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鼠之間》:只有6萬字的書,卻講清了“窮人之痛”

《人鼠之間》是一本篇幅很短的書,但作者約翰·斯坦貝克卻憑藉這本六萬字的小書拿下了196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它講述兩個工人理想的幻滅。他們是貧苦勞力,期待能夠掙到幾百塊錢,買一塊地,自給自足,養幾隻兔子,不再為別人幹活,有自己的一份歸屬。但是就是這簡單的“掙幾百元”的理想,頻頻破滅。

約翰·斯坦貝克的很多作品投身於描寫美國窮苦人的生活狀態,他總是將自己的人物置於物質資料匱乏的窘境。他替窮苦人說話,又在創作中加入對“窮人為何無法擺脫物質匱乏”的深刻探討:

為什麼窮人很難突破自己的窘境?

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視野窄化”嗎?

打開視野就能跳出所在的階層?

《人鼠之間》:只有6萬字的書,卻講清了“窮人之痛”

01 視野窄化

不可否認,大多數窮人的“窮”是因為視野窄化。只是這並不意味著拓寬視野一定能走出“窮困”。

書的開頭,就是主人公喬治和同伴萊尼走在去農場工作的路上。喬治是個小個子,腦袋精明;萊尼是個大塊頭,腦袋笨,力氣大,總是不經意惹事丟了工作。

在去農場工作之前,萊尼因為想要摸陌生女人的裙子嚇壞了那個女人,被告強姦。不得已的時候,喬治帶他丟掉工作逃跑,尋求農場的工作。

喬治萊尼與別的工人最大的不同是:大多數人去農場幹活掙錢,然後進城把賺到的錢花個精光,再去農場,再花錢...循環往復。而他倆有理想,有未來。他們想掙夠五百元,買一塊地,過上自己的小生活。

大部分工人的視野都是窄的,他們沒想過以後,沒想過規劃,只想得過且過。喬治他們顯然有更開闊的視野,有自己清晰的目標,他們已經看好一塊地,可以用五百元買下。他們去做苦工,就掙五百元,然後買地。

但是書的結尾,他們還是失敗了。

因為大塊頭萊尼力氣太大,總是無意間惹事。喬治在去農場之前叮囑萊尼,少說話,少動粗。如果惹事了跑到我們約定的灌木叢,等我來找你。

果然到了農場,萊尼健碩的身材被農場主兒子科裡嫉妒,處處為難。萊尼捏碎了科裡一隻手,所幸工人們威脅科裡瞞下了這件事。這時候農場裡一位年老的工人聽說了他們的理想,表示願意拿出自己幾百元的存款,只希望他們帶他一起買地。

有了幾百元的加持,他們只需要在農場做一個月就能辭職。

但是呢,喬治在農場結識了一位受所有工人尊敬的工人斯利姆。他在明知道同伴萊尼容易出事的情況下,接受斯利姆邀請,週末去妓院喝杯酒,休息的時候在院子裡玩馬蹄鐵。

就在喬治在工人堆裡放鬆的時候,萊尼出事了。科裡的妻子跟萊尼聊天,他摸她的頭髮,沒有把控力到,在科裡妻子掙扎的時候掐死了她。然後他跑去了約定的灌木叢。

事發之後,科裡揚言殺死萊尼,喬治在這個時候找到萊尼,親手用槍打死了他。然後喬治跟斯利姆一起回到了農場。

喬治殺死了最好的朋友,就意味著他做出了選擇。萊尼對喬治來說不只是會惹事的麻煩,萊尼很堅定地要跳出階級,買一塊自己的地。他把這種信念源源不斷地傳輸給喬治,兩人相互依靠,共同前進。

為什麼拓寬視野的喬治會失敗呢?重要的一點就是他沒有認知升級,反而認知退化。

他結識了斯利姆,一個在苦工人圈裡受尊敬的存在。然後在斯利姆的影響下,他漸漸沉迷,融入了那個他想逃離的群體。他的認知退化了,開始覺得像斯利姆這樣也挺好。

卻沒有真正意識到:混的再好的斯利姆也只是被剝削的工人,而有了自己的地,立馬就是往上的階級:地主。

《人鼠之間》:只有6萬字的書,卻講清了“窮人之痛”

02 認知升級

不是社會不給窮人機會,而是窮人自己的認知能力把他限定在了那個社會層次上。

記得幾年前的一期羅振宇《羅輯思維》節目提過認知水平的問題,他用了極度階級固化的美國舉例:

美國窮人的標準是家庭年收入低於兩萬美金,達到這個標準就能享受很多社會福利。在我們看來這樣的標準已經很高,並且擺脫貧困只需要做到:

結婚後再生孩子;高中畢業;有一個全職工作。

但是這樣的標準,美國窮人很少能做到。他們很多甚至沒有“做愛用安全套”的自控力,於是年紀輕輕就生孩子,男的不負責,孩子生下來就是單親家庭。富人家庭裡父母與孩子交流多,孩子多聽多想智力發育自然好;但窮人家庭,母親忙著掙點錢養家哪有空去親自教育孩子?

孩子無法高中畢業也是一樣道理:美國窮人社區裡的文化,都是一群窮孩子在一起吃喝玩樂。能好好上學嗎?中國農村很多輟學的孩子,不是因為成績差輟學,多少是因為同伴都輟學“掙錢”競相模仿?

智力發育相對落後,又無法好好學習,沒有知識儲備,要找到一份穩定的全職工作,很難。於是美國很多窮人掉進一個巨大的循環圈。

他們在這個循環圈裡面的認知,永遠都是與生俱來的底層思維,根本找不到認知升級的途徑。《人鼠之間》簡直與此不謀而合:

書中的美國底層工人,一個月能拿到50美金工資。一拿到工資,他們就去吃喝嫖賭。錢花完了就再重新找一份農場的工作。一群流浪漢,沒有房子,也不存款,無法成家。抱著及時行樂的態度得過且過。

他們的結局就是書中那個垂垂暮年的老人:一輩子只有幾百元存款,沒有住的地方,沒有家人。只等自己老得幹不動了,被農場主趕走,自生自滅。

主人公喬治,明顯有自己的視野,有望完成階級的跨越。但是他失敗了,因為他的認知沒有升級。

為什麼他的認知水平沒有提高?因為認知水平取決於一個人所處的環境。

《人鼠之間》:只有6萬字的書,卻講清了“窮人之痛”

美國女作家芭芭拉《我在底層的生活》一書中寫:貧窮本身就是一種專制。

喬治周圍全部是得過且過的窮工人,他自己知道在幹一個月,就一個月,和萊尼一起一人拿到50美金,加上老人的存款,一塊地就有了;他知道萊尼不太正常,需要時刻盯緊他,只盯緊他一個月就好了。

但是他做了什麼?結識了朋友,混進了自己身邊的環境。斯利姆拉他去妓院喝酒,他說“不會用2.5美元找女人,但可以用0.25美元喝一杯”,他去喝一杯那天晚上,萊尼差點闖禍;斯利姆拉他玩馬蹄鐵,他興高采烈,萊尼終於闖禍,失手掐死了人。

書的最後,喬治趁亂拿走了別人的槍,脫下了工裝。我以為他要帶萊尼逃跑,繼續追尋理想。因為萊尼藏身的地方只有他們兩個知道,可他反倒拿起槍,在萊尼說到買一塊地的時候,打死了他,跟著工人回到了農場。

窮人得到的物質資源本就受限,隨著物質財富受限帶來的是生活環境、思維方式、認知水平的受限。喬治受到的就是這種周圍環境的限制,這一切又導致了他認知上的偏離。

貧窮本身,就是突破階層最大的障礙。

比爾蓋茨女兒曾一度被大家稱讚好的教養以及行事低調,ins曬的都是自己的日常。再行事低調人家也是蓋茨女兒,她的興趣愛好是我們玩不起的馬術。她能成為國家級馬術選手,少不了父親砸錢給她最好的訓練環境。

他們接觸的一切思想與我們根本截然不同。相比之下,他們擁有更大的認知升級空間與可能性。所以往往來說,富人也有一個逃不開的循環圈:越來越富。

《人鼠之間》:只有6萬字的書,卻講清了“窮人之痛”


03 階層突破

世事無絕對。

美國那種程度的階級固化,也不一定有人敢說沒有一個美國窮人能夠實現自身階層的跨越。轟動一時的脫口秀女王奧普拉就曾完成這一偉大飛躍。

同樣的,在我們現在的中國,也還沒到美國那種固化的程度。

起碼從我們的社會新聞來看,一個人踏實肯幹,能吃苦,總會有那麼一線的光明。一如德雲社的小嶽嶽,岳雲鵬。就“學習改變命運”這一命題上,我們還有被詬病的“應試教育”:高考。

這樣的應試教育,恰恰是一種相對的公平。完全的憑藉素質教育,那麼顯而易見的富人的孩子一定比交不起興趣班學費的窮人孩子有勝算。

階級固化是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不可避免的社會狀態,而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正是一個很好的時代。向上走的門還沒有關,突破所在的位置,就是要升級自己的認知。

認知升級,心理學中是指,通過形成概念,知覺,判斷或想象等心裡活動來獲取知識的過程,即個體思維進行信息處理的心裡過程。

我覺得簡單來說就是升級自己的思維模式與看待世界的方式。《人鼠之間》的喬治認知退化就是他思維模式錯了。

他選擇成為斯利姆那樣的人,卻忘了那樣不過還是一個工人。買一塊地,就是地主。是農場主一樣的階級,但是他的認知拋棄了這個機會。

先天的缺失可以用後天努力來補足,但認知上沒有突破,仍然只不過是自己圈層的斯利姆而已。

《人鼠之間》:只有6萬字的書,卻講清了“窮人之痛”

04 結語

《人鼠之間》作者諾貝爾文學獎受獎演說提到:

寫作者的職責是要把我們種種痛苦慘烈的錯誤與失敗袒露人前,然後引入光明。導向進步。

從這可以看出他的本意是想給出一個積極的意象,並且這本書成熟與1930年代,那時候的美國沒有如此嚴重的階級固化問題。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推薦大家看這本《人鼠之間》,字數雖少,但帶來的讀者思考卻不會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