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艺术家”常香玉

享有“人民艺术家”之誉的一代豫剧大师常香玉,自十岁登台献艺起,以其七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和艺术实践,将原本很不起眼的豫剧逐渐推向全国,为我国现代豫剧艺术事业的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鲜为人知的是,常香玉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其毕生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崇高风范,为全国广大文艺工作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义演捐献战斗机

  1951年夏,在西安召开的一次抗美援朝的群众动员大会上,作为西安私立香玉剧社社长的常香玉,事先未经领导批准,就直接上台讲话了。她摩拳擦掌、掷地有声地说:“我是个演员,我要以我的演出参加抗美援朝的战斗!”

  次日,在与剧社同仁商量着通过义演捐献一架战斗机的事时,常香玉义愤填膺地说:“敌人轰炸我们,我们难道就不能把歌声变成炸弹去轰炸敌人?”她的倡议得到大家一致赞成,于是此事就定了下来。

  然而,当大家振奋欣喜过后,有的人又不免犯嘀咕:买一架战斗机需要15亿元旧币,这对于仅有59名演员且其中多数是学员的香玉剧社来说,简直是一件难乎其难的事。此事传开后,社会上也有人风凉话迭出,认为常香玉是想出风头。

  为圆满实现目标,常香玉向剧社的所有人员宣布,在义演期间,她和担任剧社编剧的丈夫陈宪章都不拿工资。与此同时,她还拿出自家多年的积蓄,卖掉了自己的金银首饰、卡车及家里一切值钱的东西。

  中共中央西北局负责人对常香玉的爱国举动表示热烈支持,在专门接见她时,给予高度赞扬。回到剧社后,常香玉对同仁们说:“领导说我们这是爱国主义行动,爱国主义行动也得有爱国主义剧目。”心领神会的陈宪章遂耗时4天,与人合作写出了新编剧本《花木兰》。继之,在导演排练该剧的过程中,陈宪章又根据舞台实践不断修改剧本。戏排好了,首先在西安进行“实验演出”。在获得观众一致认可之后,香玉剧社便于8月5日在西北文艺界的热烈欢送下启程进行全国巡演了。

  时年28岁的常香玉把3个年幼的孩子往幼儿园一送,就率领这支队伍出发了,其足迹遍及开封、郑州、武汉、长沙、广州等大中城市,历时逾半年、行程上万里,共演出180多场。所到之处,各族群众深为常香玉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纷纷踊跃捐款捐物。而在此期间,常香玉总是和演职人员一道坐火车硬席,睡舞台,最终使捐献金额达到15.27亿元,超额完成了购买一架战斗机的筹款任务。国家用这笔巨款购买的“香玉剧社号”战斗机很快就翱翔在朝鲜上空,有力地痛击了美国侵略者。

  1952年2月,当常香玉率领剧社凯旋归来时,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西北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举行了庆祝大会,并隆重授予她金光闪闪的荣誉奖状。《人民日报》为此发表了题为《爱国艺人常香玉》的长篇通讯,详细报道了常香玉的爱国壮举。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专门接见了常香玉,并高兴地对她说:“香玉同志,你很了不起!你为抗美援朝做了件大好事,全国人民感谢你!”

赴朝慰问志愿军

  义演捐机之后,浴血奋战在朝鲜前线的志愿军将士们依然让常香玉牵挂不已,于是她请求到抗美援朝第一线去慰问演出。1953年4月1日,她带着祖国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率领豫剧队跨过鸭绿江大桥,开始了又一次爱国壮举。

  豫剧队的慰问演出常常与敌机的轰炸相伴,因而常香玉及其演职员们时刻面临着生命的危险。有一次,豫剧队正在一个战地医院演出,敌机突然飞来,投下了多枚炸弹,使整个医院瞬间被炸为平地。尽管有防空坑道可以躲避,但年仅17岁的女演员赵玉环却在这次空袭中不幸遇难。还有一次,一颗炸弹竟落在了常香玉和大家居住的坑道顶上,差点将坑道炸穿。有的演员甚至从睡觉的戏箱子上被炸弹震落到了地上,坑道口也被炸塌的碎石给封住了。面对困难和危险,常香玉毫不畏惧,总是挺身而出,鼓励大家说:“志愿军同志们在这里流血流汗,我们要给他们鼓劲加油,就是要和美国鬼子对着干,天天演,天天唱!”

  在朝鲜慰问的5个多月里,常香玉带领豫剧队下坑道,上前沿,巡回辗转在各个部队之间。她甚至还曾独自到只有一个志愿军战士的哨所慰问演唱了18次。当时,为了躲避敌机的轰炸,她们经常在夜间演出。有一天抵达第六十三军驻地时,常香玉因患重感冒而发起高烧。军长傅崇碧和政委龙道权闻讯后,特地来看望他,并带来医生为她做了详细诊断。常香玉却认为如此小病,扛一扛就过去了。首长们却十分关切地对她说:“感冒是歌唱家的大敌,它容易使咽喉发炎,引起声带嘶哑。要是出现这种情况,你演不成戏,我们也看不成戏,那该多急人啊!”

  当常香玉被医生告知病情有些重,需要休息调养时,她急切地说:“今天晚上我就演出,不能让首长和战士们空等!”

  首长们温和地规劝她说:“今天晚上是绝对不能演的,明天晚上能不能演,还要看你身体恢复的情况。”说着,龙政委从怀里掏出一个白布包,小心翼翼地打开,原来是两个鸡蛋。政委指着鸡蛋说:“在前方,搞到两个鸡蛋很不容易。这两个鸡蛋是朝鲜老乡送来的,大家都不愿意吃,说要送给爱国艺人常香玉。来,把它冲成蛋花,加点白糖,清嗓子败火。”

  看着满眼血丝、疲惫不堪的部队首长们,常香玉不禁油然而生敬意地说:“还是你们吃吧。”

  “给你吃,这是我们全体指战员的心愿。”

  盛情难却,常香玉只得接过鸡蛋,热泪禁不住夺眶而出。

  豫剧队以180多场演出,极大地鼓舞了奋战在抗美援朝前线的志愿军将士们。在一次演出结束后,有位将军发自肺腑、无比动情地对常香玉说:“祖国人民把我们称作最可爱的人,我们志愿军把你称作最亲的人,你的演唱就是对我们的最好关心、最大支持。我们一定不辜负祖国人民的希望,坚决打败美国侵略者。”

设“香玉杯”艺术奖

  1987年10月,常香玉参加了首届中国艺术节演出。她在艺术节开幕式上的演唱,赢得了观众热烈的鼓掌。在剧场演出时,由于观众欢呼不止,她不得不频频谢幕,又一再返场。最后,艺术节组委会奖给她一只“香玉杯”。捧着这只奖杯,她感到荣耀无比,但转念一想:若把“香玉杯”代代相传下去,为培养豫剧人才、排出更优秀的戏再加一把劲,岂不更好?好花不常开,自己还是化作一捧春泥吧!过后,她将自己对此事的初步设想向丈夫和盘托出,立即得到陈宪章这位幕后剧作家的鼎力支持:“咱俩算是想到一块啦。这件事,要筹划得细致周到一些,使这项每年一度的评奖活动真正起到积极作用。”

  常香玉首先向河南省文化厅书面汇报了她的想法,她提出自筹资金设立“香玉杯”艺术奖,每年评奖一次,奖励对象是河南地方戏曲剧种的优秀人才。文化厅领导对此大力支持,当该方案呈报省委后,也很快被批准。这样,“香玉杯”艺术奖的筹备工作自当年12月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曹禺、王蒙、高占祥等领导和专家闻讯后,欣然为常香玉题词。时任国家主席的杨尚昆同志特意为“香玉杯”题写了杯名。

  1988年5月1日,65岁的常香玉承包了河南省豫剧一团,重返舞台演出常派名剧。她风趣地对别人说:“现在,我不能演红娘了,但我能演崔老夫人,为女儿孙女配戏,来个三代同台。”

  此后,常香玉以个人巨大的影响力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带领豫剧一团进工厂、下农村、上矿山、到军营,辗转河南、陕西,冬去春来历时9个多月,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多,为“香玉杯”艺术奖筹集到了22万元基金。

  1988年10月7日和1989年4月11日,两届“香玉杯”艺术奖评选圆满结束,评委会以无记名投票差额选举方式,当场评选出24名“香玉杯”艺术奖获得者。常香玉和其他评委一样,也仅占其中的一票。在隆重的颁奖大会上,常香玉激动万分地说:“为促进戏剧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我甘愿做一块铺路石!”

  临终风采照千秋

  由于病魔缠身,1998年,75岁高龄的常香玉自感来日无多,于是她只争朝夕,加快了把自己长期积累的艺术经验传给后人的步伐:她把自己早年几出戏的录音磁带送给时任河南省南街希望戏剧学校校长的孙菊英,要她时常放给学校的孩子们听;她把弟子虎美玲叫到家里,再给她说说《花木兰》;她给弟子王希玲、卢玉琴打电话,在电话里给她们说戏词。

  2004年4月7日,身患癌症刚刚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做完手术才几天的常香玉,看到住院部走廊里也住着病号,便为自己独占三人间的病房而感到过意不去,遂执意从套间搬了出来。住进单间后,常有病人和家属从门缝“偷窥”大师的风采,她就不顾医生的劝阻,走出病房和大家合影。4月20日,她对医护人员说:“国家花钱不少了,我心疼哟,没用了,不要再给我用值钱的药了。”5月14日,她将省公证处的两位同志请到病房,立下遗嘱。遗嘱中写道:“感谢党和政府对我的关心和照顾,感谢医务工作者给予我最好的治疗……看一下我的组织费是不是每月都交了,若未交齐,由我的儿子陈嘉康代我补齐……我的后代子孙都要记住: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无论任何时候,谁都不能利用我的名义和社会影响,去做有害于或不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事情……”直至生命弥留之际,她还不厌其烦地再三叮嘱子女:后事一定从简、从速,不发讣告,不能因为死人耽误活人的工作。

  6月1日,一代豫剧大师常香玉因病去世,享年81岁。常香玉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她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人格却化作丰碑,永留人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