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孩子背后隐藏不失败的父母:“成功”把孩子的青春期变叛逆期

多少家长


把孩子的“青春期”误读为“叛逆期”


又有多少孩子


被自己讨厌的教育方式“爱”了这么多年

01 并不是谁叛逆谁,只是有一个渴望被大人关爱和理解的青春期孩子

毛毛虫不经过破茧而出,就无法变成美丽的蝴蝶。而孩子也一样,不经历过青春期,就无法真正地成长。

然而大多数家长可以宽容毛毛虫的这般成长,能够同情它的挣扎,期待着它的华丽变身,却不能容忍自己孩子挣扎的“青春期”,只会贴上“叛逆期”的标签

记得之前我看到过一个视频,影片从一个孩子半夜三更回来然后直接瘫在沙发上切入,展开了一场“青春期”被误以为“叛逆期”的家庭斗争。

妈妈一上来就直接怒气冲冲地质问孩子:

叛逆孩子背后隐藏不失败的父母:“成功”把孩子的青春期变叛逆期

面对孩子的不理睬,妈妈越想越生气,拖拽着瘫在沙发上的女儿,并扬言“不说的话你今天晚上别想给我睡觉”。孩子的一句“不说”,妈妈直接把沙发上的抱枕扔向孩子的脸

孩子也怒了,起身准备离家出走,这个时候爸爸加入进来了。爸爸没有问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情,而是使劲全身的力气把刚要打开大门的女儿狠狠地给拽了回来,然后一出口就蹦出了这么一句话:

“把你的东西全部给我收走,跟我断绝一切关系。”

“断绝关系”这四个大字,像一块巨石,重重地砸在了女儿的心头。这一砸,把女儿管理情绪的开关给打烂了,往日里对父母的不满统统发泄了出来。

她大声吼叫着“放我出去,我要离开”,然后尝试着再一次去打开大门。然而又一次被爸爸狠狠地拽了回来。母亲看到这般场景,用自己最大的音量说出了这七个字:

“你去死,死了干净。”

伤人的语言再次砸向这个敏感的孩子,她简直受不了父母这样的对待。然而父母丝毫没有反思自己的行为,反而反手一巴掌就拍在女儿的脸上。那红红的烙印,好像在宣示着父母的权威。

然而父亲和母亲各打一个巴掌还不够,他们觉得这样的行为暴力还不至于让女儿害怕,他们还得加强语言暴力,狠狠地“教训”这个叛逆女儿

父亲在打完孩子后,盛气凌人地对着孩子说:

叛逆孩子背后隐藏不失败的父母:“成功”把孩子的青春期变叛逆期

我错了也是对的”这句话,在多少的家庭重复上演着,而且拥有说这句话的权利者只能是父母,孩子要是越权了,那肯定会招来一顿挨打

孩子实在受不了这么丧心病狂、颠倒黑白的父母,她直接冲了出去,不顾父母的阻拦,然后纵身一跃,跳下河里去。好在水不深,被爸爸成功地救了上来,挽回了一条生命。

在后来的采访中,女儿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我在这个家里从来没有幸福过、被重视过。父母从来没有真心关心过我,不在乎我的感受,不顾我的心情。”

每一个青春期的孩子都渴望被父母理解和关爱,父母眼里认为孩子的“叛逆”,只不过是青春期的他们期待落空后无声的求助

而你们却真的把他们当成“不懂事的叛逆小孩”,继而对他们施加语言暴力和行为暴力,久而久之孩子就真的离不开“叛逆”这个标签了

02 父母眼里的“叛逆”,正是警示自己在亲子关系上应该查缺补漏的信号

没有无缘无故地闹脾气,只有日积月累下爆发的情绪。孩子的每一次“闹情绪”,都会向父母传递一个信号,那就是我们在亲子关系上的某一个环节存在欠缺

有些父母可以接收到这个信号,进而对信息进行好好研究,做出一番改善。而有些父母,即便警报响得再大声,他们仍然继续睡他们的觉。而这些睡觉了的父母,明明是自己不想接受这个信号,却偏偏还怪孩子们无理取闹。

《小欢喜》里季杨杨的父亲季胜利就是这样子。季胜利在季杨杨成长的过程中几乎是缺位的,十几年没有对季杨杨承担起父亲的责任。

但是每一次季杨杨做事不如他意的时候,季胜利就会出现,抬起父亲的架子,对着季杨杨教训一番。正如学校有一次分班,季胜利直接对着儿子说:

“我季胜利的儿子绝不允许进慢班”。

儿子季杨杨听完后,更加不想搭理父亲,回怼了一句:

“季胜利是挺了不起的,季胜利的儿子没什么了不起的,我可不是你的私有财产”。

儿子的这番话点燃了父亲的着火点,父亲对孩子的叛逆行为越来越不理解。他只会生气,却很少去思考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绪。他的不以为然,终究还是带来了孩子的“大闹天宫”

有一次季杨杨跟同学闹矛盾,学校直接请来了家长。而季杨杨的父亲一上来就指责儿子有错在先,命令儿子掏出手写的道歉信跟对方道歉。

然而,道歉信里没有一句提到对方,通篇是在控诉自己的父亲季胜利。

叛逆孩子背后隐藏不失败的父母:“成功”把孩子的青春期变叛逆期

“混蛋儿子”这个评价想必是父亲季胜利在日常生活赋予给孩子的,父亲经常重复这句话,孩子会牢牢地记在心底里,指导着孩子的行为,让孩子往“混蛋”的方向越走越远。

因为孩子会觉得自己表现再好都无法入父母眼,而只要稍微表现差劲点,就会惹怒父母,招来一顿挨骂。

每一次的不理解,都会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划出一段距离,彼此向对方传达的心声会因距离太远,被风吹偏了,然后把原本想要表达的信息升级为其他版本,在双方之间造成更大的误会

就像季胜利和季杨杨之间,季胜利每次都觉得孩子的行为是在胡闹,会把季杨杨的“青春期”当成“叛逆期”狠狠对待,从而造成季杨杨不再信任自己的父亲。

即便后来父亲季胜利下定决心想要改变原先自己对待孩子的做法的时候,孩子已经不愿意接纳了。他会觉得那是父亲带着某种目的才会对自己如此好

叛逆孩子背后隐藏不失败的父母:“成功”把孩子的青春期变叛逆期

如果一开始出现“警报”的时候,父母就去重视,去正确看待孩子的“青春期”,那么孩子的“青春期”只会真的是青春期,而不会变成“叛逆期”。

03 做个“失败”的父母,不会成功把孩子的“青春期”演变成“叛逆期”

《阿勒心理学》里有这么一段话:

“生命总会设法延续下去,而且在面对外来阻碍时,生命的力量绝不会还没挣扎就先举白旗。”

我想这句话用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最适合不过了,当他的想法和行为不断被父母打压、不被理解的时候,他不会轻易屈服的,他会奋力反抗。而父母以暴制暴是毫无用处的

作为家长,我们更应该去协助他快速地、顺利地走出青春期的烦躁和敏感,让孩子因为“青春期”收获成长。

01 看到孩子负面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

“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我们都懂,其实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是这样,孩子会希望做越来越多的好事、善事来获得大人的表扬,奈何大人一向都忽视了,那么孩子只能通过干坏事来引起注意

票房破50亿的电影《哪吒》里,哪吒便是这样的孩子。他是个魔丸转世的孩子,对于这样的孩子,陈塘关的百姓们总是给他贴上“妖魔鬼怪”的标签,带着有色眼镜看哪吒,孤立他、歧视他、骂他

长期如此,哪吒变得越来越调皮捣蛋和叛逆,他甚至告诉母亲,既然别人都觉得他是妖怪,那他还不如做真正的妖怪。

叛逆孩子背后隐藏不失败的父母:“成功”把孩子的青春期变叛逆期

外边调皮捣蛋和叛逆的哪吒,其实内心深处却有一颗期待被认可的心,他渴望融入同龄的孩子们的玩耍世界,渴望陈塘关的百姓们可以正确看待他

但是,那些百姓只会告诉她们的孩子千万别跟哪吒混在一起玩。还好哪吒的父母把哪吒捧在手心,给予哪吒肯定和关怀。尤其是母亲,那温柔的眼神,传递给哪吒满满的安全感,才让哪吒后来有一系列让人刮目相看的成就。

可是现实生活中有多少父母充当的是“陈塘关百姓”的角色,面对孩子的调皮捣蛋和任性,不去探究背后的真正动机,反而给孩子扣上“叛逆”的帽子

02 征求孩子的意见,把孩子的想法“当做一回事”

我是大人,你是小孩”这句话不知道陪伴了多少的孩子,大多数的家庭里父母总是高高在上的地位,他们觉得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孩子乖乖地听话。

于是,他们在面对孩子的事情时,常常把“我希望”、“我建议”改成“反正你就得那样”或者“小孩必须听大人的话”这些宣示主权的语言。

他们丝毫觉得孩子的每一个行为只有一种答案,那就是他们自己心中认为的样子,无论孩子怎么解释,都无法取代自己的标准答案

就像这位网友分享的留言:

叛逆孩子背后隐藏不失败的父母:“成功”把孩子的青春期变叛逆期

孩子觉得打印出来做题比较方便快捷,父亲却觉得去打印店打印题目那是孩子为了投机取巧,不想自己抄题。


孩子作业交得早了,就说孩子就是为了图快,却没有看到孩子对待作业更加积极的样子。

多少的父母,从来不去认真听孩子在同一件事情上跟父母不同的想法,好像那个声音的入口被我们自己所认为的想法堵塞住了,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不听话、不认真的孩子

而一旦孩子的想法得不到父母的重视,他们就会渐渐地从心理上疏远不理解自己、只会指责和批评自己的父母。那种疏远,在父母眼里就是孩子的“叛逆”

但父母永远不知道这种“叛逆”的贡献者就是自己。明明孩子经历的是“青春期”,却活生生被父母演变成“叛逆期”。

父母的强权、父母的语言暴力、父母的行为暴力,都是为孩子“叛逆期”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让“叛逆期”足以打败“青春期”

不要总是等到孩子的“叛逆期”一发不可收拾的时候,父母才会反思自己,那个时候亡羊补牢已经晚了,因为唯一一个孩子已经“跑出去”了。就像那位打人的父亲,打完之后才来后悔,可是造成的伤害会有记忆的!

叛逆孩子背后隐藏不失败的父母:“成功”把孩子的青春期变叛逆期

文/没有感情的情感。每天讲述不同的故事,给你们不同成长的法律人。喜欢就请关注我,用最真实的文字打动你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