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國企生產製造企業,生產線總人員150人而辦公室文員加管理層有300人,合理嗎?

趙著說


太少了吧。比如,廠長,副廠長,書記,副書記,廠長辦公室主任,副廠長辦公室主任。主任,副主任。秘書(大密,二密,三密)。生產科,技術科,保衛科,婦聯,公會,後勤,信息,銷售,消防等等等。起碼得千把人吧。


DZB丶king丿大叔


合理不合理,不是你我說了算,領導說合理就合理,不合理就是不合理。2000/2014年,我們學校30個班1600學生只有12個行政領導,現在學生下滑到只有800多,教師減少了40多,而行政領導不減少還增加了4個,這就是國有性的特產(通病)


手機用戶6694810175


要看什麼樣的工廠,還有產出比如何。如生產車間都是機械手機械人,那車間的員工只有維修和程序控制員,那這樣的結構很合理,辦公室最多的二類人是技術開發和銷售。我身邊有個私企用三年痛苦改造,車間五個人,辦公室17人,年產出約5000萬,你說合不合理。


快樂不操心


說說我現在的公司:原材料類型的製造業公司,純私營。年產值8億左右。人員配置:老闆,生產副總,銷售副總,技術副總。財務室4人,銷售部27人,行政部2人,技術開發部加售後服務15人,檢驗部加實驗室6人,採購加物流部4人,倉庫管理4人。以上合計67人,算非生產人員。一線車間共八條生產線,每條線需要一人,三班倒共計24人,門衛2人,食堂2人,保潔1人。以上統算生產工人,合計29人。你覺得私營老闆也是搞的人浮於事嗎?


天晴下雨有陽光


合理啊!因為是國企嘛。宰相家奴七品官!


2214639734094


[大笑][大笑][大笑]👎👎👎😂😂😂


菩提子64512334


國企的很多醒目處的標語;管理出效益!


地上跑629


存在即合理。

不知道題主是以什麼職位身份去思考的這個問題的?不同崗位的思維方式不同,格局不同,接受的信息不一樣,最後的認識和思考方式肯定是有差異的。

一、職位不同想法不同

1.員工思維

員工更多考慮的是工資晉升與發展。

他侷限於員工思維,自己工作量與付出的代價關係,所以當員工去思考企業總體結構時,更多是現在員工的立場去思考為什麼工人150人努力工作,去養活300多號人的管理和文員,這個心理平衡和認識錯失是關係的。

2.管理層思維

作為中層管理層思考的員工和較為上層的問題,更多的在於企業運作中的執行和協調工作。

可能會考慮更多的企業內部發展的問題,對於企業結構理解會更深刻。

3.CEO思維

一個領導者,一個CEO思考的是企業的發展,這個發展方向是需要立足於當前企業的現狀來衡量的。

如果他覺得150工人,300文員管理不合適,那麼就會出現改革的動作,如果是合理的,那麼就有存在的意義。

這個與我們員工是沒關係的。

同樣的作為一個公司領導人他所接觸到的信息是廣泛的,精確的,比如政策,比如同行高管,比如行業峰會等等。他代表著企業最新的動向的諮詢,他做的思考和決定是提前於員工的,而非員工被領導下的執行質問

4.到底150員工,300個文員和管理合理嗎?

這個需要該企業綜合去考慮,只要創造的利潤是盈利的,並能滿足企業生產經營和發展的需要的,人員的配置就是合理的。

反之,創造的利潤空間是不足支撐企業發展的,那麼就是不合理的。

我們不能憑藉一面之辭就去定義一個合理和不合理。

二、智能化趨勢發展,生產型企業人員面臨縮減的態勢

1.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終將會被壓縮份額。

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是靠人工堆砌出來的製造品,而中國也被世界認可為勞動力價廉的代加工廠,人成本相對發達國家是廉價的,但是對於企業來講,人工成本是昂貴的,其中涉及到社保養老離職等各種問題,效率也是遠不如智能化生產線的效率的。

未來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被縮減是時代趨勢也是一個發展的必然。

2.世界產業競爭:技術和智能化利用率是重點。

面對全球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熱潮和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把發展高新技術及其產業作為一項重要的基本國策,以高新技術的研發作為主攻方向,以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和佔領國際市場作為基本目標,力爭在21世紀取得最有利的國際競爭地位。

3.科技推動社會發展。

智能製造結合先進的信息技術、電氣自動化技術、人工智能AI技術,使用高科技智能設備從工廠生產第一線開始向上建造智能生產線,搭建智能生產車間,打造信息化智能工廠,開展智能管理,推進智能服務最後實現整個製造業價值鏈的智能化和創新化。

這就要求工廠生產線的技術人員需要專業化,而勞動力員工也會削減,人力成本將會被壓縮,而作為普通的工人將批量失業。畢竟未來的智能化生產線無需更多人工。

總而言之,一個有實力的產業型企業,人員少並不代表不合理,可能代表著該企業智能化生產水平高。

三、擁抱變化,與時俱進

面對時代的發展,我們作為員工也要注意去學習,避免被時代淘汰。

1.從勞力工作者蛻變為腦力工作者。勞動力會隨著時間,年齡增長,創造的價值會遞減,而腦力工作者也會隨著時間的積累,而變得更具有競爭力。

腦力勞動優於勞力勞動,不斷學習才是最重要的。

2.從基層員工進階技術工程師。

未來智能化生產線普及,需要的專業的技術性人才,而不是普通的員工,操作工可替代性強。

成為專業的技術人員技術工程師才能繼續深造。

3.從普通員工走上管理崗位。

管理是一個企業不容或缺的人才。

管理也是最能靠近接近核心圈的途徑,技術不行,管理來湊,努力提升自身的領導力和管理能力,未來可期。

我是@若水如意,一個喜歡折騰的女生,解職場,聊生活,歡迎關注。

若水如意


沒什麼不合理。我們工地上一般都是三個管理人員管理一個農民工或者一臺作業機械,只要能賺得到錢怎麼幹都合理。


老不懂事的


你們想的太片面了,中國的國企承載這社會使命,每年必須招收新人,減輕社會壓力,機構人員龐大也是沒辦法的,如果都像私企,把沒用的人都開了,壓榨到極限,難以想想全國有多少人失業,然後你讓這些人幹嘛去,社會穩定的責任誰來承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