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關爲什麼沒有推行滿族語?

任一禾


根據歷史記載來看,滿清入關之後的確是推行滿族語了,而且滿清統治階級的目標就是讓漢人全部學習新的語言,與剃髮易服一起推行,可是剃頭簡單。想要推行新的語言這可不容易,試問一下要一個老頭去學一門新的語言,那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突然要一個人去學習新的語言,小孩子或許可以,稍微上點歲數,讓他去學新語言真的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所以說清朝統治者不是不想,只不過是做不到。在這裡提一組數據,清朝建立初期漢人應該是八千多萬,滿族人不到三十萬,人數相差太大。

清朝剛開始推行剃髮易服的時候,為此可是死了不少人,甚至於有一個城池因為不願意剃頭,一直強硬到底,最終被屠城,實行這個都如此困難,更何況是學滿族語。不得不說的就是清朝統治者非常的聰明,他們知道如何統治諾大的中國,這一點和元朝統治者有很大的區別。

清政府想要長久統治,就必須接受漢人的文化,畢竟人數基數放在那裡,就連清朝的統治者自幼都接受漢人文化,接受儒家思想。所以他們也願意使用漢語,有趣的是一開始科舉考試,清朝統治者使用的是滿文,漢人直接不去考,這就令統治者非常尷尬,本來要招一批有才之人,結果連考試的都沒有。

清政府認識到絕對不能推行滿文,而要用漢語,推行滿語是不現實的。這個時候的清政府也不想繼續推行滿語了,於是這件事便不了了之。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清廷建立政權穩定之後,頒佈了剃髮令。規定全國上下所有男子必須剃髮留辮,就連服飾都要改穿滿族風格的服飾。但此項政策遭到了漢族百姓的強烈抵抗,漢族自古便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傳統,身上平時都不敢有損傷,何況是頭髮?這項政策推行的後果就是全國各地引發了大大小小的起義,揚州城更是因為反抗“剃髮令”慘遭屠城三日。血腥的鎮壓才勉強使得百姓屈服。只是推行“剃髮令”就遭到這麼大阻力,可想而知,如果滿清朝廷想“改文易字”強行廢除韓漢字,推廣滿文,估計再血腥的鎮壓都難以抵擋百姓的反抗情緒了。語言才是民族的根本。


清初期,與其說是滿族人打下的江山,不如說是靠漢族官員的幫助打下的江山。明末期一大批漢族官僚,諸如:范文程、洪承疇、祖大壽等等,都投降了清朝。依靠這些漢族官員的幫助,清朝才能以席捲之勢踏遍江山。並且,由於滿族是少數民族,在朝廷上不得不任用漢族人以起到安撫人心的作用,這些漢人從小接觸的都是儒家文化,臨時學習滿語根本來不及。且漢語作為當時的普遍語言,在地區的交流中是必不可少的。

漢族自古以來在華夏大地上就是人數最多的民族,在中國歷史上也基本都佔據著統治地位。經過上千年的發展,漢族文化和語言已經非常完善,並且普及全國了。人們都已經習慣使用漢語了,這是從骨子裡的習慣和認可。但是滿語的歷史卻很短,努爾哈赤時期才創立。故只經過數十年發展的滿語,遠不及經過數千年發展的漢語體系完善。並且使用漢語人數之多波及全國,滿語始終只是一門少數民族語言,如何都抵不過漢語數千年的文化底蘊,這也是滿語不及漢語的致命的原因。


清史龍捲風


首先,滿語是一種很低端的語言,很難進行復雜的、精確的表達。語言的本身沒有優勢。這也是無法大規模推廣的根本原因。其次,漢族的人口遠多於滿族,在沒有發達教育體系的古代,想普及一門外語根本不可能。再者,清朝的統治者自己都更願意說漢族而非滿語!


朱哥哥168425860


實際上所謂的滿人都不會滿語。滿洲人以及後來的旗人都不是一個民族。這是一個掠奪集團。會滿語的核心人數很少。要是推行滿語不就露底了嗎?只有明朝的文官太傻分不清楚關外人把他們全推到了敵對方。


奧義瑜伽


我幾句話就說明滿語不可能取代漢語:

由於滿文也是努爾哈赤時期,借用蒙文字母,剛剛誕生不久的。

對於滿人來說滿文和漢字都是新鮮的文字。

相比漢語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加上滿語自身成熟的不完整(語言的發展需要時間)。

所以取代漢語是不可能的。



思密達lee


一 滿清不是不想 而是實在做不到 剃髮易服其實就是其迫使全國滿洲化的開始 但剃髮易服面對的抵抗有多麼的強烈想必大家都清楚 在已佔領地區本來已經開始初步穩定的統治秩序因為這項政策又開始動搖起來 只是滿洲以區區十幾萬人馬面臨漢人的汪洋大海 恐懼感實在太強 所以推行這項政策決心至死不退 血腥鎮壓 最後才撲滅反抗之火 如果說髮型服裝是一個文化的外在表象 那麼文字和文字所傳承的文化精髓是一個文明傳承的核心載體 文化的符號可以消滅幾個 但是文化精髓不可能被消滅 其實滿清能武力佔領中國離不開漢人士大夫的支持 而爭取漢人士大夫的支持離不開穩定漢人士大夫存在所需要的土壤 這個土壤就是儒家思想 儒家文化 強制廢除漢語那就等於全面否定中國的一切 那所激發出的抵抗烈度是滿清萬萬抵抗不住的

第二 還有一個原因是滿清要想穩定統治必然要穩定經濟秩序 滿語初創 是一種不完善的語言 漢語幾千年的文化傳承 發展非常完善 底蘊豐富 對人民經濟生活的交流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強制推行不完善的語言不要說文化和經濟的發展 就是基本生活交流都不可能進行下去 那如何穩定和發展經濟呢 經濟崩潰統治自然不穩定 滿清自然不會如此選擇

個人淺見 歡迎批評指正


史進士


為了看戲聽小說,入關之前就開始放棄滿語了,那時滿語就開始消失了,滿族個個是戲迷,連跳大神供奉的都是戲曲小說裡的神話人物。事實第一個完全放棄滿語的就是努爾哈赤,他給漢人當過廚子。


萬年老山參


滿清認為統治中國需要漢人扶植鞏固政權,如果不是王朝末期吳三桂之類的漢奸叛變,滿清是一點入關的機會的都沒有。同時,旗人百萬不到,又不是普遍教育,那些旗人老百姓連滿文都不懂,你到哪裡去那麼多教師開辦那麼多學校,對於皇帝來講,只要家族統治的地方大,用各民族的人管各民族的地方就行。而且,關內的科技都是漢人所創造,所用的文字均為漢字,所有的科技傳承和創新均為漢語,強行推行滿族語,會造成漢族老百姓的反感和厭惡,甚至有可能會產生群眾暴動,加之清朝入關後根基不穩。所以,清朝入關後沒有推行滿族語,而是讓老百姓繼續使用漢語。


聊點歷史上的那些事兒


滿清本身就沒有什麼文化文字,何況才幾百萬人,怎麼可能在幾萬萬的漢人中推廣他們的文化;也是滿清統治者高明之處,就是用漢文化統治漢人,如果是強行推行滿清文化就必然受到漢人的反抗,就不是替明朝掃除叛逆,名正言順地統治整個中國!


藍惠平491


滿族為入主中原作足了準備。色括在思想文化方面。滿族頭兒自和文化底蘊不足,全盤接受中原文化。自已先被中原文化同化,遑論推廣滿語?我舅母就是滿洲貴族後裔,一口”京片子”,一手工整毛筆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