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名家周海水

在豫剧发展史上,有两个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樊粹庭与常香玉、崔兰田的老师周海水。

周海水( 1890—1964),豫剧教育家、表演艺术家。周海水原籍是河南省上蔡县,光绪末年,他的父亲周马成因为家贫妻亡,领着自己的三个儿子往北讨生,最后到了汜水县韩村(今属荥阳市王村镇)落户。

豫剧名家周海水

周海水剧照

当时,汜水、荥阳一带乡村庙会较多,庙会上又盛行唱戏。当地有许多戏班,唱的主要是豫剧。周马成落户韩村后,带着孩子以在庙会卖汤饼为生。由于天天 跟着戏班子转,周海水也渐渐爱上了唱戏。周海水开始学的是丑角,后来因嗓音高亢、清脆动听而改须生。他字正腔圆,演技出众,逐渐驰名。到了40岁,他成了豫剧界的一介名流。当时,周海水与荥阳的张同庆、贾峪的张小乾、密县的张福寿,合称河南梆子豫西调“四大须生”。

豫剧名家周海水

周海水(左) 在《清风亭》中饰张元秀

20世纪30年代,周海水开创了不同地域风格的大融合,推动了豫剧的发展。豫剧过去的念白多是地方方言,无韵味,周海水吸收京剧里演唱、道白、做工方面的精华,融会在豫剧里面,首创了“豫剧京白”。他的念白抑扬顿挫,喷口音合度自然,富有力度,唱腔为豫西调的下五音。周海水还常请人改进剧情,剔除糟粕,精炼戏词,不断完善剧本。周海水是西府调艺人,他打破流派界限,1936年两次到开封演出,与祥符调艺人张子林在省城开封合演《收吴汉》,使不同风格的演唱方法和表演技巧,兼容并蓄,融会贯通。当时,13岁的常香玉随团演出,在开封以新编《六部西厢》一炮打红。同年底,他又率戏班进西安演出,扩大了豫剧在西北的影响。

豫剧名家周海水

常香玉

周海水重视以言传身教培养豫剧新秀,特意成立了一个“小窝班”,他要求严格,言传身教,并把自己的各种演唱技艺精心教给他们。常香玉9岁随父张福仙搭班学戏,拜周海水为师。崔兰田5岁随父母逃荒到郑州,11岁拜周海水为师。1938年蒋介石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致使郑洛一线难民云集。周海水为解决难民子女生活问题,又在郑州杜岭中街路南的一座小院里,建成“太乙新班”,招收学徒,传授技艺。

豫剧名家周海水

崔兰田

周海水的科班很重视学徒学戏学方法,要求不单纯模仿老师的唱腔,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去唱,唱出自己的特色,培养了出令人刮目相看.的艺苑新秀。仅以“兰”字为名的就有18名,“十八兰”的名气越传越大,戏班子一进村,孩子们就前后跑着喊:“要看戏,十八兰,四生四旦四花脸……”“十八兰”成了无声的广告。

豫剧名家周海水

周海水剧率领的小窝班

20世纪30年代末“十八兰”真正唱响,她们的走红之地就在荥阳、汜水一带。1940年春,巩县小关镇有庙会。相邻的汜水有名绅商牛师孑L喜欢看对台戏,先请名声颇大的“三张”之首张同庆,又请周海水率班前来打擂台。演出前,“太乙新班”生、旦、净、丑18坤伶,牛师孑L均以“兰”字命名写出海报,广为张贴。据海报上“十八兰”的名次为:汤兰香、车兰玉、毛兰花、罗兰梅、崔兰田、刘兰玉、张兰宝、刘兰英、李兰菊、陈兰荣、马兰芝、王兰琴、冯兰青、马兰凤、郭兰云、秦兰花、汪兰巧、周兰凤。

豫剧名家周海水

周海水第一代女弟子苏兰芳

“十八兰”中,生、旦、净、丑俱全,各有千秋。两台戏对唱,观众多者自然胜出。周海水提前做好准备,《桃花庵》、《卖苗郎》、 《秦香莲》等几出戏中的生、旦、净、丑均安排让“十八兰”唱主角,她们一人兼老生、青衣两角儿。在对演中,“太乙新班”三获全胜。这次演出后,被誉为豫剧泰斗的张同庆感叹地说:“我班声誉,今日竟输于这群小妮手上!”因此,就有了“三张不如一周”之说。

豫剧名家周海水

常香玉在抗美援朝前线为志愿军演出

新中国成立后,周海水很受鼓舞,率领全班演员多次举行义演,慰问部队。还与常香玉、马金凤等远赴上海、南京公演,捐款支援抗美援朝。1955年周海水进荥阳县豫剧团,1956年调开封地区豫剧团,1962年以《清风亭》一剧参加了河南省名老艺人汇演。因积劳成疾,1964年10月1 1日病死于郑州杜岭中街寓所。他的灵柩由其门徒和豫剧界的同仁百余人护送安葬于老家荥阳韩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