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張騫去世後,漢武帝兩次發兵西域,漢朝中國得到了什麼?

為何張騫去世後,漢武帝兩次發兵西域,漢朝中國得到了什麼?

哈嘍,朋友們!小編在本期圖文中,還將要跟大家說一說的是,為何張騫去世後,漢武帝兩次發兵西域,漢朝中國得到了什麼?且聽小編為大家一一道來。

為何張騫去世後,漢武帝兩次發兵西域,漢朝中國得到了什麼?

01 張騫首使西域,歷經十三年艱難。

小編在前期圖文中和大家說到張騫首次出使西域的歷史故事,建元元年(公元前140),漢武帝劉徹即位,張騫任皇宮中的郎官。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長安出發,經匈奴,被俘,被困十年,後逃脫。

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

因張騫在西域很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

02 漢匈大戰後,二使西域聯合烏孫。

張騫從大月氏回國之時,正是漢朝與匈奴激戰之日。五年之後,一場更大規模的鏖戰,在河西爆發了。這就是霍去病大戰昆邪王、休屠王,並消滅河西一帶匈奴的勢力。

從此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已為漢朝所控制。自金城(郡治在今甘肅永靖縣西北)、河西及崑崙山以北,鹽澤(今新疆羅布泊)一帶,只是偶爾發現匈奴人,其主力已退至漠北。而當時居住在匈奴西部的烏孫,勢力正日益強盛,很想擺脫匈奴的控制。

在這種情況下,張騫曾經向漢武帝建議,以厚賂招引烏孫東歸,讓他們回到原敦煌至祁連山的故地,並用和親形式結為兄弟,以“斷匈奴右臂”(《漢書·張騫傳》)。烏孫一旦與漢朝連好,其西部的大夏諸國,也都可以歸附漢朝。

漢武帝採納張騫的建議,拜他為中郎將,命令他再次出使西域。

為何張騫去世後,漢武帝兩次發兵西域,漢朝中國得到了什麼?

03 烏孫漢朝通好,細君公主遠嫁。

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張騫奉命率領三百人,攜帶上萬頭牛羊,大量的貨幣和絲織品,第二次出使西域。

張騫到達烏孫後,一方面派遣副使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國,以加強漢朝和中亞地區的聯繫,發展貿易往來;一方面說服烏孫昆莫,爭取烏孫東遷故地。

當時,烏孫昆莫年邁,內部正發生分裂,加以不瞭解漢朝情況,因此無意東遷故地。但是,烏孫願意與漢朝通好。

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烏孫特派數十人,護送張騫回長安,還帶來幾十匹馬,作為禮物表示答謝。他們見漢朝地大物博,十分富庶,就更加重視發展與漢朝的關係。幾年以後,烏孫表示願意與漢朝結親連好,漢武帝派江都王劉建之女細君為公主,嫁給昆莫為妻。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雖然沒有能使烏孫東遷,但是卻與烏孫建立了良好的關係。

04 張騫雖然去世,各族往來俱增。

張騫回到長安,只有一年多時間,就與世長辭了。

這位兩千多年前致力於民族團結的使者,以他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開拓精神,為加強我國各族人民的聯繫、促進民族之間的融合,以及發展中外友好往來,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張騫死後,蔥嶺以東的我國各族人民,與中原地區漢族人民的來往與日俱增。

為何張騫去世後,漢武帝兩次發兵西域,漢朝中國得到了什麼?

05 為何對西域用兵?清除往來障礙。

然而在通往西域的道路上,也時有險阻,尤其來自匈奴方面的破壞。比如姑師和樓蘭兩國,是漢使通西域必經之地,有時一年往還十餘次。他們苦於供給漢使物品,曾經攻劫過漢使王恢等,也常常充當匈奴耳目,派兵阻擋漢使的來往。為了徹底打通這條通西城的道路,武帝元封三年(前108),漢朝派趙破奴和王恢,統兵數萬進攻姑師。漢軍先俘虜了樓蘭王,接著又擊破姑師,為這條道路的暢通,掃清了一些障礙。

又如,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漢武帝派使者攜帶黃金及金馬,到大宛換取汗血馬。大宛不肯交換,漢使因惱怒,遂口出妄言,結果遭到大宛殺害,財物也被搶奪空。漢武帝聞訊,派李廣利率兵進攻大宛,前後歷時四年,發兵十餘萬人,大宛軍隊被圍困城中。最後,大宛貴人殺死國王,獻良馬數十匹,中等以下的馬三千匹,漢軍才罷兵回師。

漢軍相繼擊破樓蘭、姑師和大宛,引起西域極大的震動。尤其征服大宛以後,漢朝影響愈益擴大,蔥嶺以東的西域諸國,相繼派人來漢朝朝貢,或以子弟為質子留居漢朝。

06 駐軍屯田驛站烽燧,設置府衙管轄西域。

為了使者往還方便,漢朝在敦煌至鹽澤(今羅布泊)之間,沿途設置驛站,修築烽燧亭障,還在輪臺(今新疆輪臺東)、渠犁(今新疆庫爾勒一帶)等地屯田,電田士卒最多達六十餘萬人。

漢朝又在那裡設置使者校尉,以領護漢在西域諸事。到漢宣帝時,西域都護府在烏壘城(今新疆輪臺東北)建立,蔥嶺以東西域諸國,則由西域都護府直接管轄。

為何張騫去世後,漢武帝兩次發兵西域,漢朝中國得到了什麼?

07 張騫出使西域,開創了絲綢之路。

張騫通西域以後,我國蔥嶺以東西域各族人民,與中原漢族人民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漢朝先進的生產技術,包括冶鐵、鑿井術等,相繼在西域得到推廣。漢朝精美的手工業品,如絲綢和漆器,也傳入西域各地。

同時,西域盛產的葡萄、苜蓿、胡蔥、胡蘿蔔,以及駱駝、西域良馬等等,也先後傳入內地。西域的音樂、舞蹈在內地傳播,對漢族文化的發展,也產生積極的影響。尤其中原漢族人民與西域各族人民聯繫的不斷加強,對統一的多民族的西漢王朝的形成和發展,更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張騫出使西域原本是為貫徹漢武帝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的戰略意圖,結果物是人非、差強人意。但無論如何想不到的是在他出使西域後,漢族與西域各族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交往頻繁,中原文明通過這條陸路形成"絲綢之路"迅速向四周各國各族人民加以傳播。

因此,小編覺得張騫出使西域這一歷史事件是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也是值得中國和西域各國乃至世界各國人民永為紀念的。張騫對開闢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卓越貢獻,必將受到全世界人民世世代代的稱道。

為何張騫去世後,漢武帝兩次發兵西域,漢朝中國得到了什麼?

謝謝朋友們閱讀,下次再見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