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古代北方族群的區分

中國北方少數族群主要有兩種區分方式,一個是按照中國史書文獻中的記載區分,一個是根據西方近代考古學,民族學、人類學、語言學進行區分。兼聽則明。中國記載歷史的傳統是研究東北亞地區族群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參考依據,但是僅僅依靠文獻史料也容易陷入偏見的泥潭,對史書文獻也在進行嚴肅和批判的分析。

淺談中國古代北方族群的區分

按照中國的史書上,中國北方少數族群主要分為北狄、匈奴、東胡、東夷、突厥等

北狄,西周、春秋時期,中國北方少數族群

匈奴,戰國、西漢東漢時期生活在蒙古草原的遊牧部落聯盟。


淺談中國古代北方族群的區分

東胡,指的是匈奴東部的胡人,鮮卑、烏桓、契丹、室韋、蒙古,都屬於東胡。

東夷,包括東北地區及朝鮮半島的高句麗、扶余、挹婁、勿吉、沃沮、辰韓、馬韓、弁韓、穢人、貊人、倭人(日本)。《後漢書》《三國志》中有東夷傳,將以上部落族群歸為東夷。

突厥,古代突厥人來自阿爾泰地區,突厥人有自己的語言、文字、習俗。北周北齊、隋唐時期,突厥稱雄於蒙古高原。


淺談中國古代北方族群的區分

古代通古斯營地

按近代西方民族學、語言學、人類學,將北方少數族群看作一個個民族共同體

按西方民族學主要分為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民族、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民族,北方蒙古人種(朝鮮人、日本人、中國北方人),匈奴。

阿爾泰語系很複雜,同為阿爾泰語系並非是一個族源。

突厥語民族包括古代突厥人、回紇,現在的中亞地區的土庫曼、烏茲別克、維吾爾、圖瓦人等。

蒙古語族,主要有蒙古族、布里亞特人、卡爾梅克人、達斡爾、東鄉語等。

通古斯語民族,主要是通古斯滿語族群的古代靺鞨人、女真人,現在的滿族、鄂溫克、錫伯、赫哲(那乃人)等。

通古斯語族又分為“北方通古斯人”、“南方通古斯人”。

北方通古斯人,是東西伯利亞原始森林中的土著居民。

南方通古斯人即滿洲人,滿洲人以農業和養畜業著稱,古老的養豬業成為這些部落文化共同體的基礎。

淺談中國古代北方族群的區分

清朝皇帝

結語:語言是確定民族族屬的基本特徵。中國北方少數族群的人類學研究與考古學研究,同史料文獻相結合,則可以闡明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族群中的一些重要問題。民族學可以從社會文化中對考古遺存進行分析闡釋,塑造出古代北方少數族群的原始社會組織。在古代中國北方少數族群與中原地區一直存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聯繫,從史書文獻中可以證實,北方少數族群是中國歷史重要的組成部分。

參考書目:《史記》《後漢書》《三國志》《北方通古斯人的社會組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