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做有声书,难度在哪里?此时进入,晚不晚?

这次疫情期间,不少出版社开始探索、扩大有声书业务,一些疫情相关的图书也选用有声书的形式来进行传播。

那有声书到底如何制作?出版社现在开始这块业务晚不晚?能否盈利?

针对这些问题,木铎书声采访了【番茄君】。他有过多年出版业从业经验,现为喜马拉雅有声书策划,负责对接出版机构、文化公司和个人作者。

1. 除了喜马拉雅之外,现在有声书的平台还有哪些?

番茄君:喜马拉雅在音频这一块,在国内是独角兽,官方数据是占据73%的市场,2019年达到6亿用户。其他如蜻蜓FM、懒人听书、荔枝FM、考拉FM、企鹅FM都占据一定的时长份额。

再比如掌阅等电子书平台也有听书功能,一些大的自媒体如十点读书、得到、樊登读书会在开发APP后,也都有知识付费、有声书等功能。

还有就是小鹅通、新榜这种第三方技术服务平台,也有知识付费。但知识付费和有声书怎么界定,我觉得还需要业界人士去探讨。

出版社做有声书,难度在哪里?此时进入,晚不晚?

2. 出版社做有声书,是利用现有的第三方平台好,还是自建平台比较好?为什么?

番茄君:我觉得有声书和电子书存在一样的问题,本质上是版权和流量的问题。

第三方平台往往流量大,但存在一个推不推的问题。一般跟出版社签的付费书,喜马肯定是要强推的,因为喜马也占分成。

出版社的优势是版权,但自建平台需要考虑资金、技术、流量的问题,除非是内容在业界具有一定的垂直性甚至垄断,否则很难做起来。

我的一个建议是,出版社成立专门的有声书制作部,先把音频做出来,根据自己的业务发展需要,与第三方平台进行独家或一般授权的合作。签独家还是一般授权,放在第三方平台还是自家平台,主要看出版社自身的版权规划和实力、规模吧。

出版社自制或授权,需要了解平台方需求,凡是平台方看上的内容,要积极合作,目前分成的模式比较利于双方,而且会获得资源支持。把着专有使用权不放,版权一旦过期,回到作者手里,出版社就吃亏了。毕竟,大量优质大众类出版资源不在出版社,而在民营书商或作者手里。

3. 有声书对于出版社的业务来说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转型的机会,还是可有可无?

番茄君:与电子书比起来,有声书的前景更好。

比如在美国,有声书起初是为盲人使用的,是小范围的产品。后来移动互联网兴起,手机收音、听放更加方便,一些音乐、音频平台就起来了,有声书也享受了增长红利。

比电子书更具优势的是,有声书和纸质书不是一个互相取代的关系,人们听过一本书,如果觉得好,很有可能再买一本,而电子书在这方面就差些。

所以出版社长期畏惧电子书会影响到纸质书的销售,对于有声书自然也是有点担心。我觉得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出版社可以参与到有声书的制作和授权、分发中去,这可以利用图书的衍生权,而且也不影响到影视改编权等其他衍生权。

4.

现在出版社做有声书是什么情况?大概有多少出版社在做?

番茄君:虽然都意识到有声书可能是一个增长点,但实际真正大规模投入到有声书的制作、授权、分发的还不是太多,比如录制困难、费用拿不准等等,都是出版社的顾虑。

从喜马拉雅平台的统计看,全国近600家出版社有一半以上开通了喜马号,但上传、合作的有声书参差不齐,有的只合作了一两本,有的则是上百本。有的只想卖版权,不参与制作;有的则投入人力物力,专门做有声书。

整体看,还是处在一个刚刚开始的状态,很多民营书商也是非常犹豫,但有的靠几个爆品已经赚得盆满钵满(比如《平凡的世界》)。

出版社做有声书,难度在哪里?此时进入,晚不晚?

喜马拉雅APP上的《平凡的世界》播放量已打788.9万

5. 您了解到的,哪些出版社在有声书方面做得很好,好在哪里?请举例。

番茄君:中信出版社、新经典文化、上海译文都是做得挺好的。

中信和上海译文,有声书的数量很多。新经典文化,则在品类的选择上很成功,比如《平凡的世界》播放量就非常大,《人生》的有声版卖得也不错。

6. 出版社做有声书,难度在哪里?

番茄君:一个是录制,一个是推广。录制这块包括主播的挑选、音频的制作、录制费用。难度可能在费用的计算上。但像喜马拉雅这样的音频平台,因为有大量主播可以合作,出版社也可以独家授权给喜马拉雅,只是在分成比例上会降低。

7. 请描述一下有声书的制作过程,有哪些注意事项。

番茄君:第一步肯定是选题。什么样的平台适合推什么样的书,需要提前了解,否则事倍功半。

第二步是寻找、选择主播。

第三步是对书进行有声化改编,最好与主播沟通。改编有单播、双播、多播等形式,究竟哪种好没有统一的标准,都在探索。比如喜马投入上千万为《三体》做新型广播剧,结果效果一般。

第四步是主播录播,喜马一般要每段15分钟以内的音频,其他平台各有要求。

第五步是对音频进行制作,是主播本身就会制作,还是出版社专人制作,还是外包给第三方制作(比如喜马),这个看情况。

第六步,成品出来后,和平台签约、分发或在自建平台上分发、推广。

8.

哪些类型的书适合做成有声书?

番茄君:小说、历史、传记以及常销书、实用类书籍都比较适合,基本是大众图书。教育类图书和学术图书不太适合。

出版社做有声书,难度在哪里?此时进入,晚不晚?

喜马拉雅人气精选排行榜

9. 有声书的用户和出版社的纸书读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有声书制作完成后如何去吸引用户?

番茄君:相同点就是大众图书的读者,不同点是有声书的大众更加宽泛,有可能是平时不读书的人,比如老人。

如何吸引用户?更大程度上取决于跟平台的合作关系,平台站内推广很重要,站外则需要出版方、主播、作家给与支持。只有站内、站外联动推广,才会带火专辑。

10. 有声书的盈利情况如何?是靠什么方式盈利?

番茄君:在喜马,盈利还可以。有喜点购买、VIP畅听。因为有声书多少都会放出一些试听的集数,这使得消费者可以“试用”,体验很好。

同时,如果版权方同意,还可以由品牌方冠名“请客”免费给读者听,这使得图书具有了媒体性,多了一种盈利模式。

出版社做有声书,难度在哪里?此时进入,晚不晚?

喜马拉雅上,《平凡的世界》前20集为试听集

11. 您觉得有声书的市场前景怎么样?出版社此时才进入有声书市场,晚不晚?对出版社有什么建议?

番茄君:市场前景还是相当不错的。由于有声平台本身兼具媒体和出版两种属性,授权和自制多种合作方式,出版社有多种可能性利用图书的衍生权进行变现。

因为这个市场方兴未艾,出版社此时进入并不晚。希望出版社能够积极拥抱互联网,探寻图书的更多可能性吧!

出版社的数字出版并非只有基金资助一种方式,图书的有声化走市场这条路是可行的,免费可以为纸质书导流,付费则可以直接盈利。

“爆款”新书逆势而生的秘密,我们告诉你!

国际书业并购案频仍,为何?

出版业知识产权治理迎来新契机

©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