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之後再無中國,什麼意思?

清純的農夫山泉


為什麼有人說“崖山之後再無中國”?

這句話後面還有一句,“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中國”。要明白這句話的會義需要追溯中日關係。這種說法是日本人別有用心!

日本人的民族性格就是欺軟怕硬,在盛世唐朝直到宋朝,中國是神話般的存在。日本一直都是中國的學生,是中國的藩屬國。直到宋朝滅亡,帶給日本人深深的震憾,大中國在他們心目中神話破滅。到了明朝,日本要求與中國平等對話,結果明期被滿清打敗,取而代之。日本人開始野心勃勃,自己開始以中華自據!且一直把自己叫做中國!



“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中國”,這句話在很大程度上是日本人篡改過來的!

歷史上的中國,很多朝代都是漢人朝廷,而宋朝(南宋)在與元朝軍隊在崖山之戰後,就滅亡了,所以就有人說,崖山之後無宋朝。而漢人統治的明朝,後來又被滿清打敗!漢人的正統統治兩次被打敗,就有人說,中華文明就斷壟了!錢謙益在《後秋興之十三》中寫到,“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日本人據此炮製出“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之之後無中國”的口號。製造了“華夷易位論”,並有了後來入侵中國種種罪行!



中華文明不僅僅是漢族的文明,是56個民族的大團結,大融合。歷經五千多年而不衰!

閒暇之時,學習一下歷史,與各位共勉。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關注村姑說村事,我們有緣再相會。】


村姑說村事


“崖山之後無中國”,這句話的原型出自後明的錢謙益《後秋興之十三》: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更無魚腹捐軀地,況有龍涎泛海搓?錢謙益東林黨領袖,南明福王朝廷的禮部尚書,投降清朝後被人鄙視。以後反清復明,兩度入嶽,傾家蕩產。他做這首詩的時候聽到南明桂王被害,可能為自己失節做懺悔。但是,現在將“崖山之後無中國”引申出來許多含義,其中之一就是中國的炎黃子孫被打斷,儒家的一脈相承不存在了。

中國現在有56個民族,其中漢族佔92%,怎麼會有那麼許多漢族?實際上,漢族在二千多年來由許多遊牧民族融入而成的,融入的前題是先殺戮後融入,再殺戮再融入,融入的最大的推手是在這塊農耕土地上,漢字、漢姓、漢文化、漢語、儒學將所有的遊牧民族融入到農耕民族的漢族中來。

蒙曼老師說:秦國先祖是西戎。人們紛紛指責,說是《史記》中指出,秦的祖先是顓頊的孫女叫女修,女修吃了一隻燕子蛋,生下兒子大業,大業輔助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賜姓嬴。嬴的子孫秦非子在周孝王養馬,被周王封在附庸。說到底秦也是炎黃子孫。

其實1993年,在甘肅禮縣大堡子山上發現了陵墓,考古人員進行了挖掘,證明是秦人皇家先人墓地,被稱為“西垂陵園”,這也證明了秦人第一陵園,實際上是秦祖、秦族、秦文化根基所在地,被稱為“西犬丘”,也就是說秦人早期是甘肅的西戎。在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第二次就規定:父子、兄弟不能同住一室,要分室居住。什麼意思呢?原因是秦進入中原,還有遊牧民族的茹毛飲血的習慣,他們是父子同淫一個女人,兄弟之間與多名女人混婚。商鞅變法不是為了禮教,而是為了稅收,一家一戶能夠收稅。從這些來看蒙曼老師說的是對的,秦的祖先是西戎。

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實際上是一個西戎打斷了周朝禮制的諸侯國,儒家認為秦是大孽不道,秦始皇是暴君。西漢時,司馬遷小時候起矇老師是孔子的後代孔安國,他年輕時經常去聽大儒董仲舒上課。司馬遷寫《史記》,儒家的觀點根深蒂固,引用了許多孔安國的典籍。《史記》中“五帝本紀”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梳理上古帝王們的血緣關係,讓七國庶民和各地區自己認同始祖都同出一源,這一源頭就是炎黃。由於五帝離開司馬遷的時代也有二千多年了,許多儒家的典籍都是神話故事。司馬遷寫“五帝本紀”的目的就是為了漢朝的大一統,這樣一來奠定了我們漢族的根基。

晉惠帝時八王之亂,遊牧民族開始進入中原,發生了五胡亂華,中原的漢族差一點被全部殺光。歷史上發生了第一次《衣冠南渡》。從中原地區建立16個遊牧民族的朝代到北魏鮮卑的統一,當時沒有看到有漢族出現。北魏孝文帝開始漢化,將105個鮮卑姓改為漢姓,並採用漢字、漢文化、漢官制,也沒有看到漢族出來。北魏分裂成西魏和東魏,後西魏變北周,東魏變北齊。北齊是“禽獸王朝”;北周宇文泰又將漢化的胡人又變成了鮮卑人,也沒有看到漢人。北周的普六茹堅統一了中國,又一次漢化,將自己的名字改為楊堅,用漢字、漢姓、漢官制。從304年五胡亂華開始到618年唐朝建立,三百多年來中間沒有看到漢人,想不到唐朝一建立,就變成了漢人,真是不可思議。

唐朝建立,先後發生了二次內亂,第一次內亂是“安史之亂”,歷史上發生了第二次《衣冠南渡》;第二次內亂是“黃巢造反”,這是第三次《衣冠南渡》,這二次先後衣冠南渡的人,到達南方被稱為客家人,實際上都是漢化的胡人。原因是,在幾百年中,大量的匈奴、氐、鮮卑、羌、柔然、回紇、突厥等遊牧民族都漢化了,變成了漢族。中華民族從古羌純漢族轉變成通古斯民族。

唐滅,建立了五代十國,宋朝實際上也是唐朝分裂出來的一個國家。它的北面有契丹遼國、西北有党項西夏、南有大理、西南有藏藩。金國女真滅掉了契丹遼國,後又滅掉了北宋,北宋有第四次《衣冠南渡》。蒙古崛起,先後滅掉了女真金國和當項西夏,以後又將南宋和大理滅掉,建立了元朝,這也是“崖山之後無中華”的來歷。明朝建立以後,大量的遊牧民族又一次轉化為漢族,他們是沙陀、契丹、突厥、党項、女真、蒙古、回紇等。滿清滅了明朝,到了民國建立,滿族許多人都變成了漢族。

所以說,中國土地上有92%的漢族,都是漢化的胡人,我們這個民族從唐末的通古斯轉化為蒙古人種。只不過我們都使用漢語、漢字、漢姓、漢文化,大家都承認都是炎黃子孫!


張律明


初次看到崖山之後無中華我不甚理解,看了資料,算是明白了個大概,崖山之後無中華這句話起源於明末錢謙益的"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詩中提到的崖山指的是宋元崖海戰,宋亡,十萬人跳海!

其實錢謙益只是寄託一種情懷,或更多的是為自己貪生降清尋找心理安慰。(水太涼)

這兩句的意思是宋以後,中國的各個朝代和人民已沒有了:中華文化,中華傳統精神,中華習俗等,反正就是沒脊椎了!

後來這兩句這麼流傳,是日本人的刻意宣傳

日本人當初侵入中國時,打的旗號就是驅除韃虜,他們以中華正統自居,從而美化他們的侵略行為,甚至在中日簽訂琉球協議時,日本要求中國不能以中國之名落款,而要以大清國落款。

別有用心的日本人利用了我們文人的民族情懷,美化侵略行為,用心極其險惡。

華夏沒了嗎!

那我們這十幾億人,算那樣。

中華文化沒了嗎!

文字是文化的載體,文字在文化就不會亡,別的如服飾,習俗等都是附著表面的東西,隨各種外部條件變化改變中,祖先留下的各種經典我們還在學習,詩詞歌賦能意會,歷史幾乎人人都知,中華文化就在每個中國人骨子裡。

禮義廉恥是多少國人做人的教條。

中華的精神沒了!

從元朝明朝清朝到至今,多少英雄,如滿天繁星,我實在無法一一寫出。

為了找尋國家前途,為反抗外國侵略,為了讓中國進入工業化等等多少國人前撲後繼,這些不是中華精神,是那樣!

若真沒中華精神,就沒有凝聚的力量,中華民族能在虎狼圍視下生存到如今!

俗語說風水輪流轉,國家或民族哪有長盛不衰的,翻下世界歷史,有麼?

我們確實丟了許多傳統思想,但也可以有選擇的撿回來。融合西方部分先進的思想,形成新的中華文化。時代在進步,中華文化也不應該一成不變。

若把再這兩句掛在嘴邊,那山頂洞人適合他

壯哉!我山頂洞人,無和親,無割地,無賠款,無歲幣,天子守洞口,君王死叢林,鳴條之後無華夏,牧野之後無中國


蓉兒不姓馬


“崖山之後,再無中國”出自明末清初錢謙益的“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的詩句中。

然而這是個誤傳,中國並不像印度那樣,徹底被別人毀滅民族文化的國家。這首詩是詩人當年的悲憤,並不代表中國文化被人徹底摧毀了,從歷史上來看,元朝80多年在朝代,清朝300年,都不能摧毀中華文化,最終確實被漢族文化給顛覆了,並恢復了自己民族的文化。

日本人曾想顛覆中國人的自信,打擊中國人的意志,並推出中國支那說,文化斷層說,其亡我之心是天下人皆知的。日本通過中國的文化來復興日本國,來實現自己的治國之策,便出現了日本明治維新興盛的年代。為了“回報”中國,卻以各種各樣的方法來禍害中國人和中國人的思想。西方也出現了中國金融危機論,中國威脅論,美國以“美國優先”,來犧牲其他國家的利益,用自己的發展反過來再一次威脅世界。

現在的中國,並不是出現了真正的斷層,反而是出現了文化復興祥瑞的初始端倪。本民族的文化智慧,難道還要被夷狄之國所奪乎?是智者是愚者,從見解中就可以看出,從言論中可以看出。

圖/來源於網絡


心智無礙暢遊虛空


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說別的,重點意思在於,崖山、明亡之後,中國精神一蹶不振,漢人反抗精神幾乎被消磨殆盡,大批知識分子依附於外族政權,做了奴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