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史上,有沒有可以稱得上逆天的軍事行為的戰役?

史學達人


戰爭史上逆天的軍事行為永遠都是有的,這種行為往往都是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取得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結果。

也只有這種戰爭,才能夠稱得上逆天兩個字。

我們說一個發生在解放戰爭時期的這種戰役不。

大家都知道解放戰爭時期,有一場戰役叫做孟良崮之戰,可以說這一次戰役就可以稱得上逆天的軍事行為。

為何要只要說呢?

大家都知道這一次戰役,從一開始就是張靈甫一手策劃的。

他策劃的孟良崮之戰,就是想要全殲粟裕的華東野戰軍。本來當時的張靈甫是這樣謀劃的, 他先帶著七十四師,到達孟良崮這個地方。

戰爭史上張靈甫的這種情況,算是孤軍深入。

在他看來自己肯定是可以把粟裕的華野軍給引誘過來的。一旦粟裕的華野軍到達孟良崮,把自己給包圍了。

那麼,蔣介石就會派其它的軍隊,火速趕來,然後在把粟裕的華野軍給包圍。這樣張靈甫就可以和外圍的國民黨軍隊,形成合圍之勢,內外夾擊把粟裕的華野軍消滅他們於無形當中了。

不得不說這個計劃是很好的一個計劃,在張靈甫看來自己也是勝券在握的。而且他也有信心打贏這一次戰役。

畢竟他帶領的七十四師,是國民黨的五大主力之一呀。七十四師的武器裝備都是當時最為先進的,他們的士兵也是十分有作戰經驗的。

無論是張靈甫,還是蔣介石,他們都是看好這一次戰役的。

可是,即便是這樣我們都知道張靈甫最後還是輸了。

這場戰役最為逆天的地方,就是粟裕看破了張靈甫的陰謀,但是他依然敢應戰。儘管說帶領著華野軍去和孟良崮一戰是有風險的。

但是,對於粟裕來說,能夠取得勝利的概率還是很大的。

當然了若是在這種情況下,想要取得勝利,只有一個“快”字,也就是說只要我們華野軍打的足夠快,能夠在國民黨援軍到來,把張靈甫的七十四師給剿滅。那麼,我們就贏得了這一次戰役的勝利。

最後粟裕帶領的華野軍,僅僅用了四天的時間,就把張靈甫的七十四師全部給殲滅了,而且華野軍還都全身而退了。

據說在華野軍撤退之後,僅僅過了四個小時,國民黨的大部分就合圍過來了。但是,當時的他們到來,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你說這樣的戰役,打的是不是很逆天。

若是戰役再推遲四個小時,是不是後果不堪設想。


漢史趣聞


一個民族一旦被壓迫到極致時,就是揭竿起義之時,也是氣勢如虹之時,歷史曾有這樣一場戰役,闡述的就是“逆天軍事行為”,僅用2萬士兵對壘70萬舉國之力,最終2萬完勝,而70萬大敗。

歷史著名逆天之戰《護步達岡》

遼國1075年間,遼國末代最後一位皇帝出生,名喚耶律延禧,乃道宗之孫,昭懷太子耶律浚之子,原本他出生後,如果成功被遼道宗權相姦臣謀害,興許遼國還不會因他成為末代,然而,歷史的車輪如數而至,也許是遼國命本該如此。

太康五年,耶律延禧成功因北院宣徽使蕭兀納等人在遼道宗面前的納諫,而避開暗殺,於第二年,遼道宗為保,封耶律延禧為梁王,這一年至後續幾年,陸續加官進爵,成功位列皇位繼承人。

直至壽昌七年,遼道宗逝世,耶律延禧作為合法的繼承人,奉遺詔即位,尊號“天祚皇帝”,年號乾統,即位第一件事,這位皇帝就將當初想暗殺他的奸臣耶律乙辛一黨人等相繼誅殺。

至此,這位高枕無憂的“天祚皇帝”開始開啟遼國的昏憒時代。

先是重用奉承自己的佞臣只為專心野外遊獵,而且生活荒淫奢侈還不理朝政,導致奸妄與貴族鬥得不可開交,部落百姓因此民不聊生,當時逼得各個貴族首領紛紛起兵。

而這場貴族起義,其中就有女真族,也就是後續的大金,及歷史著名的“護步達岡之戰”也是由此演變而來,當時女真族在遼朝時期,遼朝對女真實施了分而治之,連哄帶騙,編制女真族,但女真族天性就不是懦弱民族,最終憤而反抗。

遼天慶四年,女真完顏部都勃極烈完顏阿骨打率全族起義,從寧江州,再到出河店,接二連三告捷,翌年,完顏阿骨打開始稱帝,建立金國。

金元年,遼五年,完顏阿骨打建立大金後爭得獨立權,於達魯古城之戰中以少勝多不僅大敗遼軍,連遼朝黃龍府都被攻佔。

不僅如此,大金氣勢如虹下,相繼告捷。

至此,遼天祚帝耶律延禧才大為惶恐,知道再不阻止,這股龍頭起義將要直達京都,而自己也將成為天下笑柄。

於是決定親征,遂舉全國之力,率兵遼10萬,號70萬開往“護步答岡”,但,遼國權貴各懷心思,不斷因權分路、貴族子弟分兵,攜糧散漫分道而進,最終成就大金國以少勝多的著名歷史性戰役,並以2萬士兵全殲號70萬的遼軍。

也是此役,奠定大金基礎,而遼國滅亡。


探索歷史奇聞


戰爭史上逆天的軍事戰役都是毛澤東,從古至今無人能及,毛主席的四渡赤水把紅軍從絕境中帶了出來,也是逆天的軍事戰役,抗美援朝更是逆天,中國歷史上有不少軍事家但是從古至今沒有一個軍事家敢以一敵十幾個國家的聯軍,而且是世界上最精銳的裝備世界一流的美國,世界上也沒有一個國家敢與十幾個國家對抗的,而且是裝備極差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打敗了美國為首的聯軍,這樣的逆天軍事戰役震驚世界,也讓中國人在全世界站立起來了,也為新中國奠定了和平建設國家的基礎!


天上雨6


毛澤東指揮的四渡赤水行動,就是戰爭史上,一次逆天的軍事行動,堪稱中國近現戰爭史上的神來之筆。如果沒有四渡赤水行動,工農紅軍和中國革命面臨覆滅的危險,但是毛澤東通過這場四渡赤水的精彩表演,挽救了紅軍和革命,使得紅軍轉危為安,更使得革命轉危為安。

中央紅軍長征至湖南境內時,為了突破國民黨第四道封鎖線,紅軍發起了湘江戰役,但是由於博古戰略、戰術的嚴重失誤,導致紅軍在湘江戰役中損失慘重,從八萬人銳減到三萬人。紅軍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

然而湘江戰役的慘敗,並未喚醒博古,他仍然幻想繼續攻打湖南的大城市。毛澤東認為不可行,提議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進軍。遵義會議後,確定了毛澤東的領導人的領導地位,他立刻著手安排進軍貴州的作戰計劃。

毛澤東進軍貴州的作戰計劃,就是歷史上的四渡赤水行動。從1935年1月到1935年5月,毛澤東指揮紅軍圍繞赤水河,一共進行了四次戰略行動。前兩次戰役是佯攻,並未渡赤水。後兩次戰役是真正的渡河行動。

毛澤東指揮的紅軍,在川、黔、滇交界處的廣大地區機動作戰,採用靈活多變的戰術戰法,和人多勢眾的國民黨軍隊鬥智鬥勇,最終贏得了勝利。紅軍打破了敵人的封鎖線,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順利完成預定作戰目標。

四渡赤水行動意義巨大,它使得黨中央和紅軍從被動走向主動,從失敗走向勝利。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毛澤東自己都說,四渡赤水是他人生中的得意之筆。


袁衛宇


什麼叫逆天?我命由我不由天! 昆陽一戰,光武帝劉秀演繹了什麼叫做逆天之戰。

戰鬥背景

公元23年,王莽的新朝政權受到來自全國各地的起義軍的反抗,其中以北方的赤眉軍和南方的綠林軍為主。當綠林軍的劉玄在南方稱更始帝之後,王莽這才重視綠林軍,於是調動所有郡縣的兵力,特任命大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尋為統帥,率領各郡領兵近43萬,準備一窩把綠林軍給端了。

此時的綠林軍應該稱為漢軍,大部分的漢軍正在攻打宛城,另一部分由漢將王鳳領導的漢軍剛打下昆陽這座小城。而劉秀只是王鳳軍裡的一個偏將軍。

本來新軍是要去宛城攻打那裡的漢軍主力,但是路過昆陽這裡,主將王邑為了顯示新軍的強大,執意要攻打昆陽屠城。就這樣43萬的精銳新軍準備包圍昆陽,而昆陽裡王鳳只有一萬左右的人馬。

面對即將到來的大軍,各個都很慌。劉秀穩定了大家的情緒,商量了策略,一部分人守城,一部分出城去找支援部隊。劉秀也出去調集部隊。



戰爭過程

很快新軍進軍到了昆陽,把昆陽圍了一個水洩不通,包圍圈至少十層以上,並且一口氣設了一百座軍營,軍旗遍野鑼鼓喧天。被圍攻了幾天,王鳳等守將受不了了想投降,但是囂張的新軍統領王邑拒絕投降,因為他們要踏平昆陽,這樣才能顯示功勞的大小。

昆陽雖然是座小城,但是易守難攻,轉眼圍攻戰持續了一個多月,新軍任然沒有攻陷下來。而外出調兵的劉秀等人,也已經帶兵回來了。此時的劉秀只招募到了三千的兵馬到來,面對龐大的新軍,逆天之戰即將開啟。



攻心之戰

劉秀為了鼓舞士氣,謊稱宛城的漢軍主力已經攻下宛城,正在趕來昆陽的路上。讓人把這消息傳到城內和新軍軍中,城內的守軍聽這消息後歡呼雀躍,士氣立刻高漲,更加堅決守城;而新軍聽到這消息後非常焦慮,一個小小昆陽讓他們四十多萬大軍一個多月都沒打下來,要是宛城的十萬漢軍來了,更加不好對付了。因此士氣開始低落。

勇猛之戰

劉秀到了昆陽之後,親自帶了一千多人從外圍攻擊新軍。一開始劉秀打游擊戰,東一下西一下,敵人被打得措手不及,贏得了幾場小勝利,自邊的士兵的勇氣和士氣也發出來了。



後來劉秀選出三千人敢死隊去攻擊新軍的中堅力量。而此時的王邑和王尋非常蔑視劉秀的這三千人,他們採用了江湖單挑法,只帶了一萬多人來巡視,並且命令其他軍營的人沒有命令不要亂動。可能他倆想撈這個功勞,結果讓他們意想不到。

劉秀的三千敢死隊異常勇猛,與王邑和王尋的一萬多人剛接觸就沖垮了防線,劉秀率軍直接攻到了王尋的跟前,王尋目瞪口呆,這麼快就被打垮了,隨後兩眼一黑,人頭落地。 周圍看熱鬧、等命令的新軍也懵逼了,主將就這麼死了!失去了指揮中樞,新軍立即混亂起來。而城內的漢軍看到此幕,也趕緊殺出城門,內外夾攻新軍。接著新軍“相互推擠,走者相騰踐,伏屍百餘里”。43萬人就這樣敗得一塌塗地,只剩下王邑帶了一千多人逃回京城。

這一戰本來以為是個小規模戰役,沒想到直接決定了漢軍和新軍命運的逆天一戰。 從此,新軍所有的精銳損失殆盡,已無力與漢軍抗衡。而劉秀也憑藉此役登上了爭奪天下的舞臺。


博古論今天


在中國的戰爭史上,最為逆天的軍事戰役是四渡赤水戰役。

四渡赤水戰役發生在土地革命時期,當時的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失敗,被迫開始轉移。

中央紅軍共8萬餘人,由江西瑞金出發準備到湘西,和紅二,六軍團會合。

這個戰略意圖被蔣介石看在眼裡,他調集軍隊在紅軍的必經之路上,設置了重重關卡。

由16個師共77個團實施“追剿”計劃,粵軍和桂軍以及蔣介石的中央軍,共計數十萬人參與這次作戰。

蔣介石的意圖很明顯,想要速戰速決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

當時中央紅軍由博古,李德直接指揮,他們不顧指戰員的反對,和實際戰略環境的轉變。

執意要到湘西,這樣做無異於自投羅網。

湘江戰役以後,紅軍人員銳減,由8萬減少到了3萬。

再這麼下去,紅軍的處境非常危險,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毛主席根據當時的軍事態勢,力主放棄原定計劃,改向貴州前進,以擺脫敵人,爭取主動。

紅軍佔領貴州重鎮遵義後,召開了一次政治局擴大會議。

會上改組了中央領導機構,毛主席重新回到領導崗位。

博古,李德兩人被罷免了領導崗位,紅軍隊伍開始了新的軍事指揮時代。

毛主席用他天才般的軍事指揮能力,進行了一場以少勝多的逆天戰役。


四渡赤水戰役正式開始打響,目的就是改變紅軍的危險處境,擺脫敵人的圍追堵截。

1月18日,中央紅軍分3路從松坎、桐梓、遵義地區出發,向土城、赤水方向挺進。29日,一渡赤水河,進入川南。

2月11日,掉頭東進,接著二渡赤水河,返回黔北,在婁山關、遵義地區擊潰和殲滅國民黨軍2個師又8個團,取得了長征以來第一次重大勝利。

為尋求新的戰機,向西轉移,於3月16日三渡赤水河,再入川南。

蔣介石急忙令其“追剿”軍向川南追擊。中央紅軍突然折向東進,於21日四渡赤水河,秘密折回黔北。

蔣介石的數十萬大軍被搞的暈頭轉向,完全搞不清楚紅軍到底要幹什麼。

紅軍擺脫敵人追剿,向北繼續行軍後,蔣介石的大軍才意識到上當了。


可惜為時已晚,紅軍已經跳出包圍圈,轉危為安。

—End—



冷月鉤沉


楚漢相爭之時,劉邦命大將韓信領兵攻打趙國。趙王帶了二十萬大軍在太行山的井陘關迎擊。當時,韓信只帶了一萬二千人馬。為了打敗趙軍,他將一萬人駐紮在河邊列了一個背水陣。另外派兩千輕騎潛伏在趙軍軍營周圍。

交戰後,趙營二十萬大軍向河邊的一萬漢軍殺來。漢軍面臨大敵,後無退路,只能拼死奮戰。這時潛伏的那兩千士兵乘虛攻進趙營。趙軍遭到前後夾擊,很快被韓信打敗。戰後有人問:“背水列陣乃兵家大忌,將軍為何明知故犯?”韓信笑著說:“置之死地而後生,這也是兵書上有記載的。”

背水一戰是世界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是劉邦戰勝項羽的關鍵之戰。它所體現的是以謀略制勝,充分利用“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戰略思想。






鬼龍王伏字羲


1.毛主席一生的得意之作,四渡赤水。

2.第四野戰軍在遼瀋戰役中,碰巧俘獲廖耀湘。

3.聲東擊西,盟軍諾曼底登陸。

4.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蔡長元,鐵原阻擊戰。


雲笈生


戰爭史上最逆天的,也是最令中國人驕傲的就是唐朝王玄策一人滅一國的故事。

據《資治通鑑》記載,貞觀二十二年,王玄策被任命為出使天竺的正使,率領著由30多人所組成的使節團前往天竺諸囯進行拜訪和回禮。

然而不巧的是,由於戒日王的病逝突然發生大亂,該國大臣阿羅那順趁機起兵篡位。由於消息不通,王玄策一行人沒有及時知曉,依舊按照原來行程去拜訪戒日國。謀權篡位的阿羅那順,實在是鼠目寸光,如果他對於大唐使節團笑臉相迎,大唐使團未必不會承認既定事實。然而,阿羅那順看中的是使節團的來訪禮品,他帶領一支2000多兵馬的隊伍,襲擊了僅有30餘人的使節團。

這次的襲擊事件事發突然,王玄策所帶人馬不多,不僅被阿羅那順搶劫了禮品,還被這些人俘虜。不過,王玄策被抓以後,又與他的副使等人乘機逃了出來。剛剛逃出昇天的王玄策,沒有在第一時間內返回大唐,反而選擇向吐蕃、尼泊爾借兵。作為多次出使西域各國的使臣,他不僅熟悉這一帶的地理環境,也深知大唐與吐蕃、尼泊爾這幾個國家關係親密。尤其是吐蕃王松贊干布迎娶了文成公主為妻後,與大唐關係十分融洽,因此,他對於這位唐朝使臣的請求,爽快的同意發兵相助。

王玄策帶著向這兩個國家借來的兵力,僅用三日就攻破了中天竺,不願投降的阿羅那順又逃到東天竺那裡借救兵,東天竺國王收到王玄策所向披靡、戰無不勝的消息,不僅沒有幫助阿羅那順,反而給王玄策獻上牛馬、軍隊、弓箭、珍寶,願意助他一臂之力。回國以後,立下大功的王玄策被唐太宗提拔為朝散大夫。


蘇州旅遊達人


戰爭史上逆天的軍事行動相當多,例如新朝時期光武帝劉秀等人打的“高平之戰”,一座孤城上萬援軍,打得來討伐的幾十萬大軍土崩瓦解,更令王莽新朝一戰而潰,絕對堪稱逆天。

還有西方亞歷山大的“高加米拉之戰”,一幫臨時忽悠加僱傭的5萬希臘兵,硬是懟死了大流士的百萬波斯大軍,亞歷山大還藉著此戰順勢滅掉了波斯帝國,賺得盆滿缽滿,比鹹魚翻身還精彩。

不過最為精彩的應該是東晉時期發生的“淝水之戰”,這才是一場真正的曠世逆天之戰。

淝水之戰被譽為“漢族人的絕地反擊”,是中國歷史上相當著名的以少勝多戰例,東晉依靠八萬北府軍,對抗了前秦的百萬胡人大軍(一說90萬,還有考證僅30萬的,眾說紛紜),取得了一次徹底的勝利。此戰中8000渡河的北府軍,直接打崩了近百萬秦軍,斯巴達人在他們面前都弱爆了。

兩晉時期,因為三國的戰亂和西晉的錯誤政策,導致大量胡人湧入中原,引發了中國長期的混亂和分裂,到東晉十六國時期,胡人政權“前秦”統一了北方,其首領苻堅親率百萬大軍南下,企圖滅亡偏安一隅的東晉,一統江山,他出徵時意氣風發,稱此行為“疾風之掃秋葉”。

東晉丞相謝安力排眾議,堅決主戰,他派出了侄子謝玄和弟弟謝石領精銳北府軍出征,沿淮河上行抗敵。面對百萬之眾的敵軍,謝玄沒有被嚇破膽子,他派出了北府軍參軍劉牢之率5000人夜渡洛澗,趁黑將前秦大將梁成的5萬先鋒趕鴨子一樣殺進河中,斬殺秦將10餘人,殺敵15000眾,一戰就讓人多勢眾的前秦大軍聞風喪膽。

苻堅不以為意,仗著人多勢眾繼續前行,北府軍雖然都是東渡的北方流亡漢人,作戰意志堅強,對胡人仇恨極高,但畢竟才8萬人,數量太少,而且當時的東晉政治腐朽軍事糜爛,確實不被胡人看在眼裡。最後秦晉兩軍對峙於淝河(今安徽瓦埠湖附近),隔水相拒。

這一對峙不要緊,苻堅找不到好的辦法渡河,人多勢眾的前秦軍是軍心頹喪草木皆兵,士氣一天天跳樓般往下掉。而北府軍則抱著破釜沉舟的心思,恨不得能飛過岸去,殺一個賺一個。


於是謝玄派了個使者給對岸,說:“小苻啊,咱天天這麼杵著也不是個辦法,要不你讓點位置,我把兵派過去,咱倆一局定乾坤,豈不美哉?”(君懸軍深入,而置陣逼水,此乃持久之計,非欲速戰者也。若移陣少卻,使晉兵得渡,以決勝負,不亦善乎?)

苻堅一聽,滿肚子都是竊喜,當即答應了謝玄的餿主意,然後還跑去同己方將領們開大會:“謝玄腦子裡有泡吧?這種計策也能想出來?不如我們暫且答應他們的提議,先讓出一點點位置,騙他們過江,等他們過一半就群起來海扁!”

於是前秦真的退出塊空地,讓北府軍駕船過河列陣,東晉也不含糊,謝玄親率8千北府騎兵,白衣白甲渡淝河結陣。結果還沒等秦軍“半渡而擊”,剛上岸的幾千騎兵馬都不停的就發動了攻擊,秦軍沒擋兩下就被殺得一塌糊塗,晉將朱序等人還邊衝邊喊“秦軍敗矣!”等口號,搞得秦軍前陣潰退,後陣以為前方大敗,也轉頭狂奔,連苻堅的弟弟陽平公苻融都不小心落馬,慘死亂軍之中。

沒多久,前秦百萬大軍集體崩潰,被北府軍追著屁股砍,一路上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死的死散的散,苻堅帶著箭傷逃回洛陽,部隊僅剩下3萬多人,過了好久才歸攏了不到10萬人,可以說當初出征的大軍,被一戰打去了十之八九。


在中國歷史上,淝水之戰雖然讓東晉又苟活了幾十年,但它也被認為是開啟十六國亂局的源頭,不僅導致中國失去了一次大一統的機會,還導致北方政權復又解體,造成了新的大分裂局面。但站在漢民族的角度上,淝水之戰延續了衣冠南渡的漢人文化,給漢族獲得了重新發展和擴大的機會,更成為後世唐宋乃至當代的民族精神硬核。

軒轅劍的外傳遊戲《蒼之濤》中,就大量取材了淝水之戰的劇情,不過謝安被定義為“躺贏”的丞相,你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