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金蓮究竟是怎麼回事?

育兒奶爸


“三寸金蓮”這種說法來自於過去婦女纏足的陋習。人們把裹過的腳稱為“蓮”,而不同大小的腳是不同等級的“蓮”,大於四寸的為鐵蓮,四寸的為銀蓮,而三寸則為金蓮。三寸金蓮是當時人們認為婦女最美的小腳。

據專家考證,纏足起源於五代的南唐(937-975)時期,但直到北宋神宗(1067-1085)以前,婦女纏足的並不是很多。南宋時(1127-1279),婦女纏足的現象已經逐漸增多。陳亮在給朱熹的一封信中就表示,女子纏足是一種美,而且女子必須在幼年時就開始纏足。但一般來說,兩宋時期纏足者只限於上流社會、富貴人家,至於普通百姓還是不纏足的,而且即使是富貴人家也多不纏。

元朝之時(1271-1368),其建立者蒙古人本來是不纏足的,但是在入主中原以後並不反對纏足;相反,對於漢族女子纏足持讚賞態度。在元代,婦女纏足繼續向纖小方向發展。但蒙古族婦女一般是不纏足的。

明、清之時,婦女纏足的現象更為普遍,可以說是纏足的鼎盛時期。明朝(1368-1644)時,女子纏足在各地發展特別迅速,當時有兩個地方尤為典型。一是山西大同及宣德府,成了全國著名的纏足地區,受到金蓮迷們的關注,連明武宗都要到那兒去選美。二是四川和湖北,據說,明末張獻忠在四川血腥割刖婦女小腳,堆積成山,名曰“金蓮峰”,後來攻佔湖北,再度施暴,由此可見當地纏足十分風行。

在明朝宮廷裡面,纏足之風也是很盛的,皇帝也特別喜愛小腳。如崇禎皇帝(

1610-1644)就是一個小腳迷。周皇后的雙足不是很纖小,而田貴妃的腳很小(不過三寸),袁貴妃的腳要比田貴妃的大一些。有一次,崇禎皇帝在周皇后的面前讚美田貴妃而貶損袁貴妃,周皇后以為是在暗諷自己,結果很不高興。

清朝之時(1644-1911),纏足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清朝的建立者是滿族人,而滿族婦女本來是不纏足的,所以在滿族人入關之初是反對纏足的,一再下令禁止纏足。例如在康熙三年(1664),就下詔禁止康熙元年(1662)以後出生的女子纏足,違反者拿其父母問罪。但風俗所及,一時難以禁止。到了康熙七年就只好罷禁。這樣一來,纏足之風一浪高過一浪。

當時不但漢族女子纏足,而且滿族女子也纏足;與漢族女子稍有不同的是,滿族發明了一種有別於漢族三寸金蓮的新的纏裹式樣——“刀條兒”。“刀條兒”在光緒中葉最為盛行,八旗女子無人不纏,由於纏成的腳既瘦窄又平直,有如利刃,故名“刀條兒”。

清末山西大同還舉辦“亮腳會”。每年農曆六月初六,婦女都坐在家門口,伸出小腳來供過往行人觀賞品評。腳最小、繡鞋最精緻的女性得到的好評最多,也最能博得男性的歡心。

纏足之風殘害婦女,歷史上一直有人對此表示反對。但纏足之俗被逐漸取消,那已經是晚至近代的事。

太平天國禁止纏足。其領導人洪秀全主張男女平等,提倡婦女天足。太平軍進入南京後,他下令婦女不準纏足,違反者斬首。

康有為在戊戌變法時期,專門上了一道奏摺《請禁婦女裹足析》。梁啟超也對纏足提出尖銳批評。

在20世紀初的中國,各地都興起了一股革除纏足陋習的運動,提倡天足、放足,認為“放的是文明,纏的是野蠻”。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1912年3月,南京臨時政府大總統發佈了關於禁止纏足的致內務部令。黃炎培對此有個回憶說:“女子裹腳從此解放了,已裹的放掉,已經裹小的也放大,社會上很自然地一致認定,民國紀元以後生下的女兒,一概不裹腳。”

然而,纏足之風畢竟在中國已經流行了近千年,民國後,又經過幾十年的努力,裹足陋習才徹底清除。


洪良


在過去,無數中國女孩在童年時代都要經歷一個痛苦的儀式:從五歲左右開始,雙腳就被緊緊裹住,以便在成年後有一雙漂亮的三寸金蓮。當時,人們把婦女裹過的腳稱為“蓮”,不同大小的腳就是不同等級的“蓮”,其中三寸為金蓮。三寸金蓮被認為是女人最美的小腳。

關於三寸金蓮的起源,可謂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在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就已經有了小腳的痕跡。傳說大禹治水時,曾娶塗山氏女為後,生子啟。而塗山氏女是狐精,她的腳很小。又有傳說,商紂王的妃子妲己受寵,宮中女人便紛紛仿效,也把腳用布裹了起來。

根據民間傳說和歷史記載,“三寸金蓮”的起源有多種說法。

請輸入圖片描述

相傳,秦始皇廣選天下美女時,就把小足列為美女標準之一。當然,那時的小足應當是天然纖足,並未纏過。但由此可以看到,小足當時已經成為評價女子美醜的條件之一。兩千多年來,甚至在今天,仍有以足嬌小為美的思想觀念存在。

據《南史·齊東昏侯記》中記載,南齊東昏侯曾命宮女用金箔剪成蓮花貼在地上,然後讓備受寵愛的潘妃在上邊走,一步一姿,千嬌百媚,走過的路上就像開出了許多金蓮,這就是所謂的“步步生蓮花”。雖然沒有足夠的史料證明當時的女子已經纏足,但可以肯定的是,那時已把“金蓮”與女子之足聯繫在一起了。

在民間流傳最廣的是隋煬帝的故事,相傳隋煬帝東遊江都時,徵選百名美女為其拉縴。一個名叫吳月娘的女子被選中,她痛恨煬帝暴虐,就讓做鐵匠的父親打製了一把長三寸、寬一寸的蓮瓣小刀,並用長布把刀裹在腳底下,同時也儘量把腳裹小。然後又在鞋底上刻了一朵蓮花,走路時印出一朵朵漂亮的蓮花。隋煬帝見後龍心大悅,召她近身,想玩賞她的小腳。吳月娘慢慢地解開裹腳布,突然抽出蓮瓣向隋煬帝刺去。隋煬帝連忙閃過,但手臂已被刺傷。吳月娥見行刺不成,就投河自盡了。經過這一風波之後,隋煬帝下旨:日後選美,無論女子如何美麗,裹足女子一律不選。但民間女子為紀念吳月娥,便紛紛裹起腳來。因此,女子裹腳之風日盛。這一說法在運河一帶的民間廣為流傳,如同吃粽子紀念屈原一樣,都是一種有可能的民間傳統習俗。

當然,目前史學界一般認為“三寸金蓮”還是起源於五代南朝。中國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先生在《中國史綱要》一書中說道,中國婦女纏足從五代便開始了。

纏足始於五代之說,源自南唐李後主的一位嬪妃。傳說,這位嬪妃能歌善舞,李後主專門製作了高六尺的金蓮,用珠寶綢帶瓔珞裝飾,命她以帛纏足,在蓮花臺上翩翩起舞,從而使舞姿更加優美。

以上幾種說法,雖然分岐很大,但它們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起源於宮廷。可以說“三寸金蓮”最開始是最高統治階層奢侈的象徵,隨著時代的變遷,“三寸金蓮”才從皇宮內院走向了民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