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孩子背後隱藏不失敗的父母:“成功”把孩子的青春期變叛逆期

多少家長


把孩子的“青春期”誤讀為“叛逆期”


又有多少孩子


被自己討厭的教育方式“愛”了這麼多年

01 並不是誰叛逆誰,只是有一個渴望被大人關愛和理解的青春期孩子

毛毛蟲不經過破繭而出,就無法變成美麗的蝴蝶。而孩子也一樣,不經歷過青春期,就無法真正地成長。

然而大多數家長可以寬容毛毛蟲的這般成長,能夠同情它的掙扎,期待著它的華麗變身,卻不能容忍自己孩子掙扎的“青春期”,只會貼上“叛逆期”的標籤

記得之前我看到過一個視頻,影片從一個孩子半夜三更回來然後直接癱在沙發上切入,展開了一場“青春期”被誤以為“叛逆期”的家庭鬥爭。

媽媽一上來就直接怒氣衝衝地質問孩子:

叛逆孩子背後隱藏不失敗的父母:“成功”把孩子的青春期變叛逆期

面對孩子的不理睬,媽媽越想越生氣,拖拽著癱在沙發上的女兒,並揚言“不說的話你今天晚上別想給我睡覺”。孩子的一句“不說”,媽媽直接把沙發上的抱枕扔向孩子的臉

孩子也怒了,起身準備離家出走,這個時候爸爸加入進來了。爸爸沒有問孩子發生了什麼事情,而是使勁全身的力氣把剛要打開大門的女兒狠狠地給拽了回來,然後一出口就蹦出了這麼一句話:

“把你的東西全部給我收走,跟我斷絕一切關係。”

“斷絕關係”這四個大字,像一塊巨石,重重地砸在了女兒的心頭。這一砸,把女兒管理情緒的開關給打爛了,往日裡對父母的不滿統統發洩了出來。

她大聲吼叫著“放我出去,我要離開”,然後嘗試著再一次去打開大門。然而又一次被爸爸狠狠地拽了回來。母親看到這般場景,用自己最大的音量說出了這七個字:

“你去死,死了乾淨。”

傷人的語言再次砸向這個敏感的孩子,她簡直受不了父母這樣的對待。然而父母絲毫沒有反思自己的行為,反而反手一巴掌就拍在女兒的臉上。那紅紅的烙印,好像在宣示著父母的權威。

然而父親和母親各打一個巴掌還不夠,他們覺得這樣的行為暴力還不至於讓女兒害怕,他們還得加強語言暴力,狠狠地“教訓”這個叛逆女兒

父親在打完孩子後,盛氣凌人地對著孩子說:

叛逆孩子背後隱藏不失敗的父母:“成功”把孩子的青春期變叛逆期

我錯了也是對的”這句話,在多少的家庭重複上演著,而且擁有說這句話的權利者只能是父母,孩子要是越權了,那肯定會招來一頓捱打

孩子實在受不了這麼喪心病狂、顛倒黑白的父母,她直接衝了出去,不顧父母的阻攔,然後縱身一躍,跳下河裡去。好在水不深,被爸爸成功地救了上來,挽回了一條生命。

在後來的採訪中,女兒說出了自己的心聲:

“我在這個家裡從來沒有幸福過、被重視過。父母從來沒有真心關心過我,不在乎我的感受,不顧我的心情。”

每一個青春期的孩子都渴望被父母理解和關愛,父母眼裡認為孩子的“叛逆”,只不過是青春期的他們期待落空後無聲的求助

而你們卻真的把他們當成“不懂事的叛逆小孩”,繼而對他們施加語言暴力和行為暴力,久而久之孩子就真的離不開“叛逆”這個標籤了

02 父母眼裡的“叛逆”,正是警示自己在親子關係上應該查缺補漏的信號

沒有無緣無故地鬧脾氣,只有日積月累下爆發的情緒。孩子的每一次“鬧情緒”,都會向父母傳遞一個信號,那就是我們在親子關係上的某一個環節存在欠缺

有些父母可以接收到這個信號,進而對信息進行好好研究,做出一番改善。而有些父母,即便警報響得再大聲,他們仍然繼續睡他們的覺。而這些睡覺了的父母,明明是自己不想接受這個信號,卻偏偏還怪孩子們無理取鬧。

《小歡喜》裡季楊楊的父親季勝利就是這樣子。季勝利在季楊楊成長的過程中幾乎是缺位的,十幾年沒有對季楊楊承擔起父親的責任。

但是每一次季楊楊做事不如他意的時候,季勝利就會出現,抬起父親的架子,對著季楊楊教訓一番。正如學校有一次分班,季勝利直接對著兒子說:

“我季勝利的兒子絕不允許進慢班”。

兒子季楊楊聽完後,更加不想搭理父親,回懟了一句:

“季勝利是挺了不起的,季勝利的兒子沒什麼了不起的,我可不是你的私有財產”。

兒子的這番話點燃了父親的著火點,父親對孩子的叛逆行為越來越不理解。他只會生氣,卻很少去思考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緒。他的不以為然,終究還是帶來了孩子的“大鬧天宮”

有一次季楊楊跟同學鬧矛盾,學校直接請來了家長。而季楊楊的父親一上來就指責兒子有錯在先,命令兒子掏出手寫的道歉信跟對方道歉。

然而,道歉信裡沒有一句提到對方,通篇是在控訴自己的父親季勝利。

叛逆孩子背後隱藏不失敗的父母:“成功”把孩子的青春期變叛逆期

“混蛋兒子”這個評價想必是父親季勝利在日常生活賦予給孩子的,父親經常重複這句話,孩子會牢牢地記在心底裡,指導著孩子的行為,讓孩子往“混蛋”的方向越走越遠。

因為孩子會覺得自己表現再好都無法入父母眼,而只要稍微表現差勁點,就會惹怒父母,招來一頓捱罵。

每一次的不理解,都會在父母和孩子之間劃出一段距離,彼此向對方傳達的心聲會因距離太遠,被風吹偏了,然後把原本想要表達的信息升級為其他版本,在雙方之間造成更大的誤會

就像季勝利和季楊楊之間,季勝利每次都覺得孩子的行為是在胡鬧,會把季楊楊的“青春期”當成“叛逆期”狠狠對待,從而造成季楊楊不再信任自己的父親。

即便後來父親季勝利下定決心想要改變原先自己對待孩子的做法的時候,孩子已經不願意接納了。他會覺得那是父親帶著某種目的才會對自己如此好

叛逆孩子背後隱藏不失敗的父母:“成功”把孩子的青春期變叛逆期

如果一開始出現“警報”的時候,父母就去重視,去正確看待孩子的“青春期”,那麼孩子的“青春期”只會真的是青春期,而不會變成“叛逆期”。

03 做個“失敗”的父母,不會成功把孩子的“青春期”演變成“叛逆期”

《阿勒心理學》裡有這麼一段話:

“生命總會設法延續下去,而且在面對外來阻礙時,生命的力量絕不會還沒掙扎就先舉白旗。”

我想這句話用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最適合不過了,當他的想法和行為不斷被父母打壓、不被理解的時候,他不會輕易屈服的,他會奮力反抗。而父母以暴制暴是毫無用處的

作為家長,我們更應該去協助他快速地、順利地走出青春期的煩躁和敏感,讓孩子因為“青春期”收穫成長。

01 看到孩子負面行為背後的正面動機

“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我們都懂,其實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也是這樣,孩子會希望做越來越多的好事、善事來獲得大人的表揚,奈何大人一向都忽視了,那麼孩子只能通過幹壞事來引起注意

票房破50億的電影《哪吒》裡,哪吒便是這樣的孩子。他是個魔丸轉世的孩子,對於這樣的孩子,陳塘關的百姓們總是給他貼上“妖魔鬼怪”的標籤,帶著有色眼鏡看哪吒,孤立他、歧視他、罵他

長期如此,哪吒變得越來越調皮搗蛋和叛逆,他甚至告訴母親,既然別人都覺得他是妖怪,那他還不如做真正的妖怪。

叛逆孩子背後隱藏不失敗的父母:“成功”把孩子的青春期變叛逆期

外邊調皮搗蛋和叛逆的哪吒,其實內心深處卻有一顆期待被認可的心,他渴望融入同齡的孩子們的玩耍世界,渴望陳塘關的百姓們可以正確看待他

但是,那些百姓只會告訴她們的孩子千萬別跟哪吒混在一起玩。還好哪吒的父母把哪吒捧在手心,給予哪吒肯定和關懷。尤其是母親,那溫柔的眼神,傳遞給哪吒滿滿的安全感,才讓哪吒後來有一系列讓人刮目相看的成就。

可是現實生活中有多少父母充當的是“陳塘關百姓”的角色,面對孩子的調皮搗蛋和任性,不去探究背後的真正動機,反而給孩子扣上“叛逆”的帽子

02 徵求孩子的意見,把孩子的想法“當做一回事”

我是大人,你是小孩”這句話不知道陪伴了多少的孩子,大多數的家庭裡父母總是高高在上的地位,他們覺得只有這樣才可以讓孩子乖乖地聽話。

於是,他們在面對孩子的事情時,常常把“我希望”、“我建議”改成“反正你就得那樣”或者“小孩必須聽大人的話”這些宣示主權的語言。

他們絲毫覺得孩子的每一個行為只有一種答案,那就是他們自己心中認為的樣子,無論孩子怎麼解釋,都無法取代自己的標準答案

就像這位網友分享的留言:

叛逆孩子背後隱藏不失敗的父母:“成功”把孩子的青春期變叛逆期

孩子覺得打印出來做題比較方便快捷,父親卻覺得去打印店打印題目那是孩子為了投機取巧,不想自己抄題。


孩子作業交得早了,就說孩子就是為了圖快,卻沒有看到孩子對待作業更加積極的樣子。

多少的父母,從來不去認真聽孩子在同一件事情上跟父母不同的想法,好像那個聲音的入口被我們自己所認為的想法堵塞住了,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個不聽話、不認真的孩子

而一旦孩子的想法得不到父母的重視,他們就會漸漸地從心理上疏遠不理解自己、只會指責和批評自己的父母。那種疏遠,在父母眼裡就是孩子的“叛逆”

但父母永遠不知道這種“叛逆”的貢獻者就是自己。明明孩子經歷的是“青春期”,卻活生生被父母演變成“叛逆期”。

父母的強權、父母的語言暴力、父母的行為暴力,都是為孩子“叛逆期”這顆種子的生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讓“叛逆期”足以打敗“青春期”

不要總是等到孩子的“叛逆期”一發不可收拾的時候,父母才會反思自己,那個時候亡羊補牢已經晚了,因為唯一一個孩子已經“跑出去”了。就像那位打人的父親,打完之後才來後悔,可是造成的傷害會有記憶的!

叛逆孩子背後隱藏不失敗的父母:“成功”把孩子的青春期變叛逆期

文/沒有感情的情感。每天講述不同的故事,給你們不同成長的法律人。喜歡就請關注我,用最真實的文字打動你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