樓的東窗戶相對,常有軍人的身姿映入眼簾。警備區宿舍建於1950年代初,一般是三層樓房,大部分住的是校官。青島警備區在武定路上,1955年軍人授銜後,每當上下班,一隊隊軍官穿著整齊的服裝走在馬路上,皮鞋踏得馬路“咔咔”作響,莊重嚴肅,雄姿煥發,很吸引姑娘們的眼球。

精彩青島 記憶中的廣東路


那時姑娘擇偶有一個順口溜:一軍官,二機關,三工人,四教員,至死不嫁莊稼漢。這反映出姑娘擇偶的一種複雜的心理狀態。由此我想起一則笑話:一位漂亮姑娘找了一位上尉,另一位平平姑娘找了一位少校。遭到漂亮姑娘媽媽的批評:人家某某長得不如你,找了個“兩吊一”,你卻找了個“一吊三”,多丟人!所以社會形態不光是鶯歌燕舞。

廣東路2號對面好像是倉庫之類,不過有一個軍用合作社,不大,東西價廉物美,但必須有軍人證才可買到,是專供警備區家屬的。這條路大約有十幾米寬,自上而下是斜坡。著名兒童詩人王玉住在28號。王玉,1939年生於山東平度,自幼跟隨父母來到青島,就住在這裡。1958年在青島九中讀高中時,開始在《前哨》發表兒童詩,以後陸續在《上海文學》《北京文學》《詩刊》《湖南文學》《人民日報》《少年文藝》《小朋友》等刊物發表兒歌、兒童詩。近些年結集出版了26本兒歌、兒童詩集。1965年,王玉下鄉到萊西插隊,後結婚生子並定居,退休時是萊西文化館專業作家。


過甘肅路是廣東路34號大院,地勢南高北低,平房錯落有致。我有一個朋友張雲希住在這裡。張雲希,1959年青島師範畢業任青島24中學初中語文教師,語文教學有其特色,因而曾任該校教務主任,其妻子袁封萍任市南區某小學教師。

34號對面是青島警備區宿舍。廣東路和陵縣路拐角曾是青島市北區委、區政府大樓,不過正門開在陵縣路上。

青島國術館是廣東路一道亮麗的風景,古老的建築,斑駁的牆面訴說著古老的故事。史料顯示,青島國術館創建於1929年9月12日,由時任青島市長的馬福祥兼任館長,李鬱庭擔任副館長。1930年3月1日,《青島市國術館月刊》創刊,並提出“用國術的刀劍,斬斷不平等條約的束縛;用國術的槍棍,打倒帝國主義侵略”的口號。

精彩青島 記憶中的廣東路


1931年,沈鴻烈出任青島特別市市長,他對國術館特別重視,提出由政府出面,社會各界捐助,在廣東路建設功能齊備的青島國術館併兼任館長,有武林高手楊明齋、高風嶺、常秉毅、秘道生、尹玉章、紀炎昌、韓冠英等出任教練。同期,膠縣、平度、即墨縣相繼成立了國術館。國士之風昌盛聞名遐邇,當時僅青島市區國術教習所就有151出之多。

日本第二次侵佔青島期間,武術教習活動受到極大的限制,但民間活動從未間斷。青島雖然在日本帝國主義統治下,但武林高手層出不窮,如王子平、韓檜生、楊明齋都長期在青島待過。其中,王子平,早年稱“千斤神力王”,在濟南力挽水車,在青州高舉磨盤,來青島後曾拳打美國拳擊手阿拉曼、德國舉重名手柯芝麥,摔倒日本柔道名手宮本,一是名聲大噪;楊明齋,精通十八班武藝,獨行“孫臏拳32手”,又擅硬氣功,如“鐵板橋”、“油錘貫頂”等。和王子平一樣都是一代武林高手。

青島女劍客欒秀雲更是了得,1934年,著名作家郁達夫來青島休假,受邀到國術館參觀,看了欒秀雲的劍術表演,應約題詩:“堂堂國士盈朝野,不及欒家一女郎。舞到劍飛人隱處,月明滿地滾青霜。”一時傳為佳話。

抗日戰爭期間,原國術館副館長、青保總隊長高芳先率領青島部分國術館人員,參加青島嶗山抗日遊擊隊,報國殺敵,立下一定的功勞。

俱往矣,歷史如雲煙。但是,國術館卻是青島國術發展的一座豐碑。

(作者簡介;作者侯修圃 系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東作協會員、青島當代文學創作研究會名譽會長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