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国企生产制造企业,生产线总人员150人而办公室文员加管理层有300人,合理吗?

赵着说


太少了吧。比如,厂长,副厂长,书记,副书记,厂长办公室主任,副厂长办公室主任。主任,副主任。秘书(大密,二密,三密)。生产科,技术科,保卫科,妇联,公会,后勤,信息,销售,消防等等等。起码得千把人吧。


DZB丶king丿大叔


合理不合理,不是你我说了算,领导说合理就合理,不合理就是不合理。2000/2014年,我们学校30个班1600学生只有12个行政领导,现在学生下滑到只有800多,教师减少了40多,而行政领导不减少还增加了4个,这就是国有性的特产(通病)


手机用户6694810175


要看什么样的工厂,还有产出比如何。如生产车间都是机械手机械人,那车间的员工只有维修和程序控制员,那这样的结构很合理,办公室最多的二类人是技术开发和销售。我身边有个私企用三年痛苦改造,车间五个人,办公室17人,年产出约5000万,你说合不合理。


快乐不操心


说说我现在的公司:原材料类型的制造业公司,纯私营。年产值8亿左右。人员配置:老板,生产副总,销售副总,技术副总。财务室4人,销售部27人,行政部2人,技术开发部加售后服务15人,检验部加实验室6人,采购加物流部4人,仓库管理4人。以上合计67人,算非生产人员。一线车间共八条生产线,每条线需要一人,三班倒共计24人,门卫2人,食堂2人,保洁1人。以上统算生产工人,合计29人。你觉得私营老板也是搞的人浮于事吗?


天晴下雨有阳光


合理啊!因为是国企嘛。宰相家奴七品官!


2214639734094


[大笑][大笑][大笑]👎👎👎😂😂😂


菩提子64512334


国企的很多醒目处的标语;管理出效益!


地上跑629


存在即合理。

不知道题主是以什么职位身份去思考的这个问题的?不同岗位的思维方式不同,格局不同,接受的信息不一样,最后的认识和思考方式肯定是有差异的。

一、职位不同想法不同

1.员工思维

员工更多考虑的是工资晋升与发展。

他局限于员工思维,自己工作量与付出的代价关系,所以当员工去思考企业总体结构时,更多是现在员工的立场去思考为什么工人150人努力工作,去养活300多号人的管理和文员,这个心理平衡和认识错失是关系的。

2.管理层思维

作为中层管理层思考的员工和较为上层的问题,更多的在于企业运作中的执行和协调工作。

可能会考虑更多的企业内部发展的问题,对于企业结构理解会更深刻。

3.CEO思维

一个领导者,一个CEO思考的是企业的发展,这个发展方向是需要立足于当前企业的现状来衡量的。

如果他觉得150工人,300文员管理不合适,那么就会出现改革的动作,如果是合理的,那么就有存在的意义。

这个与我们员工是没关系的。

同样的作为一个公司领导人他所接触到的信息是广泛的,精确的,比如政策,比如同行高管,比如行业峰会等等。他代表着企业最新的动向的咨询,他做的思考和决定是提前于员工的,而非员工被领导下的执行质问

4.到底150员工,300个文员和管理合理吗?

这个需要该企业综合去考虑,只要创造的利润是盈利的,并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的需要的,人员的配置就是合理的。

反之,创造的利润空间是不足支撑企业发展的,那么就是不合理的。

我们不能凭借一面之辞就去定义一个合理和不合理。

二、智能化趋势发展,生产型企业人员面临缩减的态势

1.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终将会被压缩份额。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是靠人工堆砌出来的制造品,而中国也被世界认可为劳动力价廉的代加工厂,人成本相对发达国家是廉价的,但是对于企业来讲,人工成本是昂贵的,其中涉及到社保养老离职等各种问题,效率也是远不如智能化生产线的效率的。

未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被缩减是时代趋势也是一个发展的必然。

2.世界产业竞争:技术和智能化利用率是重点。

面对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热潮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基本国策,以高新技术的研发作为主攻方向,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占领国际市场作为基本目标,力争在21世纪取得最有利的国际竞争地位。

3.科技推动社会发展。

智能制造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人工智能AI技术,使用高科技智能设备从工厂生产第一线开始向上建造智能生产线,搭建智能生产车间,打造信息化智能工厂,开展智能管理,推进智能服务最后实现整个制造业价值链的智能化和创新化。

这就要求工厂生产线的技术人员需要专业化,而劳动力员工也会削减,人力成本将会被压缩,而作为普通的工人将批量失业。毕竟未来的智能化生产线无需更多人工。

总而言之,一个有实力的产业型企业,人员少并不代表不合理,可能代表着该企业智能化生产水平高。

三、拥抱变化,与时俱进

面对时代的发展,我们作为员工也要注意去学习,避免被时代淘汰。

1.从劳力工作者蜕变为脑力工作者。劳动力会随着时间,年龄增长,创造的价值会递减,而脑力工作者也会随着时间的积累,而变得更具有竞争力。

脑力劳动优于劳力劳动,不断学习才是最重要的。

2.从基层员工进阶技术工程师。

未来智能化生产线普及,需要的专业的技术性人才,而不是普通的员工,操作工可替代性强。

成为专业的技术人员技术工程师才能继续深造。

3.从普通员工走上管理岗位。

管理是一个企业不容或缺的人才。

管理也是最能靠近接近核心圈的途径,技术不行,管理来凑,努力提升自身的领导力和管理能力,未来可期。

我是@若水如意,一个喜欢折腾的女生,解职场,聊生活,欢迎关注。

若水如意


没什么不合理。我们工地上一般都是三个管理人员管理一个农民工或者一台作业机械,只要能赚得到钱怎么干都合理。


老不懂事的


你们想的太片面了,中国的国企承载这社会使命,每年必须招收新人,减轻社会压力,机构人员庞大也是没办法的,如果都像私企,把没用的人都开了,压榨到极限,难以想想全国有多少人失业,然后你让这些人干嘛去,社会稳定的责任谁来承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