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著名诗人、词人、小说家大多政治、生活不如意?

那曾经的一片橄榄绿


对于这个问题,我将从自身原因和社会原因两个方面给出我的分析和观点。

一、自身原因

古代的很多文人志士一心只读圣贤书,很少下地干活。他们对于社会各个层面的情况仅限于书本记载,而缺乏去实地调查了解。因而很多人只是很会高谈阔论,写写文章。文人们大多是理想主义的,思考问题过于简单。再者很多人性情狂傲,自命清高。“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以我最喜欢的诗人李白为例,他一直认为自己是当宰相的料子,而写诗是副业。唐明皇一眼就看透了李白是个不世出的诗人,当却不适合当官。

古代会做官的人得学会圆滑,左右逢源,因为“人情世故”让他们费尽心思去参透。但文人们却不屑于和那些庸人同流合污,在现代的职场里这种人也很难得到上司的提拔。试想想谁愿意提拔一个瞧不上自己的下属?

二、社会原因

皇上需要的是能巩固自己统治的人,而不是什么所谓的“治世能才”。那些有名气的文人做官以后在同僚之中显得格格不入,自然会遭到排挤和打压,所以一般都很难有所作为。


吾趣历史


有句话说的好:上天给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开一扇窗。

如果诗人、词人、小说家在政治和生活方面都如意,那他们不一定还会做诗人,也不一定有时间作词和写小说。

1、李白,要是没有抱负无处施展,没有政治道路的坎坷,那么想象一下,李白应该是

个爱国爱民的好官,或者是个流传千古的宰相。那么哪里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的一腔悲愤,哪里会有他“诗仙”的称号。所以可以说李白在政治和生活的不如意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他的诗词巅峰。

2、杜甫,他要是没有壮志难酬,要是没有战乱流离失所,那想象一下他可能是个忧国

忧民的将军或者诸事缠身的官员,那么哪里有《登高》和《春望》的凄惨悲凉,史上更是少了一个“诗圣”。未尝不是他生活的颠沛流离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他的诗圣。

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一些不如意,只是那些诗人、词人、小说家等的伟人不惧怕这些不如意,并且利用它们让自己成长,最终以自己的方式“功成名就”。


文史通天


因为古代著名诗人,词人,小说家大多比较正直,他们为官清廉,为老百姓办事儿。他们不会见风使舵,不会溜须拍马,不会逢迎巴结!心里有什么说什么,看到不符合常理的人或事就敢于直谏!他们往往不计较个人得失,为民请命,而这样就会触动少数统治者的利益!所以,经常会受到打击,迫害,不能升官发财,大多数被贬往偏远地区。因此,他们往往生活不如意!


2468balingzhi


就比如李清照,“夫妇擅朋友之胜”。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曾经也过了一生一世一双人的情深似海的婚后生活,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成为了一代女词人。

只是历史环境造就,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赵明诚逃走,以及她心灰意冷的再嫁,以及告发丈夫自己入狱,虽然只做了几天便出来,然而她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以及金兵肆虐后,她的义愤填膺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可惜当时的王朝无能,她最后也因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谩骂,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她无依无靠,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三寸雪


古代的著名诗人,才华横溢,放荡不羁。他们苦读圣贤之书,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功成名就,治国安邦。因此对时事政治持有较高的看法,以及先进的眼光。当他们对时事政治的看法有别于当朝权贵的看法,会分成两派。有时还会侵犯权贵利益,因此极易惹怒当朝权贵,后果可想而知。轻则流放贬官,重则治罪杀头。

你一介布衣士人,怎敌那些官员沆瀣一气。故大多数诗人、词人、小说家饱受排挤,空有一生才华,而无处可施展!再加上名人雅士自有自己的骨气,怎肯谄媚弯腰事权贵!你侵犯权贵利益,你说说别人削不削你!

比如李白恃才傲物,惹怒高力士,再比如岳飞侵犯秦桧的利益,还有于谦惹怒权贵的事……这样的例子还少吗?毕竟古代制度如此。



寒山孤影轻鸿客


人如果一直生活在顺境当中,万事都如意,想法就会少很多,也不会借景抒情。如果说生活在逆境当中,处处不得意、不得志,那么就会产生许多的离愁别绪,进而会通过诗词曲赋来释怀,所谓国之不幸,诗家大幸



文艺青年风


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个人觉得,一方面古代的科举制度造就了好多诗人,平常的老百姓生活潦倒,只有读书考取功名才能出人头地,于是便有了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美好画境!所以这些人一出生生活就不易,也不如意。唯有苦读才会实现自己的目标!

另一方面,自己十年寒窗,辛辛苦苦踏入仕途,但统治阶级的腐败让他们很是失望,觉得自己奋斗却换来这样的结果。他们看不惯腐朽的社会,看不惯其他人的作风,但自己又能怎样,也无济于事。所以,只能作诗,写文章来发牢骚,说出对现实的不满,甚至会批判这个社会。

这样一来,他们得罪了不少人,处处被排挤,得不到重用,甚至被贬到一无是处的地方。这样仕途就没了光明,一生只能靠佳作来陪伴他们了。



那山那树那条河


这个可以归结为自身的原因吧,如果要用两个字来解释,我觉得可以是气节。

这些在文化有很大贡献的人,大多信奉孔孟之道,而孔孟之道所宣扬的,盗泉不饮,妄想在混浊的世界保持自己的一身清白。

李白可以凭借自己的盛名在朝为官,但是却看不惯高力士与杨贵妃,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都可以说成是气节的体现。

这些人也有一部分考取功名,但是他们骨子里的固有思想不容许他们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事,于是受到同僚的排挤。

当然政治上的不如意也有站错队伍的可能,比如苏轼与王安石,他们的政见可以说针锋相对,所以总有一方会过的不好。


北枳笔谈


这个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并不是所有的著名诗人政治上都不如意。在古代社会,科举取才,能到高位一定是读书读的很不错的人,我们现在读过的许多诗都出自官僚体系人员,如王安石、苏轼、辛弃疾等,也有“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名篇来形容高中后的神采奕奕。

其次,在古代的官场体系和社会背景下,官员仕途往往都不太平,上上下下很正常,一朝天子一朝臣,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失意官员有感而发写下了不少名篇,这也是我们有这种错觉的原因。

最后,不得不说,有权有钱有闲有兴致,无权无钱有闲常抱怨,有的诗人仕途不顺发发牢骚也很正常。


城事山阳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这些人都有自己的爱国情怀,可当时的世道混暗,不能大声说出来只能用诗,词,小说等方式批判当时社会的不公,人民的疾苦。这些人大都生活在底层看透了当时“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感而发。但也有诗人,词作者,小说家,赞美当时皇帝的仁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