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藥企崛起一匹黑馬:收購拜耳工廠,靠“代加工”市值超1200億

如果說最近一段時間,哪個行業最“火”,當屬醫藥行業。在關鍵時刻,醫藥行業成為人們健康的支柱,根據相關部門預估,到2022年醫藥行業的市場規模將突破4萬億元。不過因為醫藥行業跟芯片行業一樣,需要大量的研發資金投入和時間沉澱,很容易形成寡頭競爭的局面。

全球十大醫藥企業,如強生、羅氏、輝瑞等都是主要分佈在歐洲。不過這幾年國內也有一些製藥企業出現在全球醫藥企業百強中,如人福、復星、國藥等不超過10家企業。事實上,想要在國際化醫藥高速發展中有一個立足之地非常艱難。不過在最近幾年,國內又崛起一個黑馬,從寂寂無名到如今市值已經達到1230億元,正是因為它換了一種模式。


國內藥企崛起一匹黑馬:收購拜耳工廠,靠“代加工”市值超1200億


藥明生物是藥明康德成立的一個子公司,目前已經成為行業內全球第4名。它的模式是CDMO。所謂CDMO是合同研發生產組織的英文縮寫,簡單來說就是一個新藥成本太高、週期長,風險大,醫藥公司的研發精力有限,這時候就可以將一個藥品從研發到產業化都“外包”,而藥明生物正是這樣的“代加工”模式。


國內藥企崛起一匹黑馬:收購拜耳工廠,靠“代加工”市值超1200億


實際上這種模式,能夠降低研發成本,加速研發進程,在全球已經非常成熟,國內是近幾年才開始流行這種模式。藥明康德的創始人李革,在國外具有留學深造的經歷,一次偶然回國演講的時候發現,國內的新藥研發還是集中在高校或中科院裡面,沒有專門從事研發的企業,於是他把握了這個機會,很早成立了藥明康德,隨後又成立了藥明生物,開啟了國內的“研發外包”之路。

在最近,藥明生物與拜耳達成協議,將收購拜耳在德國的一家生物製劑工廠的運營工作、購買相關設備,這也是藥明生物在歐洲的首個生物製劑。實際上,之前已經通過自己建立或投資的方式將公司擴展到愛爾蘭、新加坡等地,經過這幾年的發展,藥明生物已經成為國內醫藥行業的大黑馬,全球CDMO行業第4名。


國內藥企崛起一匹黑馬:收購拜耳工廠,靠“代加工”市值超1200億


而在最近,藥明生物發佈了自己2019年的全年業績報告,2019年營收達到39.84億,同比增長57.2%,淨利潤為10.1,同比增長60.2%,淨利潤率為25%。根據最新市值顯示,藥明生物的市值已經達到1230億元,而母公司藥明康德的市值是1602億元。相比母公司,藥明康德2019年營收128.72億元,淨利潤18.55億元,藥明生物的模式和產品更加簡單純粹,根據最新的胡潤百富榜顯示,背後的創始人李革夫婦身價達到300億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