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攻城時,第一批登城牆的士兵明知必死,爲何仍然要衝?

王世融


原因很簡單,因為登城並不是必死。

題主可能是受圖中這種印象的影響,覺得古代戰爭中的攻城戰都是這種形式的。實際上,這種形式的攻城戰極少發生。

兵法裡有句話叫做“守大城必野戰”。像北京、南京這種大城,是沒法依城牆拒守的,除非是真沒有辦法了,比如太平天國天京保衛戰這種。

大城城牆長,突破口多,防禦力量再多,一旦分散到幾十公里的城牆上也非常薄弱。而攻城方卻可以攻其一點,所以守城牆得話幾乎只有被動挨打,攻城方可以組織數倍的兵力來重點突破。攻城方的優勢是大於守城方的,並非像影視劇中那樣好像守城方有很大優勢似的。

除此以外,如果守城方據城牆而守,就說明他已經拋棄了一切機動空間,跟外界徹底喪失了聯繫,也沒有了物資給養。這樣的城池一是會人心惶惶,二是會被活活困死,很難守住。中國歷史上最慘烈的幾場守城戰,比如張巡守睢陽,祖大壽守錦州等,最後都到了吃人的地步。

所以守大城的將領,一般都會城下列陣,與敵人硬碰硬,將城牆作為最後的防禦手段。如果敵軍已經攻上城樓,那麼只說明一點——城下迎戰的守軍已經崩潰,那麼這場仗也沒什麼好打的了,登上城牆的攻城士兵只剩下搶人頭了。



如果不是大城的話,的確會發生這種以城牆為根據地的攻城戰。

圖中是西安城牆的城樓,城樓算是比較高的了,但是其實如果實地看過的話就會發現,西安城牆也沒多高,大多數就屬於兩三層樓那種高度,很容易登上去。

現在的西安城牆是清朝城牆,西安在清朝還是省城,城牆尚且如此之低。如果是普通州縣,那麼大概率是夯土城牆,非常脆弱。就算是磚石城牆也高度很低,很容易攻破。

而守衛這種城牆的部隊,一般也就是地方守備部隊而已,不會是什麼精銳。相比於攻城的野戰軍,簡直不堪一擊。

當然了,像圖中這種理解的戰爭也不是沒有,打仗終究要打硬仗。這種情況下驅動士兵登城的方式就是——軟硬兼施。

“先登”在古代戰爭中是非常大的功勞,甚至屬於頭功。只要先登上城牆並且活下來,加官進爵是肯定的,金錢和戰利品也是隨便挑,清朝時候,一個普通士兵先登,都能得到百兩之巨的賞銀。

而如果不往前衝的話,將領的督戰隊也不是百給的,明晃晃的刀子就在士兵的後面。對於逃兵和畏縮的人一個字——殺。所謂登的上會所嫩模,登不上下地幹活(實際上連下地幹活佛的機會都沒有),還想啥呢兄弟?衝吧!


小約翰


菸酒閣大學士文章:不要被現代影視劇誤導,古代攻城容易守城難。在大多情況下,攻打城池並不比野戰危險。

古代州、縣城池,被攻下是常態,能守住才是奇蹟。攻城的野戰大軍,是國家的主力和野戰精銳,和守州縣的地方軍,在裝備、經驗、戰鬥力完全不是一個級別,守方在沒有野戰部隊增援下,是很難守住城池的。

明末孫傳庭在河南敗於李自成,退守潼關,以孫傳庭之能、潼關之險,李自成一戰即破;宗澤守開封、于謙守北京,依仗天時地利人和守住都城,成為千古名將典範(說明守城之難)。

三國演義雖然是部小說,但書中能守住城池的戰例也是鳳毛麟角吧?我們來看看守城難度:

一、古代州縣城牆不是影視劇裡的高達數十米的大牆,明以前多為泥制土牆,大雨都能造成坍塌。

古代一般州、縣的城牆也就2層樓高,僅約5、6米,遠不是影視中高達20多米的城牆(宋都城開封城牆高為13米)。

明以前的城牆,多為夯土牆,大多年久失修,經常會發生下陷,甚至會在雨天坍塌,平時也就起個防賊防盜的作用。

如唐安史之亂張巡守城,命人制造大量泥磚和泥漿,城破哪裡補哪裡,說明古代城牆質量不堪。

明朝開始雖然有了磚制城牆,大大提高了城牆的高度和強度,由於威力巨大的火炮替代了投石機,實際更增加守城難度。

這樣的夯土牆,可挖斷牆根造成坍塌。

二、絕大多數州、縣是沒有護城河的,防護簡陋。甕城之類的設施只有戰略要地和京城才有。

中國古代大多數州縣依水而建,有水門和碼頭,很難建設護城河系統。攻城方可直抵城門,用衝車撞擊城門、城牆,古代城門是木製外蒙鐵皮,很難經受撞擊,木製城門也無法抵禦火箭齊射。

古代遊牧民族騎兵南下,攻城時下馬登梯,能輕易攻下大多數城池(用人梯,或製作簡易木梯、板車加大樹幹製作簡易衝車)。
專門攻打城門的攻城錘。



三、州縣守備將校、士兵與攻城的名將、野戰軍根本不是一個級別

如果攻方主力是二十萬野戰精銳,而守方要防守的城池有100座,守方總兵力相當,該如何迎敵?守方一定是集中兵力,或尋機決戰,或固守重要關隘,而不是分散到各個城池。

州縣守城的武將,只是縣尉、校尉,和身經百戰攻方大將作戰,無疑是以卵擊石。歷史上州縣極少能在沒有野戰軍增援下守住城池的,一旦守住能名動天下(如楊延昭用水澆牆,結冰退敵)。

守備州縣的地方部隊數量很少,多為幾百上千,官兵大多沒有實戰經驗,守城臨時徵召的城市居民,不但缺乏紀律,甚至連護甲、武器都沒有。

守軍體格和作戰能力,無法與身經百戰的野戰軍相比,如明朝倭寇作亂,53個倭寇連續攻破20多座城池,殺傷守軍5千餘人,這53人居然一個沒死,古代州縣地方軍戰鬥力,可想而知。唐代石頭建成的城門與城牆。

守方武器簡陋,嚴重缺乏弓箭手和弓箭。

守城最好的武器是弓箭,但對於古代州縣來說,弓箭手是稀缺的兵種,弓箭是極其昂貴的軍事物質,無法大量採購和儲存。

失去弓箭的守城部隊,是無法形成對攻城方的威脅的,而攻方弓箭手能直抵城下,近距離射殺城牆守軍(野戰軍多的是神箭手)。

攻城的危險在於攻擊大城、都城和戰略要塞,這些城池有護城河、高牆、甕城、野戰軍,攻城方式與州縣完全不同,主戰場一定是在城下的野戰。

如北京西安襄陽這種戰略要地,守軍(包含野戰軍和平民參戰)往往需要10萬以上。在大城守城戰中,防守方不能全部部署在城內,主力需駐紮在城外,甚至分兵到離城較遠的山丘、水源紮營,與城池互為犄角。


大型拋石機。

城下守軍以壕溝、木柵、拒馬、護城河等作為防線,任務是防止敵軍和攻城設施靠近城門和城牆,城牆守軍以弓箭、火炮等火力配合支援。

在這種戰法下,攻方被層層阻擊,很難找到薄弱環節,因為城外守軍在城牆火力掩護下可以快速機動,彌補薄弱地段,失利時可退回城內。

這種戰法叫“守險不守郫“,電影《聖女貞德》、《特洛伊》就體現了這種戰法,袁崇煥率關寧軍在北京城下大戰皇太極也是如此。

所以大城的攻城戰第一階段,只是野戰的延續,攻方士兵並沒有覺得有特別的危險。


大型登城梯,突出部位不低於城牆高度。

如果攻方已隔絕孤城外界聯繫、攻城錘開始撞擊城門、搭起雲梯等重型設備爬牆頭的時候,那是攻方佔絕對優勢,守方到了絕境(守方無野戰力量),城破只是時間問題。

古代戰爭不會輕易攻擊大城市,攻擊方清楚,一旦攻擊大城市,有可能將已方優勢消耗在攻城戰中,只有關乎戰爭命運的戰略要地才會不惜代價攻打。

如都城、長安、潼關、洛陽、襄陽、徐州、合肥等,劉秀守昆陽、哥叔翰守潼關、呂文煥守襄陽、王堅守釣魚城、 袁崇煥守北京、太平軍守安慶,都是決定國家命運的守城大戰。


對於慘烈的攻城戰,第一批士兵為何明知必死,還要前赴後繼的往前衝呢?這是因為古代有嚴厲的戰場制度和異常豐厚的獎賞。

一是戰前動員,主帥會曉喻各軍,攻破此城的重要性,頒佈退縮不前的制裁措施,第一個登上城樓的獎賞。還有一些特殊政策,如破城後允許洗劫三天等等,更先好酒好肉犒勞三軍一頓。

二是古代軍中有嚴厲的軍中連坐法:主官如帶頭衝鋒,士兵必須奮勇向前;主官戰死而士兵逃回者,一律處斬。另外攻城時設立督戰隊,主帥未下令收兵,官兵退縮者殺無赦。

三是首先登上城樓者,獎賞異常豐厚,諸如封侯、連升三級,可謂升官發財,官兵無不踴躍。戰時主帥除指揮作戰外,還要細緻觀察是誰第一個登上城樓,攻城官兵士氣大振。

四是攻城與野戰的危險性並沒有多大區別,在陣地戰、野戰中的生存幾率和攻城戰並無多大不同。亂世士兵就是衝著吃飽飯來當兵的,現在多了升官發財的機會,會更加賣命。

五、古代很多攻打要塞、大城的戰鬥,攻方第一批不用已方士兵,而是驅逐戰俘和守方平民去衝鋒。有人說戰俘可以臨陣反水,但是血肉橫飛的戰場上,誰來聽你的解釋?

古代幾乎沒有攻不下的城池,極端例外是釣魚城,屹立數十年不破。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研究下自己所在城市的古城牆,小編實地去看了家鄉(州城)古城牆,只有幾米高,搭個人梯就上去了。

菸酒閣大學士


說起古代第一雄關,必是函谷關。

在大家的印象裡,函谷關是這樣的:

實際函谷關是這樣的:

這是買家秀跟賣家秀的區別嗎?

說回正題,中國歷史上有著名的城市攻防戰嗎?可以說沒有。(戰國的邯鄲攻防戰和明瓦剌的北京攻防戰算)越大的城市越不好守,反而是小據點比較好守。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城市太大了,防守需要面面俱到。但攻城只需集中到某一點攻就好了。

比如說唐長安城周長差不多36公里,也就是36000米,10萬人的守軍攤上去,也就是一米站3人。

什麼?你說1米3人很多?

問題是城牆很寬啊,這稀疏度一個衝鋒敵人就衝上來就能站穩了。

何況10萬守軍還不能全部放在城牆上,要分一部分做機動預備,一部分維持治安,一部分抓間諜。還要2班倒休息。不知道敵軍主攻方向根本沒法守。何況還要管城裡的吃飯問題

長安城雖大,函谷關或潼關一破,基本就不守了。

所以攻城士兵不怕死,因為他知道他不容易死,守城的人太稀疏了,形成不了威脅


銫媒體


古代的攻城戰往往都是非常殘酷的,尤其是攻城的哪一方必定需要付出較大的代價。三國時期劉備圍攻成都,整整攻了兩年都沒能拿下,最後還是劉璋投降,才使得劉備沒有付出更大的代價。而在攻城戰中,第一個上雲梯的士兵叫“梯頭”,說的不好聽就是替後面的人擋箭的,也是最容易陣亡的。



那麼既然當“梯頭”容易死,為何仍然要往前衝呢?第一就是因為軍紀擺在那裡,其次就是若是想要以後不再做“梯頭”了,你就必須闖過這一關。古代許多著名的將領都當過“梯頭”,可以說只要當過一次“梯頭”,那麼以後的日子會順利的多。中國古代陣法中,無論是騎兵還是步兵,都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這個規定就是老兵不能放在第一排,必須放在中間位置,原因也很簡單,不能讓軍隊中接受過戰爭洗禮的人第一波就被滅。那樣的話沒打過仗的新軍就得瞬間潰散,瞬間士氣就得瓦解。加上老兵作戰經驗比新兵更加豐富,所以為了保護老兵,為了勝利考慮。絕對不能把老兵放在第一排,就如同拿破崙說的一樣,讓會識字的和軍醫走在隊伍的中間。

所以古代決定誰做梯頭的時候,往往是新兵優先,如果這個新兵僥倖活了下來,那麼以後都不需要做梯頭了。而如果沒有新兵了,那就是採取抓鬮的方法。不過也有一些隊伍裡面是搶著當梯頭兵的,例如抗日戰爭時期的八路軍,老兵都是搶著當排頭兵的。這也是為什麼八路軍可以越打越強、越打越多的原因吧!


小司馬遷論史


首先我們早知道的大害必有大利。雖然攻城之時,會有很大的風險會死去,但是,如果自己僥倖第一個破了城,那麼就很厲害了。飛黃騰達就離自己不遠了,自己也會受到上級將領的賞識,甚至是皇帝的獎賞。比如當年劉邦在攻打下邑之時。周勃第一個登城,周勃封為士大夫,後來還做了宰相。而從當時的打仗情況來看,兵員也都是下層窮苦的老百姓,重賞之下也就有了一批不怕死的勇士。畢竟這是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下層群眾上位的唯一機會。如果自己僥倖,自己以及自己的家族這都會鯉魚躍龍門。所以當時的很多人,也都是拼著命去賭一把。說不定就會有奇蹟出現。

第二個就是在當時的情況下,軍隊為了防止逃兵的出現,對這些掉頭返回的士兵實際上是有著嚴格的命令的。前面是死路一條,但有一絲生的機遇,甚至發家致富。但是後退逃跑就只能是成為自己這邊的死屍,甚至自己家庭還會有牽連。所以他們只能選擇向前衝鋒。

第三就是,我們在以往的電視劇中也會看到,總有一些人會帶動士氣,人家都在往前衝,自己卻在往後退,自己的行為會讓別人笑話,再說,自己想往後退,後面在往上衝,想跑也跑不了,往後退,不小心被絆倒,做了自己這邊人的腳下亡魂。所以就只能往上跑,要不自己死後依舊還是別人口中的笑話。

從各方面來分析的話,當時冷兵器的時代,攻城戰是很經常的,這些帶頭衝鋒的人都會有一定的經驗,並且從當時的思想統治來看,他們要把自己的所有貢獻給自己的國家,所謂的忠君愛國在軍中是有著很大的影響的。所以也都會為了自己的國家犧牲自己的生命,因為這在他們看來,是一個極度榮耀的事情。

因而,向死而生,在攻城之時,第一批人可能是軍中的戰神般的存在。


歷史有料


其實,真正的攻城戰並不是想象的那樣,大家對攻城的印象都是來源於影視劇當中,士兵們要一步一步的攀爬梯子。在這過程中,為了追求視覺效果和感官刺激,導演們腦洞大開,士兵們被安排各種死法:有的被箭射死,有的被上邊扔的石頭砸死,有的被熱油燙死,有的梯子直接被掀倒了,更有甚者城樓上往下扔大糞,梯子上的士兵因為忍受不了臭味而鬆手掉下去摔死了(這也行?)

第一,梯子不對。歷史上真正的攻城戰並不是這樣的,沒哪個將領傻缺到讓士兵們拿修路燈的梯子去攻城,雲梯確實是攻城時最主要的工具,但是真心不長成影視劇裡那樣,它是一種非常有設計感的技術裝備。影視劇裡那種梯子用來修路燈還差不多,實際上改革開放以後就是修路燈基本也不用那種梯子了。

第二,攻城的方式也不對。影視劇中兩排士兵抬著一把直直的竹木梯組成一個方陣,無數個這樣的方陣就對著城牆發起了衝鋒。他們衝到城下搭上梯子就開始爬,最神奇的是居然真的就爬上去了…… 也許在西周你還能用這種方法攻城,從春秋開始還有人這麼搭著個普通的梯子就想攻城,基本可以鑑定為腦殘了。



其實,在在攻城作戰中用的都是這種呂公車,士兵們在塔樓上準備好,下邊的士兵將呂公車推到城牆旁邊,塔樓上的士兵直接跳到城牆上,根本不需要一步一步苦逼的往上爬。

再者,還是受到影視劇的影響,認為第一波或者說第一梯隊的士兵就是送死的。其實不然,不論哪個國家的軍隊,第一梯隊的士兵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老兵,這些人都身經百戰,作戰經驗豐富,可以對敵方隊伍進行強有力的衝擊,然後後續部隊補充過來,第一梯隊完成任務就可以撤出了。這些都是軍隊裡的精華,將領們肯定不會讓他們就這麼報銷了。如果讓新兵蛋子去做領頭軍的話,隊伍一下子就被衝擊垮了,根本形成不了戰鬥力。

所以,並不是所有士兵都有資格第一個衝上戰場,非身經百戰的老兵不可。而且在以後的論功行賞中,第一批衝上去的士兵可以獲得的獎賞也是極其豐厚的,很多普通士兵靠這個機會一戰成名,得到將領賞識獲得升遷。


青硯之


以前,第一個往城牆上爬的,叫“梯頭”。攻城的前一天,大家就要決定一下,誰來做梯頭。

每次,梯頭產生的方法都不大一樣。有時,有的人喝高了,大吼一聲——我來。那就是他了。第二天反悔也不行了。還有的時候,大家在那裡面面相覷的,都是自己的兄弟。環顧四周,這個是獨子,這個還有老父,這個哥哥弟弟都戰死了——那就我吧,明天我上。大家默默看著他,就像是在問他,“你想好了?”這時他點點頭。大家再給他滿上。當然,還有的時候,沒有人願意上。隊將隊長就點名,這次你先上,下次換人。有沒有下次,就沒有人知道了。

做剃頭都是有好處的。決定是你的時候,就得意思意思了——幾串錢,先收下。可以先換點酒喝,快活一晚上也好。沒有人知道明天的事——第幾個上,都會死的,還沒有錢。

只有這個叫萇從簡的人,每次都要來賺這份錢。

他家裡,世代都是屠羊的。他說,幹一票梯頭,放以前得殺好幾個月的羊,一身的腥羶味,死了以後,下了地獄,牛頭馬面問起來,居然是殺他們兄弟的,指不定還會給你找什麼麻煩?不如爬城牆來得痛快。

專門做梯頭的人,也講技巧。爬沒幾步,就故意摔下去。翻個身,滾一滾,裝個死,一身土,就完事了。之後還會有人掉下來,躲在他們身下,剛好擋個箭。再有石頭落下來,也好有個肉墊。多好。城破了,就拍拍屁股爬起來,以勝利者的姿態走回去——我是梯頭。要是沒打贏,也沒事。等天黑了,沒人了,自己從屍體堵裡爬起來,篤悠悠走回去。

萇從簡這個人,和別人不一樣。戰鼓一敲,雲梯一靠,他就瘋狗一樣往上爬。他覺得自己能爬上去。爬了幾次,主將在後面遠遠一看——“這人誰呀!”於是他就出名了。從此,他就不爬扶梯了。

他在大帳前做護衛,是個小小步軍指揮使了。他的故事就開始了,《舊五代史》:

萇從簡,陳州人也。世以屠羊為業,力敵數人,善用槊。初事後唐莊宗為小校,每遇攻城,召人為梯頭 ,從簡多應募焉,莊宗為其勇,擢領帳前親衞兼步軍都指揮使。

在野武將


在缺乏重火器的時代,攻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城上守軍居高臨下,以逸待勞,用弓箭、石頭甚至燃燒了的沾滿火藥的棉被(比如袁崇煥鎮守寧遠),來殺傷攻城之敵。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攻城部隊有人率先登上城牆,插上自己部隊的旗幟,必將極大鼓舞己方鬥志,瓦解守軍守城的意志。

然而,正如題目所言,率先登城的確是九死一生。那麼為何還有人願意如此呢?

一是“賞格”,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古代攻城,首先登上城牆的人,會獲得最重的賞賜,比如萬曆年間名將李如松收復漢城,對於先登城者,給予黃金五千兩!那時從軍多是貧寒之人,為了重賞,可能會孤注一擲,即使自己戰死沙場,父母妻兒也能夠獲得這筆賞賜,從此安居樂業,再也不受飢寒之苦。甚至有的軍隊是先登城者,在城破之後可以先選城中的任何寶物。

二是“鬥志”,個別意志及其頑強的部隊,在戰鬥中會激發士兵的鬥志,乾隆皇帝曾經回顧滿清開國的輝煌戰績,驕傲地說“開國之初,我旗人躡雲梯肉薄而登城者,不可屈指數”,為了練習登城技法,乾隆還於八旗前鋒護軍內,上三旗每旗派五十人,下五旗每旗派三十人,擇其少壯勇健者,演習雲梯,組成了一支登城部隊,親自激勵鬥志,賜名"健銳雲梯營"。

三是“軍法”,古代軍隊也是軍紀森嚴,孫武練兵之時便是殺伐果斷。後世軍隊在攻城時一般都是限期攻克,即使到了北洋軍閥混戰的時代,依然是後面的督戰隊手拿大刀,逼迫前方將士用命。所以,登城是死,不登城也是死,不如登城,說不定還能死裡求生,換得富貴。


歷史有妖氣


問這個問題的朋友可能是被電視劇裡的攻城戰害了。攻城戰的一個前提是有足夠的攻城器械,電視裡那種“四十米長梯”基本是不存在的,攻城用的梯子是專門的雲梯,這種攻城器械雖然不能說非常安全,但絕不至少白白給守城的士兵送經驗,不多說,上圖:

還有可以對攻城士兵以更強大保護的攻城塔,基本能讓攻城士兵不輸在“起跑線”上。而且,用這些攻城器械是最後的步驟,在這之前攻城一方通常已經圍城多日,投石車也已經放射了很多輪了,守城方城牆殘破、士氣不振、糧草匱乏,攻城方這時才會開始真正攻城,不然,就算是士兵勇敢,將軍也不會願意白白送人頭的。後唐名將萇從簡在攻城時經常當“梯頭”(也就是第一批攻城士兵),最後還是壽終正寢了。

當然,“梯頭”的危險程度還是最高的,所以這時候要加工資了。《韓非子 內儲說上七術》中有這樣一句話:“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國大夫,賜之上田宅。”也就是說先登上對方城牆的,封大夫,賜田宅。好了,重賞之下,也管不了許多了,上吧。上未必死,而不上一定窮。


隱語


第一批登城的士兵明知必死,為何仍然要往前衝?其實原因很簡單,那是必須衝!不然一排坦克碾壓過去?俗話說一將終成萬骨枯,講得就是這個理兒!

首先,不得不衝!

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是冷兵器時代,攻城奪地靠的人力,說白了就是拿命去換城池,這個理兒人人都明白,指揮打仗的將軍心知肚明,帶頭衝鋒的士兵也明白得很,那為啥還會拼死往上爬?

其實那都是不得已而為之,古代士兵也是有軍紀軍法的,而且封建統治下的軍法更加殘酷,打幾十板子倒還好,沒了腦袋才是真。軍法如山,為將者讓你衝就得衝!



其次,只有往前衝才有出頭日

在古代軍隊裡,要想出人頭地,混個將軍啥的衣錦還鄉。在冷兵器時代,要想建功立業,那就得玩兒命拼,不要命的往前衝,你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所以古代攻城時士兵知道死亡率很高,但是還是要往前衝,只有往前衝才能有出頭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