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你會推薦公筷聚餐嗎?

根號視界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

讓人與人之間保持適度的距離

由於病毒可通過飛沫及近距離接觸傳播

圍桌共食、不用公筷的就餐方式

也給病毒傳播提供了便捷的途徑

所以使用公筷又走進大眾視野

早在十多年前鍾南山院士就呼籲過,在家庭中也要使用公筷。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鍾南山院士向公眾詳解家庭衛生消毒重點時,也強調家庭用餐應使用公筷。

隨著餐飲行業恢復營業,經過疫情大考的人們開始重視使用公筷,但多數飯館、酒店的服務仍然沒跟上來。據瞭解,現在不少餐飲門店生意熱鬧,戴口罩、測體溫、登記信息等防控流程一項不缺,然而進入食用環節便打回原形,店家不提供公筷,客人們拿著自己舔過的筷子在鍋裡上翻下涮。顧客徐先生說:“餐廳沒放置公筷,自己也不好意思要,只好將就一頓。”

用公筷可不是“瞎講究”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感染控制科主任、主任醫師劉衛平介紹, 多人聚餐時不使用公筷的最大弊端,是傳播病原微生物。就餐者的唾液由私筷直接接觸飯菜,這些飯菜就很可能沾染上病原微生物,再經由其他人的私筷被送入口中,引起交叉感染,增加疾病感染風險。

“比如,能誘發胃癌的幽門螺旋桿菌就存在於感染者的牙菌斑和唾液中,在不分餐的情況下,筷子很可能成為病菌的傳播媒介。”劉衛平說。

數據顯示, 中國屬於胃癌高發國家,成人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率高達60%。聚餐時,大家用私筷同吃一盤菜,只要一個人體內有幽門螺旋桿菌,就可能傳染給其他人,這也是不少家庭“一人得病,全家感染”的重要原因。

除了幽門螺旋桿菌,感冒病毒、乙肝病毒等也會因此傳播。世衛組織統計數據表明, 唾液是疾病傳播的主要途徑之一,很多疾病都是在互相夾菜、公私筷不分中悄悄傳播蔓延的。

在這場疫情中,因為聚餐引發的感染屢見不鮮:南京一家庭聚餐導致9人陸續感染,南昌周某一行人多次組織好友聚餐導致52人接受醫學隔離、先後9人確診,這也讓人們在減少聚集的同時,反思飯桌上的安全。

關於就餐,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在家吃飯時:

1、固定餐具:每家庭成員有自己的碗、筷子、勺子、水杯,外形或顏色上容易辨別。

2、踐行分餐:把做好的飯菜直接分到家庭成員的盤子、碗裡面,大家只是圍坐在桌子上一起吃飯。

3、公筷公勺:不能分餐,每個人使用自己的碗、筷子和勺子吃飯,在每個菜盤、盆、鍋等盛食物的容器上,放上公筷公勺,每個人都用公勺公筷夾、盛食物。

4、兒童餵養:鼓勵孩子儘早獨立進食。對不能進食的嬰幼兒,家長或監護人一定用適當的方式感覺孩子食物的溫度,嚴格禁止用嘴嘗試孩子食物、幫助孩子咀嚼食物、口對口餵食孩子、與孩子共用餐具等做法。

二、餐館就餐時:

1、提倡帶上自己的筷子和勺子,把餐館的餐具作為公筷公勺。

2、使用餐館的餐具,主動要求在每個菜盤、盆、鍋等盛食物的容器上配備公筷公勺。

從現在開始,從你我開始

多一雙公筷,多一份保障

希望“公筷意識”能深入人心

讓“分餐進食”成為文明餐桌的標配

多一雙公筷,多一份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