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史上,有没有可以称得上逆天的军事行为的战役?

史学达人


战争史上逆天的军事行为永远都是有的,这种行为往往都是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取得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

也只有这种战争,才能够称得上逆天两个字。

我们说一个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这种战役不。

大家都知道解放战争时期,有一场战役叫做孟良崮之战,可以说这一次战役就可以称得上逆天的军事行为。

为何要只要说呢?

大家都知道这一次战役,从一开始就是张灵甫一手策划的。

他策划的孟良崮之战,就是想要全歼粟裕的华东野战军。本来当时的张灵甫是这样谋划的, 他先带着七十四师,到达孟良崮这个地方。

战争史上张灵甫的这种情况,算是孤军深入。

在他看来自己肯定是可以把粟裕的华野军给引诱过来的。一旦粟裕的华野军到达孟良崮,把自己给包围了。

那么,蒋介石就会派其它的军队,火速赶来,然后在把粟裕的华野军给包围。这样张灵甫就可以和外围的国民党军队,形成合围之势,内外夹击把粟裕的华野军消灭他们于无形当中了。

不得不说这个计划是很好的一个计划,在张灵甫看来自己也是胜券在握的。而且他也有信心打赢这一次战役。

毕竟他带领的七十四师,是国民党的五大主力之一呀。七十四师的武器装备都是当时最为先进的,他们的士兵也是十分有作战经验的。

无论是张灵甫,还是蒋介石,他们都是看好这一次战役的。

可是,即便是这样我们都知道张灵甫最后还是输了。

这场战役最为逆天的地方,就是粟裕看破了张灵甫的阴谋,但是他依然敢应战。尽管说带领着华野军去和孟良崮一战是有风险的。

但是,对于粟裕来说,能够取得胜利的概率还是很大的。

当然了若是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取得胜利,只有一个“快”字,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华野军打的足够快,能够在国民党援军到来,把张灵甫的七十四师给剿灭。那么,我们就赢得了这一次战役的胜利。

最后粟裕带领的华野军,仅仅用了四天的时间,就把张灵甫的七十四师全部给歼灭了,而且华野军还都全身而退了。

据说在华野军撤退之后,仅仅过了四个小时,国民党的大部分就合围过来了。但是,当时的他们到来,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你说这样的战役,打的是不是很逆天。

若是战役再推迟四个小时,是不是后果不堪设想。


汉史趣闻


一个民族一旦被压迫到极致时,就是揭竿起义之时,也是气势如虹之时,历史曾有这样一场战役,阐述的就是“逆天军事行为”,仅用2万士兵对垒70万举国之力,最终2万完胜,而70万大败。

历史著名逆天之战《护步达冈》

辽国1075年间,辽国末代最后一位皇帝出生,名唤耶律延禧,乃道宗之孙,昭怀太子耶律浚之子,原本他出生后,如果成功被辽道宗权相奸臣谋害,兴许辽国还不会因他成为末代,然而,历史的车轮如数而至,也许是辽国命本该如此。

太康五年,耶律延禧成功因北院宣徽使萧兀纳等人在辽道宗面前的纳谏,而避开暗杀,于第二年,辽道宗为保,封耶律延禧为梁王,这一年至后续几年,陆续加官进爵,成功位列皇位继承人。

直至寿昌七年,辽道宗逝世,耶律延禧作为合法的继承人,奉遗诏即位,尊号“天祚皇帝”,年号乾统,即位第一件事,这位皇帝就将当初想暗杀他的奸臣耶律乙辛一党人等相继诛杀。

至此,这位高枕无忧的“天祚皇帝”开始开启辽国的昏愦时代。

先是重用奉承自己的佞臣只为专心野外游猎,而且生活荒淫奢侈还不理朝政,导致奸妄与贵族斗得不可开交,部落百姓因此民不聊生,当时逼得各个贵族首领纷纷起兵。

而这场贵族起义,其中就有女真族,也就是后续的大金,及历史著名的“护步达冈之战”也是由此演变而来,当时女真族在辽朝时期,辽朝对女真实施了分而治之,连哄带骗,编制女真族,但女真族天性就不是懦弱民族,最终愤而反抗。

辽天庆四年,女真完颜部都勃极烈完颜阿骨打率全族起义,从宁江州,再到出河店,接二连三告捷,翌年,完颜阿骨打开始称帝,建立金国。

金元年,辽五年,完颜阿骨打建立大金后争得独立权,于达鲁古城之战中以少胜多不仅大败辽军,连辽朝黄龙府都被攻占。

不仅如此,大金气势如虹下,相继告捷。

至此,辽天祚帝耶律延禧才大为惶恐,知道再不阻止,这股龙头起义将要直达京都,而自己也将成为天下笑柄。

于是决定亲征,遂举全国之力,率兵辽10万,号70万开往“护步答冈”,但,辽国权贵各怀心思,不断因权分路、贵族子弟分兵,携粮散漫分道而进,最终成就大金国以少胜多的著名历史性战役,并以2万士兵全歼号70万的辽军。

也是此役,奠定大金基础,而辽国灭亡。


探索历史奇闻


战争史上逆天的军事战役都是毛泽东,从古至今无人能及,毛主席的四渡赤水把红军从绝境中带了出来,也是逆天的军事战役,抗美援朝更是逆天,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军事家但是从古至今没有一个军事家敢以一敌十几个国家的联军,而且是世界上最精锐的装备世界一流的美国,世界上也没有一个国家敢与十几个国家对抗的,而且是装备极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打败了美国为首的联军,这样的逆天军事战役震惊世界,也让中国人在全世界站立起来了,也为新中国奠定了和平建设国家的基础!


天上雨6


毛泽东指挥的四渡赤水行动,就是战争史上,一次逆天的军事行动,堪称中国近现战争史上的神来之笔。如果没有四渡赤水行动,工农红军和中国革命面临覆灭的危险,但是毛泽东通过这场四渡赤水的精彩表演,挽救了红军和革命,使得红军转危为安,更使得革命转危为安。

中央红军长征至湖南境内时,为了突破国民党第四道封锁线,红军发起了湘江战役,但是由于博古战略、战术的严重失误,导致红军在湘江战役中损失惨重,从八万人锐减到三万人。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然而湘江战役的惨败,并未唤醒博古,他仍然幻想继续攻打湖南的大城市。毛泽东认为不可行,提议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遵义会议后,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人的领导地位,他立刻着手安排进军贵州的作战计划。

毛泽东进军贵州的作战计划,就是历史上的四渡赤水行动。从1935年1月到1935年5月,毛泽东指挥红军围绕赤水河,一共进行了四次战略行动。前两次战役是佯攻,并未渡赤水。后两次战役是真正的渡河行动。

毛泽东指挥的红军,在川、黔、滇交界处的广大地区机动作战,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战法,和人多势众的国民党军队斗智斗勇,最终赢得了胜利。红军打破了敌人的封锁线,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顺利完成预定作战目标。

四渡赤水行动意义巨大,它使得党中央和红军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失败走向胜利。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毛泽东自己都说,四渡赤水是他人生中的得意之笔。


袁卫宇


什么叫逆天?我命由我不由天! 昆阳一战,光武帝刘秀演绎了什么叫做逆天之战。

战斗背景

公元23年,王莽的新朝政权受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起义军的反抗,其中以北方的赤眉军和南方的绿林军为主。当绿林军的刘玄在南方称更始帝之后,王莽这才重视绿林军,于是调动所有郡县的兵力,特任命大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寻为统帅,率领各郡领兵近43万,准备一窝把绿林军给端了。

此时的绿林军应该称为汉军,大部分的汉军正在攻打宛城,另一部分由汉将王凤领导的汉军刚打下昆阳这座小城。而刘秀只是王凤军里的一个偏将军。

本来新军是要去宛城攻打那里的汉军主力,但是路过昆阳这里,主将王邑为了显示新军的强大,执意要攻打昆阳屠城。就这样43万的精锐新军准备包围昆阳,而昆阳里王凤只有一万左右的人马。

面对即将到来的大军,各个都很慌。刘秀稳定了大家的情绪,商量了策略,一部分人守城,一部分出城去找支援部队。刘秀也出去调集部队。



战争过程

很快新军进军到了昆阳,把昆阳围了一个水泄不通,包围圈至少十层以上,并且一口气设了一百座军营,军旗遍野锣鼓喧天。被围攻了几天,王凤等守将受不了了想投降,但是嚣张的新军统领王邑拒绝投降,因为他们要踏平昆阳,这样才能显示功劳的大小。

昆阳虽然是座小城,但是易守难攻,转眼围攻战持续了一个多月,新军任然没有攻陷下来。而外出调兵的刘秀等人,也已经带兵回来了。此时的刘秀只招募到了三千的兵马到来,面对庞大的新军,逆天之战即将开启。



攻心之战

刘秀为了鼓舞士气,谎称宛城的汉军主力已经攻下宛城,正在赶来昆阳的路上。让人把这消息传到城内和新军军中,城内的守军听这消息后欢呼雀跃,士气立刻高涨,更加坚决守城;而新军听到这消息后非常焦虑,一个小小昆阳让他们四十多万大军一个多月都没打下来,要是宛城的十万汉军来了,更加不好对付了。因此士气开始低落。

勇猛之战

刘秀到了昆阳之后,亲自带了一千多人从外围攻击新军。一开始刘秀打游击战,东一下西一下,敌人被打得措手不及,赢得了几场小胜利,自边的士兵的勇气和士气也发出来了。



后来刘秀选出三千人敢死队去攻击新军的中坚力量。而此时的王邑和王寻非常蔑视刘秀的这三千人,他们采用了江湖单挑法,只带了一万多人来巡视,并且命令其他军营的人没有命令不要乱动。可能他俩想捞这个功劳,结果让他们意想不到。

刘秀的三千敢死队异常勇猛,与王邑和王寻的一万多人刚接触就冲垮了防线,刘秀率军直接攻到了王寻的跟前,王寻目瞪口呆,这么快就被打垮了,随后两眼一黑,人头落地。 周围看热闹、等命令的新军也懵逼了,主将就这么死了!失去了指挥中枢,新军立即混乱起来。而城内的汉军看到此幕,也赶紧杀出城门,内外夹攻新军。接着新军“相互推挤,走者相腾践,伏尸百余里”。43万人就这样败得一塌涂地,只剩下王邑带了一千多人逃回京城。

这一战本来以为是个小规模战役,没想到直接决定了汉军和新军命运的逆天一战。 从此,新军所有的精锐损失殆尽,已无力与汉军抗衡。而刘秀也凭借此役登上了争夺天下的舞台。


博古论今天


在中国的战争史上,最为逆天的军事战役是四渡赤水战役。

四渡赤水战役发生在土地革命时期,当时的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败,被迫开始转移。

中央红军共8万余人,由江西瑞金出发准备到湘西,和红二,六军团会合。

这个战略意图被蒋介石看在眼里,他调集军队在红军的必经之路上,设置了重重关卡。

由16个师共77个团实施“追剿”计划,粤军和桂军以及蒋介石的中央军,共计数十万人参与这次作战。

蒋介石的意图很明显,想要速战速决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当时中央红军由博古,李德直接指挥,他们不顾指战员的反对,和实际战略环境的转变。

执意要到湘西,这样做无异于自投罗网。

湘江战役以后,红军人员锐减,由8万减少到了3万。

再这么下去,红军的处境非常危险,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毛主席根据当时的军事态势,力主放弃原定计划,改向贵州前进,以摆脱敌人,争取主动。

红军占领贵州重镇遵义后,召开了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上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毛主席重新回到领导岗位。

博古,李德两人被罢免了领导岗位,红军队伍开始了新的军事指挥时代。

毛主席用他天才般的军事指挥能力,进行了一场以少胜多的逆天战役。


四渡赤水战役正式开始打响,目的就是改变红军的危险处境,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

1月18日,中央红军分3路从松坎、桐梓、遵义地区出发,向土城、赤水方向挺进。29日,一渡赤水河,进入川南。

2月11日,掉头东进,接着二渡赤水河,返回黔北,在娄山关、遵义地区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2个师又8个团,取得了长征以来第一次重大胜利。

为寻求新的战机,向西转移,于3月16日三渡赤水河,再入川南。

蒋介石急忙令其“追剿”军向川南追击。中央红军突然折向东进,于21日四渡赤水河,秘密折回黔北。

蒋介石的数十万大军被搞的晕头转向,完全搞不清楚红军到底要干什么。

红军摆脱敌人追剿,向北继续行军后,蒋介石的大军才意识到上当了。


可惜为时已晚,红军已经跳出包围圈,转危为安。

—End—



冷月钩沉


楚汉相争之时,刘邦命大将韩信领兵攻打赵国。赵王带了二十万大军在太行山的井陉关迎击。当时,韩信只带了一万二千人马。为了打败赵军,他将一万人驻扎在河边列了一个背水阵。另外派两千轻骑潜伏在赵军军营周围。

交战后,赵营二十万大军向河边的一万汉军杀来。汉军面临大敌,后无退路,只能拼死奋战。这时潜伏的那两千士兵乘虚攻进赵营。赵军遭到前后夹击,很快被韩信打败。战后有人问:“背水列阵乃兵家大忌,将军为何明知故犯?”韩信笑着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也是兵书上有记载的。”

背水一战是世界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是刘邦战胜项羽的关键之战。它所体现的是以谋略制胜,充分利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略思想。






鬼龙王伏字羲


1.毛主席一生的得意之作,四渡赤水。

2.第四野战军在辽沈战役中,碰巧俘获廖耀湘。

3.声东击西,盟军诺曼底登陆。

4.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蔡长元,铁原阻击战。


云笈生


战争史上最逆天的,也是最令中国人骄傲的就是唐朝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故事。

据《资治通鉴》记载,贞观二十二年,王玄策被任命为出使天竺的正使,率领着由30多人所组成的使节团前往天竺诸囯进行拜访和回礼。

然而不巧的是,由于戒日王的病逝突然发生大乱,该国大臣阿罗那顺趁机起兵篡位。由于消息不通,王玄策一行人没有及时知晓,依旧按照原来行程去拜访戒日国。谋权篡位的阿罗那顺,实在是鼠目寸光,如果他对于大唐使节团笑脸相迎,大唐使团未必不会承认既定事实。然而,阿罗那顺看中的是使节团的来访礼品,他带领一支2000多兵马的队伍,袭击了仅有30余人的使节团。

这次的袭击事件事发突然,王玄策所带人马不多,不仅被阿罗那顺抢劫了礼品,还被这些人俘虏。不过,王玄策被抓以后,又与他的副使等人乘机逃了出来。刚刚逃出升天的王玄策,没有在第一时间内返回大唐,反而选择向吐蕃、尼泊尔借兵。作为多次出使西域各国的使臣,他不仅熟悉这一带的地理环境,也深知大唐与吐蕃、尼泊尔这几个国家关系亲密。尤其是吐蕃王松赞干布迎娶了文成公主为妻后,与大唐关系十分融洽,因此,他对于这位唐朝使臣的请求,爽快的同意发兵相助。

王玄策带着向这两个国家借来的兵力,仅用三日就攻破了中天竺,不愿投降的阿罗那顺又逃到东天竺那里借救兵,东天竺国王收到王玄策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的消息,不仅没有帮助阿罗那顺,反而给王玄策献上牛马、军队、弓箭、珍宝,愿意助他一臂之力。回国以后,立下大功的王玄策被唐太宗提拔为朝散大夫。


苏州旅游达人


战争史上逆天的军事行动相当多,例如新朝时期光武帝刘秀等人打的“高平之战”,一座孤城上万援军,打得来讨伐的几十万大军土崩瓦解,更令王莽新朝一战而溃,绝对堪称逆天。

还有西方亚历山大的“高加米拉之战”,一帮临时忽悠加雇佣的5万希腊兵,硬是怼死了大流士的百万波斯大军,亚历山大还借着此战顺势灭掉了波斯帝国,赚得盆满钵满,比咸鱼翻身还精彩。

不过最为精彩的应该是东晋时期发生的“淝水之战”,这才是一场真正的旷世逆天之战。

淝水之战被誉为“汉族人的绝地反击”,是中国历史上相当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东晋依靠八万北府军,对抗了前秦的百万胡人大军(一说90万,还有考证仅30万的,众说纷纭),取得了一次彻底的胜利。此战中8000渡河的北府军,直接打崩了近百万秦军,斯巴达人在他们面前都弱爆了。

两晋时期,因为三国的战乱和西晋的错误政策,导致大量胡人涌入中原,引发了中国长期的混乱和分裂,到东晋十六国时期,胡人政权“前秦”统一了北方,其首领苻坚亲率百万大军南下,企图灭亡偏安一隅的东晋,一统江山,他出征时意气风发,称此行为“疾风之扫秋叶”。

东晋丞相谢安力排众议,坚决主战,他派出了侄子谢玄和弟弟谢石领精锐北府军出征,沿淮河上行抗敌。面对百万之众的敌军,谢玄没有被吓破胆子,他派出了北府军参军刘牢之率5000人夜渡洛涧,趁黑将前秦大将梁成的5万先锋赶鸭子一样杀进河中,斩杀秦将10余人,杀敌15000众,一战就让人多势众的前秦大军闻风丧胆。

苻坚不以为意,仗着人多势众继续前行,北府军虽然都是东渡的北方流亡汉人,作战意志坚强,对胡人仇恨极高,但毕竟才8万人,数量太少,而且当时的东晋政治腐朽军事糜烂,确实不被胡人看在眼里。最后秦晋两军对峙于淝河(今安徽瓦埠湖附近),隔水相拒。

这一对峙不要紧,苻坚找不到好的办法渡河,人多势众的前秦军是军心颓丧草木皆兵,士气一天天跳楼般往下掉。而北府军则抱着破釜沉舟的心思,恨不得能飞过岸去,杀一个赚一个。


于是谢玄派了个使者给对岸,说:“小苻啊,咱天天这么杵着也不是个办法,要不你让点位置,我把兵派过去,咱俩一局定乾坤,岂不美哉?”(君悬军深入,而置阵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阵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

苻坚一听,满肚子都是窃喜,当即答应了谢玄的馊主意,然后还跑去同己方将领们开大会:“谢玄脑子里有泡吧?这种计策也能想出来?不如我们暂且答应他们的提议,先让出一点点位置,骗他们过江,等他们过一半就群起来海扁!”

于是前秦真的退出块空地,让北府军驾船过河列阵,东晋也不含糊,谢玄亲率8千北府骑兵,白衣白甲渡淝河结阵。结果还没等秦军“半渡而击”,刚上岸的几千骑兵马都不停的就发动了攻击,秦军没挡两下就被杀得一塌糊涂,晋将朱序等人还边冲边喊“秦军败矣!”等口号,搞得秦军前阵溃退,后阵以为前方大败,也转头狂奔,连苻坚的弟弟阳平公苻融都不小心落马,惨死乱军之中。

没多久,前秦百万大军集体崩溃,被北府军追着屁股砍,一路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死的死散的散,苻坚带着箭伤逃回洛阳,部队仅剩下3万多人,过了好久才归拢了不到10万人,可以说当初出征的大军,被一战打去了十之八九。


在中国历史上,淝水之战虽然让东晋又苟活了几十年,但它也被认为是开启十六国乱局的源头,不仅导致中国失去了一次大一统的机会,还导致北方政权复又解体,造成了新的大分裂局面。但站在汉民族的角度上,淝水之战延续了衣冠南渡的汉人文化,给汉族获得了重新发展和扩大的机会,更成为后世唐宋乃至当代的民族精神硬核。

轩辕剑的外传游戏《苍之涛》中,就大量取材了淝水之战的剧情,不过谢安被定义为“躺赢”的丞相,你觉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